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鸳鸯图》即白石老人“红花墨叶”风格的代表。作品纵180厘米,幅宽71厘米。款识:齐璜。钤印:木居士,白石翁。纸本设色。画面以荷花、鸳鸯为题材,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笔法简练挥洒自如。信笔所至使满幅画卷充溢着一种盎然生机。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齐白石都勇于尝试,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人物画有《抱琴仕女图》《农耕图》《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纱图》《鱼钓图》《钟馗醉酒》等。
《荷花鸳鸯图》是齐白石逐渐脱离“青藤”、“八大”冷逸的一路,独创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达到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笔法简练挥洒自如,作品集中体现了白石老人创作禽鸟类作品的艺术天赋,为精益之作。在作品题材上,反“雅”为“俗”,将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都拿来入画。表现手法继承传统绘画,吸收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那些原本“粗陋”的草虫、菜蔬,在齐白石的笔下,呈现出清新疏雅、趣味盎然之格调。其红花墨叶、兼工带写的笔法、干净中透出老辣、简约中蕴含浑厚。
创作者:齐白石
创作时间:1953年作
材质:设色纸本
尺寸:102×33cm
《荷花鸳鸯图》轴作于1953年,是齐白石(1864—1957)老人晚年94岁时的作品,翠叶红花与五色鸳鸯交相呼应,与习见的白石老人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墨的痕迹在这件作品退居了次位,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格,处处透漏出质朴、天真、雅俗共赏的艺术气息。加之浓墨行书具款,堪称其书画俱老的得意之笔。这一题材的作品在齐白石一生的作品中,大多出现在白石生命的最后时期,有记录可查者不过二十余件,在其众多题材的作品中属罕见题材,此件作品能在今秋面世交流,实为藏家之大幸。
《荷花鸳鸯图》抛开画中红荷、鸳鸯两种意象不论,单就荷叶的皴染勾勒看来,此幅显然具有承前启后的典范意义:它的荷叶是以花青糅合水墨晕染、勾勒而成的,既不同于此前“红花墨叶”时期的纯以水墨为之,也不同于此后“红花色叶”时期多以赭色和水铺染而得;在主体荷叶上,此幅多用水墨而混染淡花青,在新叶上则主要以花青染出,配合以淡水墨勾筋。构图的繁简上,此幅也堪为两期风格承前启后之作。“红花墨叶”时期的构图,多以疏朗淡宕取胜,且意象比较俭省;即使偶有数重意象,荷叶荷花的叠加也极为经济。“红花色叶”时期的构图则多以繁密见长,同幅中即使没有多重意象,也往往将荷叶荷花同一意象反复渲染叠加。此幅正在两种风格之间,虽有多重意象但主体又透着疏朗,而荷花荷叶意象虽俭省却又多次叠加——这使得此幅虽然带有某种试验性色彩,但其于齐白石艺术发展史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荷花鸳鸯》即为典型佳作。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画风逐步脱离青藤、八大冷逸一路,转而创出“红花墨叶”一格,荷叶用大泼墨写成,酣畅淋漓;荷花花团锦簇,并蒂而生;荷荫下一对鸳鸯相伴而游,憨态可掬。白石老年曾有短句:“老年心肠,不厌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鸳鸯。”画家对美好和恩爱一直有着淳朴真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