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朝初期宰相。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目录
长孙无忌介绍

人物简介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他被中书令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

主要经历

早年经历

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高祖渡河时,长孙无忌便到长春宫谒见,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员。

参与兵变

唐朝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长孙无忌道:“我早就有这想法了,只是一直不敢说,你的话正和我的心意。”于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向李渊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这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又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计划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叛,长孙无忌担任行军总管,征讨罗艺。

担任宰相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并道:“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唐太宗叹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罢。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与岑文本、杨师道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在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

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师长孙无忌与太傅房玄龄、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遥领扬州大都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中书令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辅佐高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都优先采纳。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二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他担心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无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唐高宗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被贬遇害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主要作品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三首:《新曲二首》、《灞桥待李将军》。《全唐诗续拾》则补录四首:《仪鸾殿早秋侍宴应诏》、《春日侍宴望海应诏》、《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侍宴延庆殿同赋别题得寒桂丛应诏》。

《全唐文》收录其表文十四篇:《辞功臣袭封刺史表》、《贺河清表》、《请封禅表》、《进五经正义表》、《进律疏议表》、《谢敕秘书省写新翻经论奏》、《太宗皇帝配天议》、《冕服议》、《先代帝王及先圣先师议》、《昊天上帝及五帝异同议》、《请废白合从素服议》、《甥舅服制议》、《庶母服制议》、《律疏议序》。

贡献影响

长孙无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唐律疏议》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立法成就,创造性的于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它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使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对后世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远影响。

人物评价

总评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历代评价

李世民:①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②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③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④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⑤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李恪: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许敬宗:①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②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

吕温:①昔者舜以九官致理,周以十乱反正,高皇以三杰祚汉,光武以二十八将中兴,若夫错综勋贤,牢笼今古,雄四代而高视者,其唯圣唐乎?……长孙赵公,举大义,除二凶,安宗庙,定社稷,以振我丕赫无疆之休,此则周公之匡救也。②赵国之先,发祥朔土。乃祖乃父,受天之祜。有女而圣,为天下母;有子而贤,为唐室辅。圣贤同气,千载一睹。丕显赵公,允文允武。克忠克仁,实有大勋。高祖受命,太宗归尊。翼翼乾乾,恪居於藩。群孽乱嗣,争窥神器,鸿业将坠。公揭大义,一匡天地。人到於今,家受其赐。帝将传圣,爰有顾命。汝忠汝诚,莫与汝京。为我圣子,守唐太平。公相高宗,有太宗遗风。刑措财丰,八荒来同,和气大融。妖星袭月,祸起中宫。公将正之,以王帝躬,力屈群邪,诚阻天聪。黜非其尤,令问无穷。

刘昫:①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②赵公右戚,两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③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④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

宋祁:①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②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噫!假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张唐英: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范祖禹:①君臣以道相与,以义相正者也。故先王以群臣为友,有朋友之义,非徒以上下之分相使而已。太宗欲闻过于无忌,而无忌纳谄以悦之。君好直而臣不忠,其罪大矣。②高宗欲废后而立妾,故官无忌妾子,又重赂以悦之,诱之以利,非德赏也。而无忌受其官与赐,岂未之思乎?夫大臣欲以义正君,而先没于利,不足以为重矣。无忌苟辞其官、反其赐而不受,使其君知大臣之不可诱以利,亦足以格其非心而益见惮矣。无忌不知出此,卒使武后怨其受赐而不助己,奸臣得以入其谋,高宗无足讥焉,惜乎无忌之不学也!

张燧: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丁耀亢: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王夫之:①长孙无忌曰:“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辩也。太宗不能折之,遽立治而不改,唐几以亡。仁恕者,君德之极致,以取天下而有余,况守文乎?无忌恶知仁恕哉!不明不可以为仁,不忠不可以为恕。……故仁恕者,君子之大德,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孙,祸延宗社。长孙无忌之恶足以知仁恕哉?挟仁恕之名以欺太宗,而太宗受其罔,故曰佞者之辩也。②夫长孙无忌之决于诛杀,固非挟私以争权,盖亦卫高宗而使安其位尔。乃卫高宗而不恤唐之宗社,则私于其出,无忌之恶也。原其所自失,其太宗之自贻乎!承乾废,魏王绌,太宗既知恪之可以守国也,则如光武之立明帝,自决于衷,而不当与无忌谋。如以高宗为嫡子而分不可紊,则抑自决于衷,而尤不当与无忌谋。疑而未决,则在廷自有可参大议之臣,如德宗之于李泌,宋仁宗之于韩琦,资其识以成其断。唯无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与辨高宗与恪之废立乎?房玄龄、褚遂良之赞立高宗,义之正也;太宗之疑于立恪,道之权也;无忌之固请立高宗,情之私也。挟私而终之以戕杀,无忌之恶稔,而太宗不灼见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

爱新觉罗·弘历:无知者或以无忌为能安嫡,而不知其实为唐室之罪魁,甥舅之庇犹其过之小者耳!

