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醅”原先叫“乌”,后又叫“鼠曲”,逐步演变成“槟醅”,因“槟醅”较难叫,而“槟醅”又与“乒乓”谐音,人们便把“槟醅粿”称为“乒乓粿”。
所谓“槟醅”粿,就是把糯粟炒熟后,过筛去壳,碾碎。每斤槟醅麸加上熟白糖一斤,芝麻二两,花生三两,橙糕五钱。每斤鼠曲粉可以做约30个曲胚,用鼠曲粉做胚包上槟醅麸及添加的料子做成的品,称之为“槟醅”粿。这种胚薄,馅多,十分美味可口。晚清时,榕城南门有一个叫李奇遇的小商贩,专门经营这一生意,他在保持“槟醅”?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发明了加印(在粿的上面印上图案花纹)和用豆腐膜垫底,这样既美化了“槟醅”粿的外观,又便于携带。他每天只制作了一担“槟醅”粿在北门关爷宫前摆卖。许多想品尝“槟醅”粿的人只得一早就到关爷宫排队等候,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