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寨整体呈长方形状,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99间房间,总长76米,宽55米,呈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整个寨外墙包括基座和墙体下半部,一律用花岗岩石块砌就。石墙厚约2米,高度依地势而定,最高达八米。墙体上部为土墙,高约3米。寨四周土墙分别设79个呈外大内小状的瞭望口和射击孔。寨四周石墙之上、土墙之内又设宽2米多的环寨哨廊(又称跑马道),可以用骑马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信息。西、南、北三寨门均以巨石砌框,重阳木门板厚约30厘米,一旦门外火攻势猛,寨中人可借助设在门框上方的出水洞倾水灭火。
一进
东关寨寨门内是第一进双层楼房,背倚寨墙,坐西向东(内向),面对厅堂。构架为穿斗式,用通柱(楼上下层支柱只用1根),又坡顶,前坡向内出檐,后坡覆盖寨墙,正脊为鹄尾。楼上下均为5开间。楼下一瞬间为寨门通道,前廊既接连前院披舍,也通连左右别院。楼后与东关寨寨墙门架设廊道,宽近2米,沿寨墙内向环绕全寨,配以寨墙上开的瞭望(射击)孔,用以防御外来盗贼。楼房前为石铺庭院,院正中与左右廊房都设有石阶,供登厅堂。厅堂、门楼房、左右廊楼构成第一井,组成单元小区,既封闭又与左右前后通连。
二进
二进是东关寨的中心点,门墙紧靠前厅堂后井,正中有石阶3级,上有覆龟亭雨盖。门墙檐下施彩绘、粉墙。正厅堂为6柱5开间,前为廊后为堂。堂前游廊两端设门通左右别院。并通向南、北寨门(侧门)。堂后有高墙阻断第三进后楼院。二井厅堂前有左右披榭、回廊、除了长辈住房外,还是全东关寨举办婚丧庆典的场所,是全东关寨集中活动的中心。
后楼院
后楼院在二井厅堂后方,建筑为双层楼房,独成院落,坐东向西,结构与前大门楼相同,5开间,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东关寨楼前左右也是双层楼,与正座楼房上下均通连。楼胶有小庭院。楼下前回廊与左右别院相通。楼上后廊与东关寨寨墙间也设有廊道、瞭望(射击)孔。
中轴线外
中轴线外的别院比较单纯,沿东关寨寨墙内向中轴线山墙下的披厦。中轴线与别院间通道均有雨遮覆盖。全东关寨寨厅堂、楼房,累计99间,寨门除正面西大门外,还有两侧(南、北)寨门。寨门为石枢木板门,板门用重阳木制成。门顶有注水孔,用以注水护门以防火攻。寨内尚有泉井1口,终年供水,大旱不竭。
总结
东关寨整座建筑,规制严整,主从有序,寨体坚固实用,既便于生活,又便于全寨防火、防匪。在距离东关寨西侧一公里的歇山坡上有一处欧阳修题刻,相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因一段姻缘传奇而慕名至此,并且在两块巨石上挥笔写下“三生石”、“遗照台”六个大字。
此寨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厅门三进,厅后又有院落。主座除一厅四厢外,左右分别有三进的附属别院。谁要是把寨中三进两层共99个房间逛遍,很可能要累倒在地。其实光看全寨深76米、宽55米、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共六七千平方米这些数字就够吓人了。
东关寨经历数百年风雨洗礼,外观几如当初,下水道下的墙体基石分毫无损,用许多石板条铺就的天井不坍塌、不变形走样。更重要的是此寨在军事上的意义。整个寨外墙包括基座和墙体下半部,一律用花岗岩石块砌就。石墙厚约2米;高度依地势而定,最高处达七八米。墙体上部为土墙,高约3米。寨四周土墙分别设79个呈外大内小状的了望口和射击孔。寨四周石墙之上、土墙之内又设宽2米多的环寨哨廊(又称跑马道)。西、南、北三寨门均以巨石砌框,重阳木门板厚约30厘米。一旦门外火攻势猛,寨中人可借助设在门框上方的出水洞倾水灭火。在以长矛大刀为武器的清乾隆年间,此寨可谓固若金汤。据说早年劫匪曾围困此寨63天,最终败兴而去。1935年,罗汉里革命根据地80多位游击队员被困寨中。国民党省保安团以一个连兵力包围此寨并抢占寨后山头,不断地向寨内开火,但最后也是灰溜溜地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