圌山天沐温泉度假村,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圌山风景名胜区度假休闲区内,距镇江市区约30公里,项目占地约318亩,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区内生态景观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圌山天沐温泉度假村区位交通优势十分优越,距沪宁高速公路25公里,上海至南京的城际轻轨已建成通车,从镇江到上海仅需1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穿越新区,也即将建成通车。距镇江市区28公里,距镇江新区核心城区仅3公里。
圌山天沐温泉度假村位于圌山风景区核心景区,是圌山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18 亩,预计总投资约人民币5亿元。(项目用地及投资规模,将视项目投资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调整)该项目以“龙”文化为核心主题、充分吸收感恩文化、福瑞文化、山水文化和养生文化等元素,倾心打造集休闲娱乐、康疗保健、运动健身、会议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长三角区域顶级温泉度假休闲基地,主要包含特色山林温泉、度假养身中心、商务会议中心、龙文化主题酒店、温泉度假别墅、特色餐饮娱乐等功能业态。
圌山天沐温泉度假村集休闲娱乐、康疗保健、运动健身、会议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主要包含温泉、度假养身中心、商务会议中心、酒店、度假别墅、餐饮及娱乐等功能。该工程装饰及园林造型复杂:围合式的院落、庭院空间;有青砖、黛瓦或粉墙;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有中式的屋檐、角檐、飞檐;坡屋顶、镂空花窗、朱红色的大门等中式元素在该工程整体设计中得以表现。
交通便捷,新K009路连通大港南站与圌山天沐温泉,临江东路上有往大港城区的新K004、平昌新城的新K006、镇江市区的212路以及扬中城区的Y001路。
镇江公交新区K009路,高铁枢纽站(大港南站)——圌山天沐温泉
高铁枢纽站: 首班6:50、末班19:30;圌山天沐温泉:首班7:40、末班17:50。大致间隔时间:30—40分钟
镇江圌山风景区成立于2006年12月,景区规划面积为18平方公里,是镇江市七大风景区之一。圌山风景区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充分整合当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遗存、自然山景、长江风貌、地热温泉及东乡美食等多元文化元素,充分运用“圌山史话”的神奇传说、镇江3000年历史和吴文化发源地的历史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宜侯夨簋、“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勉励勤奋、知恩图报的文化典故等文化旅游资源,以“江山藏瑞景、奇峰显龙脉”为文化主题,综合开发系列圌山旅游产业和产品,给广大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文化生活体验。
圌(chuí)山,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山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横亘于长江南岸。原名瑞山,传说秦始皇认为"瑞"有王者之气,怕出圣人来夺其江山,便将"瑞"字的"王"字旁去掉,外加一个"口",意在困住瑞气而不出。
圌山西距镇江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径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将余下的“耑”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圌山壑深谷幽,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竹林摇曳。山上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直冲云霄。令人心醉,令人流连。
圌山山青水秀,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去处。极盛时期这里仅尼姑庵便有数十座。现存的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俨禅寺,长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为抵抗外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无为州同知齐思率军痛击,斩首百余级,齐思等21人也壮烈殉国。启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参军毛文龙率部迎战,杀得倭寇狼狈逃窜,从此不敢再生觊觎之心。1842年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发动扬子江之役,圌山炮台守军英勇杀敌,打得侵略者魂飞魄散。
圌山扼长江江防,成为拱卫镇江和南京的门户。唐代这里便设有谯山戍(即镇海军),宋代建圌山寨,宋将韩世忠曾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犹存,并已沿用为地名。
圌山山险、洞奇、景幽。这里佛教文化和民间传说互补,抗击外侮,浩气长存。这里将是游人们情不自禁的选择。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
秦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里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
圌山上洞穴甚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什么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篮洞、观音洞、透天洞、老虎洞、桃仙洞、野猫洞等等,数得过来的整整72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庵,原系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桃仙洞和野猫洞,当年还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做莲觉寺、灵觉寺。
绍隆寺在“文革”前有灵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灵塔有普同塔和单塔之分。普同塔,顾名思义就是不担任职务的普通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处。单塔则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寿尽后的灵寝。原先那近三百座灵塔下绝大多数是一般佛门子弟的遗骨。
绍隆寺存有几件稀世珍宝。如,明代弘治年间的一口铜钟,从五台山移到金山寺后却撞不响,置诸绍隆寺其声则浑厚悠远绕梁不绝。还有,寺内供有一尊呈倚坐姿势的观音像,上身半裸,肌肤丰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尊观音像请自雪域西藏的寺庙,而最早则是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引进的。
中国是崇尚龙的国度。尽管作为寺庙,但绍隆寺也不例外。
传说绍隆寺本身就建在龙地上,而寺庙的整体造型则是一条卧伏深山幽谷的巨龙:寺门前的六十三级石阶——龙须,寺门东墙呈“八”字——龙嘴,龙嘴正对数里路外呈馒头状的横山——龙珠,寺前两旁分别长着一棵血榉和一棵皂角树——龙角,进入寺门藏经楼下的殿堂中央有一块约一平方米的凸地——龙舌,寺庙东西各有一口井——龙眼,寺庙西北角有一块悬挂的巨石——龙鼻,龙身压在圌山下,龙尾则藏于长江之中。确实似龙,且惟妙惟肖。
据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临幸于此,见状大骇,不免担心这块“真象龙脉”孕育出真龙天子从而取代了大清的江山。谋臣建言道,该寺不宜住尼姑,理由是女人阴气太盛恐难以压阵。康熙颔首称是,遂传谕将绍隆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并赐葬乃母师傅铁舟海塔院,因而,绍隆寺的天井院落远不象别个寺庙那么宽敞,小巧玲珑仍保持着清代以前比丘尼们在此修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