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漆雕甘肃省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工艺。是中国雕漆工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以选料严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图案古朴、漆质坚硬、漆面光亮、耐酸耐碱耐高温,即可观赏又可实用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天水雕漆继承了古代雕漆工艺的传统,又从雕塑、绘画中吸取了营养,经过细心切磋,推陈出新,富有自己的特点。它漆面乌黑、光亮、均匀,漆底平整、坚实,不怕酸碱腐蚀,不怕烧不怕烫。造型古朴、大方、雅致,表现出西北的“浑厚”风格。它所采用的装饰方法多为石刻镶嵌(又名花嵌)。用五光十色的石料及象牙、玉石等装配雕刻成人物、花鸟、走兽、文物等镶嵌在围屏或桌面上,并交替运用镶银、贴金、印锦、胎花、描金、彩绘等装饰方法使之更显得立体感突出,生动、逼真。另外。也有少量产品为彩漆屏绘和雕填。彩漆屏绘是用生活调入漆颜料,直接在漆面上作工笔重彩画,虽然生漆粘度大,但画起来要象运用毛笔一样流畅自如;雕填则是在漆面上雕出图案然后用配有颜料的漆填上,二者天衣无缝,不管用那种装饰方法,一般都讲究布局满堂。
天水雕漆之所以成为珍品,在于它的每件成品都要经过木工、漆工、石刻工、镶嵌工、描金工的苦心制作,一件屏风和一张沙发需分别经一百一十三道和一百八十五道工序。讲究的雕漆台面,要反复刷漆三、四十遍,仅漆层就达数毫米之厚。雕漆的生产周期长,最快的也得四个月,有的要半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物产富饶,风景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森林覆盖率达26.2%,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一倍以上,天水所辖小陇山林区1200多万亩,其中590多万亩为用材林,天然漆林约六七十万亩,生产生漆数10万斤。由于天水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达200多天,春末秋初、雨后乍晴,漆不入阴,即可自然干燥,所产生漆膘厚、漆酚高、燥性、光亮度好。
据专家称:“天水漆艺实较福建为优良,为甲于全国之第一等漆质。”天水雕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雕漆器具小到手杖、茶盘、烟具、小圆桌、小凳、挂盘,大到花瓶、茶几、躺椅、沙发、古式书架、家俱、餐桌椅等一应俱全。
特别是屏风更特色,有《群仙祝寿图》、《巡天图》、《八仙过海》、《九天玄九》、《松鹤延年》、《花好月圆》等200多种规格不同的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天水市有国有、集体、私营雕漆产品制造企业40多家,个体作坊160多家。
天水漆艺经过两千多年的兴衰历程,艰辛改革不断发展,到20世纪初产品从油饰、罩漆逐渐转向雕填、彩绘。起初只有雕填手法一种,雕填是在未经褪光的地子上以粉作画,再用刀雕刻,剔去灰皮露出漆地,然后以色漆填平,阴干后,研磨褪光而成,表面平滑如镜,色漆嵌入地子可保持久远,不会脱落。已发展成为天水漆器最有代表性的工艺。
从1916年天水开办了第一个陇南工艺厂生产雕漆,请当地书画界名流张拱辰、赵仰岷参与,他们能书善画,题诗落款,使产品大为创新,深得文人雅士喜爱。l9l8年又有地方人士张直忱、蒲宝珊等人在宇清巷成立了“协济工艺厂”生产经营笔筒、茶盘、大烟盘等。另外还有焦海山、周来有等人成立的“莲叶公司”也从西安请来技师,招收学徒从事漆器生产,这一时期漆器生产兴旺发达,产品畅销各地,质量也名噪一时。但到后来由于官商倾轧,漆器工厂逐渐转为官办,加之经营不善,成本昂贵,产品滞销,经营雕漆的店坊只剩十几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雕漆业受到重视。1952年已有7户作坊恢复生产。1953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由艺人郭力学、郭炳学、郭笃学、巨玲、马志玉、白杰等27人组成“天水市雕漆生产合作社”。建社后工人生产情绪高涨、产品不断出新、花样品种繁多,有烟具、酒具、茶具、花瓶、插屏、果盒、茶几、饭桌、博古书架等数十种,做工精细,造型典雅,声誉远扬省外。同时该社还派员赴闽、渝等地学习,制漆与装饰工艺,技术日渐进步,质量不断提高。
1958年7月,雕漆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国营天水市雕漆工艺厂。改制后派人赴北京、天津、扬州等地学习石雕、牙雕、嵌钿技术,已熟练掌握彩绘,镶嵌、雕填、贴金、嵌银、胎花、印锦、堆漆、刻灰、戗金、便涂、平螺钿、研磨彩绘等几十种装饰技法,更有著名的书画家何晓峰、胡橐、周兆颐、张国栋、杨荫浓等设计图案。产品有麻榻、桌、几、箱柜、屏几和旅游纪念品五大类、数百个花色品种,图案除传统人物、花鸟外,又研制成文物精品系列、石窟艺术系列等新产品。与此同时,还改进了嵌钿工艺,有的屏风上嵌有数万枚田瓜籽形的小螺钿片,与象牙、玉石雕刻的人物、花鸟、文物博古交相辉映,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形成一种强烈的地方特色。l969年制成高2.8米的仿古铜毛主席全身脱胎塑像。1973年制成彩漆平绘“群仙祝寿”l2扇大围屏,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远销法国、英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和香港等37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市雕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对雕漆产品的需求,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全市国营、集体、私营的雕漆产品制造企业发展到40余家、个体作坊100多家。天水雕漆以其工艺精湛、风格多样,雕漆缜密、纹饰绮丽、色彩绚丽、漆色光润、造型古朴典雅、图案生动逼真和经久耐用而享誉国内外。