龚炜:武氏之乱,成于徐世勣“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麀之耻。未几,而遂有夺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勣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蔡东藩:长孙无忌、褚遂良,不能进谏于入宫之时,徒欲劝阻于废后之际,先几已昧,后悔曷追?

其他信息

轶事典故

谏伐突厥

突厥与唐朝结盟后,政局混乱。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萧瑀道:“若不出兵,会失去乘乱攻取的时机,但如若出兵,又会背弃盟约。我们应当如何?”萧瑀建议出兵,而长孙无忌则道:“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等他们侵犯边境,才能讨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会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还没有看到必胜的把握。我认为暂且按兵不动,保持信义,更为合适。”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言君过

唐太宗曾对侍臣道:“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很多,犯颜直谏的却很少,如今朕想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不要隐瞒。”长孙无忌等人都道:“陛下没有过失。”后来,唐太宗又对长孙无忌道:“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可对我明言。”无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让我们遵从都来不及,又哪里有什么过失可言。”

支持晋王

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后,曾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李勣留在两仪殿,对他们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一弟指汉王李元昌),都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他扑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连忙上去抱住太宗,夺过佩刀,交给侍立在旁的晋王李治,并问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太宗道:“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道:“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下拜。太宗又道:“你们已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社会舆论如何?”无忌道:“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太宗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虽将李治立为太子,但对他的懦弱性情忧虑不已。他私下对长孙无忌到:“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笑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无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罢。

君臣情重

唐太宗曾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他把密表给无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太宗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唐太宗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太宗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论开言路

唐高宗曾广开献书进言之路,希望从中发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长孙无忌道:“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有用意见。但是陛下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杜绝言论,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人情难免

唐高宗曾对长孙无忌道:“我听说各地官吏,在处事之时仍讲情面。”无忌道:“讲情面徇私情,自古难免。但要说徇情枉法,他们也实在不敢。至于稍稍考虑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长孙无忌相关榜单
唐朝配享太庙的十大官员 盘点唐代配享太庙的大臣 唐朝配享太庙人物有哪些
唐朝配享太庙的十位大臣名单如下:杜如晦、李孝恭、长孙无忌、李靖、魏征、高士廉、张说、李勣、屈突通、狄仁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洛阳十大历史名人有哪些 洛阳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人物
洛阳十大历史名人名单如下:宋太祖赵匡胤、李隆基、玄奘、刘协、司马炎、太平公主、长孙无忌、刘炟、独孤伽罗、苏秦,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中国历史上十大宰相 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排名 千古第一丞相是谁
中国历史十大宰相名单如下:伊尹、姜子牙、管仲、谢安、商鞅、诸葛亮、赵普、耶律楚材、房玄龄、曾国藩,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皇帝
  • 皇后
  • 军事家
  • 谋士
  • 军师
  • 公主
  • 古代皇室
  • 历史人物
  • 奸臣
  • 状元
  • 隐士
  • 圣人
  • 大臣
  • 恶人
  • 刺客
  • 千古罪人
  • 狠人
  • 杀手
  • 土匪
  • 独裁者
  • 孝子
  • 热门文章
  • 中国历史十大宰相
  • 世界十大信奉基督教的名人
  • 金庸小说中武功最高的女性
  • 中国十大信仰基督教的明星
  • 金庸小说十大人气男性角色
  • 水浒传十大武将
  • 金庸小说十大绝色美女
  • 全球十大杀手
  • 金庸笔下十大美男
  • 国外十大信仰基督教的明星
  • 中国十大人贩子
  • 世界十大信奉基督教的科学家
  • 世界十大独裁者
  • 金庸笔下十大最丑角色
  • 世界赌博业十大名人
  • 热门词条
  • 1
    管仲
  • 2
    诸葛亮
  • 3
    伊尹
  • 4
    谢安
  • 5
    姜子牙
  • 6
    曾国藩
  • 7
    耶律楚材
  • 8
    赵普
  • 9
    长孙无忌
  • 10
    商鞅
  • 11
    房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