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 太平洋地区,非洲东部、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奄美大岛以南、小笠原诸岛-兄岛、平岛)、中国大陆(海南岛、南海西沙群岛、舟山六横岛)、台湾(南部高雄县、屏东县、北部宜兰县大溪、东部兰屿离岛)、琉球群岛、玻里尼西亚。
居住在高潮线以上陆地, 常栖息在厚重的螺壳中, 多群集在干沙滩及丛林开放处, 白天躲在隐蔽处, 傍晚到潮上带和潮间上区、常五六只迭成一起, 能群集于海浪漂来的垃圾下取食, 或爬至岛上住房中觅食。
头胸甲长12-30毫米, 宽10-15毫米。颈沟前有斑点及颗粒。眼柄紧缩,不达第二触角柄末节中部。眼鳞狭而尖锐。第二触角柄达第一触角柄第二节中部。第二触角棘和柄的第二节联接。步足外面有纹及斑点。螯足掌部外面有小胞粒。左鳌比右鳌大,掌部外面上部有一列斜突齿。两掌部内面上部有一厚三角形长毛刷块,左掌的在这块下面是一纵脊。第二步足和左鳌足等长,第三步足略超出。它们的上下缘有毛。左第三步足掌节和指节外面扁平,有斑点,和上面分界处呈鸡冠状。第2-3左步足指节下凹面有一很细纵脊。雌雄第五对步足的基节腹面都突出, 雄性比雌性较突起,而雄性的右面比左面更突起。
皱纹(灰白)寄居蟹为体色最多变的品种,体色由深至浅,从灰褐、灰绿、橘红、浅白、粉紫、黄棕色、黑褐色,甚至红褐色和白色等等。较难判断。
它们的全身都散布浅色的颗粒状突起,在第二组触角后方——胸甲两侧——有俩条黑色的条纹,体色较深的个体很难看到。
背甲通常有一深色的不规则标记,有些像圆圈,体色较深的个体依然难看到。
皱纹(灰白)寄居蟹的眼呈扁平四方形,眼柄呈白色或棕黄色。在上陆后1~2年以后,眼柄底部会出现黑褐色斑纹。
第二组触须的根部为浅黄色或浅灯色,鳞片不可动,与第二组触须柄部第二节互相隔合。
左螯略大于右螯。左螯甲面及两螯腕节背面有一纵列黑色的长线,长节末端另外具有一环青黑色的环带。左螫下方内缘有一排7颗齿状的斜向突起,俩螯内侧皆有刚毛。
左螯下方甲壳类似四角形。
左第三步足前两节的扁平,颜色比第三节较浅色;第二、三步足背面有颜色较深的大型斑纹。跟据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的朝仓彰研究生与日本琉球大学的仲宗根幸男教授的论文,皱纹(灰白)寄居蟹的左边第三步足前节上部与外侧呈直角。
腹部略短而肥大。
饲养
需要较厚的垫材,宽阔的空间,充足、阴暗的躲避。
食物
杂食,各种水果、树叶树皮、面包、蛋肉,海鲜。
海水需求
对于海水需求不大,淡水即可维持日常要求。不过出于健康考虑还是需要提供海水或者汽水来保证血液中的渗透压。 [2]
寿命
在螺壳充足的情况下,幼蟹从受精卵成长到一角硬币大小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其后每3~4年体型增大一倍。
该种属于小型品种。
野生环境下寿命大约在20年以上。
人工环境,在饲养环境能够满足正常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饲养陆寄居蟹较早的港台地区已有数只饲龄超过10年的个体。
性别
从外表很难分出陆寄居蟹的性别,除非是抱卵的雌性而且卵团露出于壳口外,所以一定要把它从螺壳中取出才能分别性别。雌雄陆寄居蟹最大的分别是雄性生殖器长于第五对胸足的腰节;而雌性生殖孔开口则在第三对胸足,并且在腹部长了三对细小的抱卵腹肢(False Leg),用来抱卵直至把它们放出海里。
人工繁殖
虽然陆寄居蟹已经是高度陆化的品种,但是繁殖依旧需要海洋环境。
台湾的资深陆寄居蟹饲养者C圣已经成功繁殖出灰白陆寄居蟹。
日本也有饲养者成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