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画下部,画几块怪石,最大的一块端然直立,上面立有一块柱状瘦石。瘦石左凸右凹,下端有一空洞。
画幅右侧有作者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自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
图中右上还有张雨的题诗并跋:“元贞写此纸,附老仆至蒲轩,即景书图上”。
该图钤“句曲外史”朱文印、“幻仙”朱文椭圆印、“贞居”白文印、“句曲外史张天雨印”朱文印。另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钤清梁清标、安岐及清内府、庞元济等鉴藏印记共十八方。
自北宋以来,竹石图即成为文人画家们诗酒之余“墨戏”自娱的重要题材。这是一幅以梧桐、竹和秀石为内容的纸本水墨画,是画家倪瓒赠给友人张雨的作品。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倪家为江南豪富。家筑“清閟阁”“云林堂”等亭堂馆阁,收藏书画极多。倪瓒自幼饱览经史,工诗文,善书画,谙熟音律。性情孤高,一生不做官。40岁前,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卖田产,疏家财,弃家隐遁于太湖。后半生的20多年,他浪迹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寄居田舍、佛寺,或以舟为家,随水漂泊;但仍勤于书画,以寄情怀。正是这种跌宕起伏、放浪江湖的生活和他那抑郁悲凉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别开生面,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倪瓒的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多,如《六君子图》、《松林亭子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等。
形象
该画四周似是悬空,棱角顿挫分明。因石上的墨色深浅不一,更显嶙峋怪异。怪石两侧各有几丛嫩竹,婷婷玉立,竹叶婆娑。与竹相比,梧桐更为怪异,枝干斑驳断续似老树,然而又不十分粗壮。树冠很小,几乎无枝,片片墨迹就形成了茂密的树叶。全画充满苍凉凝重的气氛。
技法
这幅作品不同于倪氏其他作品,不是用干墨渴笔,而是皴染结合,笔墨苍润,为画家的变体之作。画幅墨勾平坡,太湖石浓重瘦劲。梧桐笔法草草,用较干的笔擦出树干,用侧锋点染枝叶,姿态朦胧,掩映于竹石之后,两竿修竹一浓一淡,墨色变化丰富,极尽枝叶前后偃仰之姿。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东光:此图绘平坡瘦石,竹树映带,青桐婆娑,整幅“逸笔草草”,一挥而就,除树干坡石以干笔皴擦外,秀竹与桐叶均用湿墨阔笔,简淡却不简单的水墨表现出春夏之交雨后大自然的一种生机。
南通师院中文系教授姜光斗:《梧竹秀石图》是倪瓒水墨竹石画中独具一格的作品。一般来说,倪瓒以用笔疏淡简净著称,可这幅作品,却构图繁密,墨沈淋漓,甚至连书法也采用欧阳询体,完全是一种变格。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倪云林既非专攻花鸟,他只是凭借胸中一腔逸气,又加以在墨竹方面稍有积累,发而为《梧竹秀石图》,遂有如此的局面。其特征是格调清新,气息闲雅,但从技巧规范上来说,却是未必十分周全的。
此图曾经《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墨缘汇观》等著录;经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庞莱臣等收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6年9月6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正式开展,《梧竹秀石图》在其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