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伊朗北部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电影导演带着儿子普亚开车从德黑兰前往某地寻找一个叫巴博克·阿默德·普
尔的男孩,他曾在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沿途,父子俩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先是休息时,导演发现树林里有一个无人照看的婴儿正大声啼哭,直到孩子的母亲回来才离开,可又赶上了交通堵塞,只得改走他路。他们帮一位年迈的女人把沉重的瓦斯罐运上山,向另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16个亲人的妇女问路。
一位鲁伊先生搭上了他们的车,他也曾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扮演角色。车停在鲁伊躲避地震的房子前,父子俩与村民攀谈起来。儿子普亚为一位已三天没茶喝的老妇人找回了她的水壶。一个失去长子的女人在责备上天,普亚则坚持说这绝不是真主的意思。还有一个在地震中死了六十多口亲戚的年轻人穿上他最好的衣服,和未婚妻不顾服丧期的传统而结婚。
继续上路后,他们遇上了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演穆罕默德的男孩,把他载到了临时的露营地。他向导演描述了亲眼目睹自家房屋倒塌、砸死叔父的情景。露营地,生还者忙着支起天线,准备收看下一场世界杯球赛。普亚想留下来和人们一起看球,于是导演独自继续上路。沿途他又遇到一些人,但都不是要找的巴博克。后来在上山的Z形转弯处,车子出了问题,一个男人帮助他从新启动。男人蹒跚地爬上山坡,导演的车也缓缓跟了上来……
1990年6月,灾难性的大地震给伊朗北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员和财物损失。阿巴斯前往几年前拍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地区,本想拍摄剧中小主人公后来的命运,却未能实现。然而一路上,各色人等失去家园后继续的顽强生活深深打动了他,于是拍片的初衷逐渐改变了。这部影片里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中心情节,又或者,中心一如阿巴斯所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望",死亡与毁灭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角色 演员
Film Director Farhad Kheradmand
Puya Buba Bayour
影片获得1992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
影片的前半部分,镜头中满是瓦砾碎片,人们站在上面挖掘着,一位老人拿着空桶坐在原本是“家”的废墟上。人们哭泣着诉说亲人的离世,失神的坐在路边,哽咽地询问真主这国家到底犯了什么罪。导演用了人物面目的特写,让观众感受着灾民劫后余生的悲伤,看着他们脸上的热泪却感到无能为力。
普亚在废墟上寻找快乐,捡拾起一个残缺但却美丽的瓷器,他完全享受着寻宝的乐趣。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能从孩子身上最先感受到活力,就像那个洗衣女人的几个孩子,面对困境他们仍旧没有停止调皮捣蛋。
普亚看到洗衣女人哀伤的神情,忍不住安慰她:真主是不会伤害孩子的,当初亚伯拉罕要杀死自己的孩子表示虔诚,天使用羔羊代替了他的孩子。你死去的孩子现在一定很幸福,因为她不用写作业了。而其他的孩子也会因为感激而更努力生活的。这番酷似鲁西老人的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却另有一番意义。也许他并不能像老人那样体会其中历尽沧桑的含义,但是他懵懵懂懂地知道得努力生活,感激生活,这也是那些努力重建家园,重新开始生活的人告诉世界的道理。
影片的结尾,导演开着车两次攀上陡峭的山坡,钻进了山群里的阳光中,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加缪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让人们永远向往并可及的东西,便是人间的柔情。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作品,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获得199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观众应该还记得《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1990年,灾难降临在他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然而,令导演觉得惊奇的是,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而是在灾难之后重整心情重建家园。死亡使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以更加充足的勇气活下去,希望并没有失去,片中比较高潮处,是一对男女在地震后举行婚礼。小演员最终没有找到,给片子积极向上的基调抹上了淡淡的感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