作为中国雕漆工艺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天水雕漆很早就声名显赫。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二三十年间,天水雕漆产品曾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
业内人士用“繁工珍材”四字概括天水雕漆的特色。所谓“繁工”指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一件雕漆产品要经过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镶嵌、粘贴、描金等上百道工序,费时少则三四个月,多则需要一年。所谓珍材,指天水雕漆产品全部采用珍贵的纯天然材料。一般采用桃红松、椴木等优质木材作胎,以当地小陇山盛产的优质天然漆为原料,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萧山红石、山东绿冻石、北京黄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玛瑙、珍珠、象牙(现以牛骨代替)、玉石、贝壳等为装饰材料,并经常要用镶金、贴银等装饰方法,可谓极尽“奢华”,“贵”不可言。
天水雕漆产品以家用器具为主,有桌、椅、柜、箱、茶几等,又以各类屏风产品最具特色,现已发展出十几个大类200多个品种。色调以乌黑色为主,兼有红、酒红、墨绿、宝蓝、翠绿、驼黄、古绢黄、朱砂红、玫瑰红等色。图案多取材于《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唐宋传奇等作品中的人物,兼以花草、文物、鸟兽、博古、山水等题材。情节以游园、赏梅、宴坐、清饮等为主。天水有各类雕漆产品制造企业40多家,个体作坊160多个。近年来,天水雕漆大做旅游文章,新品迭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雕漆已成为该市一张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
天水生漆资源丰富,生产加工历史悠久。《诗经,秦风》“阪有漆、隰有栗”,为秦地产漆最早记载。可见天水盛产生漆,早已闻名于世,延续至今,天水仍为全国重点产漆地区之一,天水所产生漆除供本地销外,畅销国内各地。
1956年春天,天水砖瓦厂在皇城山脚下取土烧砖、挖毁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镶嵌绿松石的铜棺饰、饕餮纹兽面辅手,红地黑面漆棺残片等,根据棺饰和随葬品特征分析,该墓应为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证。l986年在麦积乡放马滩发现秦汉墓一百余座,已清理14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漆器次之,墓中出土了十一件漆器,有盘、耳杯、尊、奁和棰等,其中五件较完整。有一圆盘“木胎、髹黑漆,无纹饰,仅盘内饰凸线一条。”为镟胎时所留。另有三件耳环,“椭园形、敞口、双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泽,无纹饰”。另一件底部刻有“田贷”二字,似为匠作名。这些战国时期漆器,均为木胎、黑漆素髹,应为当地所产。
从近三十年来天水考古发掘的资料,也可看出汉代天水漆艺繁荣之一斑。1972年秦州区中梁韩家湾和罗玉乡刘家河发现的两座汉墓均有漆棺、髹黑漆,绘有朱褐色云气纹图案,两墓随葬漆器八件,残坏可辨者有四件,其中奁盒、耳环两件,均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虽历经两千年,仍有光泽,可见当时髹漆技术已很成熟。同年秋天在天水城郊西湖嘴、王家磨、市三中等地汉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残片。
1983年甘谷新兴乡七甲村古墓群,发掘西汉墓一座,内有朱地彩绘漆棺二具,其中女棺内有一件贴银扣黑地彩绘七子奁。1986年放马滩汉墓内出土的一只漆耳杯、“双耳、平底、假圈足、木胎、髹红漆。口沿内的一周用黑色双线组成纹饰,双耳表面绘曲波纹园点图案”,漆艺十分精湛,为汉代漆艺之上品。
天水汉代漆器出土之多,分布之广,漆艺之精,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天水髹漆业已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确为全国漆艺据点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1958年市郊瓦窑坡在农田基建中挖毁大型唐墓一座,出土三彩骑马俑和伎乐俑十二尊随葬漆器较多,但大都坏朽、残存者有漆棺碎片、漆案、圆盘、碗等,均木胎素髹、做工精细、漆质光亮。诗圣杜甫客居秦州时有“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见唐代天水产漆之盛已为古人关注。到了宋代,漆器生产仍在持续,漆器制品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
清代漆器天水民间保存较多,大都为生活日用家具。到了清末民初漆器生产除家用器具外,又增加了盘、盒、奁、碗、笔筒,手杖等生活用品。竹胎、木胎、皮胎、藤胎均有,髹涂多用漆器油饰和罩漆,油饰作法为漆地做好后,以熟桐油调朱色髹涂,绘泥金花草饰纹,漆色艳丽光亮。
天水中城山货市一带经营这一行业的不下二三十家,作坊和门店均连在一起,除生产旧椅柜桌手杖外,还有不少描金制品,产品最多者为描金箱子和立柜,图案有“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鸳鸯莲蓬”等类吉祥彩绘。其次较有名者为天水皮胎漆箱,生产作坊只有四五家,产品有皮胎漆箱、提箱、枕匣、方皮匣等,只用木胎做四周框架,其底、盖均用熟牛皮、马皮制做,多为红色。其灰底、刷色与木器工序相同。但用烧漆髹涂、色泽明亮、有携带轻便的优点,而且坚固实用,在空箱上站立一人踩踏、器形毫不变损。产品除畅销市内外,还销往临近各县,伏羲城魁盛和皮箱庄所产皮箱最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