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梅图》是南宋扬无咎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梅图》共画有四枝梅花,分别表现其含苞待放、春梅初发、梅花盛开、纷谢凋零四个阶段,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生长开放的全过程,画作具有淡雅、宁静、婉丽的特色。
《四梅图》自左而右分段画梅花未开、欲开、盛开与将残四个阶段。未开一段枝头已著花蕾,但一切都尚在静静地蓄势之中,就连梅枝也画成未得疏张的样子;欲绽一段便有少许耐不住的花苞微启丹唇,有了绽放的势态;到了盛放一段便是繁花似锦,含笑而开,此时的枝桠也极尽舒展之态;第四段将残便是一枝老干秃枝,残萼败蕊。
此画题有“柳梢青”四首,后署:“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预章武宁僧舍”。
本幅题签:“宋杨(扬)补之梅花卷。神品。柯丹邱和词,山舟书签。”钤“山舟”朱文。
本幅前有清梁同书题签及项元汴、程桢义,购雾、汪藻,吴云等诸家鉴藏印二十二方。接纸处钤“草玄之裔”朱文五次。鉴藏印有柯九思、吴镇、沈周、文彭、项元汴、程桢义、吴汉臣、吴汉杰、江藻、费念慈、吴云、张彦荣等家共二百零八方(包括半印)。
本幅后隔水钤清程桢义等诸家鉴藏印五方。纸尾有元柯九思书和词,及笪重光、清费念慈、韩崇、黄寿凤题跋。钤有明沈周、文彭、顶元汴、程桢义、吴汉臣、吴汉杰等鉴藏印九十方(包括半印)。
扬无咎生活在北宋哲宗到南宋孝宗年间,这段时间,政治上的动荡,社会上的不安,统治者的失败,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文人墨画的萌生与发展,导致了用水墨直接抒写花卉竹木的广泛性,促成了宋代社会普遍笼罩的梅花热现象。而扬无咎《四梅图》的出现正是宋代梅花热现象的直接反映。
从自题中可知这幅画是作者应范端伯的要求于乾道元年(1165)七夕前一日所作,作者当时六十八岁。
扬无咎(1097-1171),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东汉大文豪扬雄后裔,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扬无咎是书画全才,文学造诣也很高,其绘画创作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他喜梅花凌冬的气质,恰与文人风骨相似,故而喜画梅。他独创墨梅艺术,以水墨作梅,不另设色,梅花清雅,不染烟尘,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四清图》、《墨梅图》、《雪梅图》等。
作者用梅花作为借景抒情的载体,一是为了再现自然之美,但更多的是表达自身的感受与体会,即借梅花表现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傲骨凌霜的品性,同时从整幅画中也能看出作者迟暮感伤的情感。
从构图形式上来看,四幅作品为一长卷,画分为四段,可拆开也可合并,每段又可自成为一幅作品,四幅作品又分别表示不同的内容和章法。
从构图内容上来看,此图采用折枝花卉的构图样式,每幅作品中的内容看上去画面上只是树枝横斜,但作品中枝干的穿插取势都各有不同,画面并不显得色单力薄,画面中点点花朵以特有的“以少胜多”的画法将画面衬托得更加生动具体。
卷中梅花以淡墨勾勒,用笔劲利,衬托花瓣的梅萼仅用墨笔点就,使梅花顿生活力。最小的梅萼,只用墨作一点,梅花有正、反、侧各种造型。为表现梅花苍劲,作者用干笔飞白、顿挫而出,小枝以细劲之笔抽干而出。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
该图曾被文徵明、柯九思、潘遵祁等人收藏,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
2013年5月17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开展,《四梅图》在这次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