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是图以墨笔画竹三株,竿梢挺然,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枝干润泽,叶尖微垂,具含雨带露之态。
本幅自题:“□□辛巳九日王绂写寄尘外禅翁清供。”下钤:“孟端”。裱边有吴湖帆题:“辛巳为建文三年,九龙山人时年四十岁。辛字上有剜补痕,盖永乐靖难後忌讳而然。”
又诗堂有明代邵宝诗题:“萧萧数叶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千。”
按史载,王绂志气高逸,襟度潇爽,不与人苟合。洪武时因事受牵连,谪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被释还京(南京)。作此图时,正是他被释后两年,而孤高潇洒之气流露于竹间,可知他并不因遭受贬谪而稍意冷心灰。《无声诗史》载:王绂尝“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代之问,周览形胜,辄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时闻人慕其名,争延致之,及观其气貌瑰岸,议论踔厉,益加器重。”是知王绂虽遭贬谪而更富经历,气采愈高。是图之所作,正是当时襟怀的写照。
根据自题,《墨竹图》创作于建文三年(1401年),辛字上面所缺者应为“建文”两字,永乐改制后,收藏者忌讳,怕惹不测之祸,故挖去。所幸剜挖不多,于画尚无大损伤。
王绂(1362—1416年),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以善书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幼小聪明好学,学识渊博,性高介绝俗,精通书法,能诗善文,有《王舍人诗集》传世。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知名于明初画坛。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该画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其出竿、伸枝、布叶,均笔笔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圆劲之笔法画竿,以秀挺之笔法写枝。画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变化,表现竹丛之前后空间立体感。运笔熟练简洁,造型生动逼真,一种清爽之神韵,浮现于画幅之间。
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赵炳文:王绂此图,实乃借画竹抒发心怀,表示其对超豁出俗、不与庸俗污浊之徒相苟合的人格的赞美,故题赠友人“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