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他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临汾尧都区刘村镇),他们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贺绿汀对着油灯,将那些零碎、片断的音乐形象缀成一个整体,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
1993年6月5日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 获奖
2015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获奖
《游击队歌》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游击队之歌》为代表的抗日歌曲,诞生于战场一线,是抗日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在军营和群众中广为流传。不仅是抗日战争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更唱出了机智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游击队歌》是带有对比性中句的三段式为结构。第一乐段从纯朴流畅的音调和轻快敏捷的节奏开始,在发展中不断进行音域扩充,音乐形象充满动感;第二乐段转入属调,雄健有力的对比主题充满自信和力量;第三乐段是第一段主题的再现,把游击队员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游击队歌》作为一首四部混声合唱歌曲,其中含复调因素的和声织体为全曲提供了生机勃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