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塔是全国较大的楼姓聚居区,也是萧山有史志记载的较为古老的镇。楼塔拥有1120多年建镇史,始于唐末(897年),发展于两宋,繁盛于明清,并于清代形成楼塔集镇,成为诸萧富地区的商贸重镇之一,历代文人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乐《细十番》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塔镇“四围山色九曲溪”,如果从空中鸟瞰,沟壑、溪流分布如叶脉,山塘、水库星罗棋布,如一粒粒珍珠,点缀于山乡的角角落落,尽显湖光山色美丽风光。
楼塔古镇有横、直、上、下之区域划分。纵横交错的古街旧弄里,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假如你穿梭在古宅巷道上,两侧卵石、中间石板铺路面,狭窄的弄堂拐弯处墙角设计成圆形,人们叫它为拐弯摸角墙。楼塔古镇现保存明清古宅40余幢,有建有明正德年间前后花厅-龙凤雕墙、清乾隆年间石扶梯,这些古宅粉墙高耸,鸳瓦黛青,雕梁画栋,两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风韵独特尽显浙派山乡建筑特色的鳞次栉比。
东纪坞水库始建于1969年,库容35万立方米,是萧山第二大水库,位于楼塔古镇西南约1公里的山岔里。1999年11月,楼塔镇东纪坞水库列入标准水库建设试点,库容量达到74万立方米。
古时,洲口桥是越州(萧绍地区)与睦州(建德、淳安等)间交通咽喉。据地方史志记载,民国之前,洲口桥皆系木桥,屡建屡毁。民国8年(1919年)10月,由楼氏先贤楼履蛟等率众集资3万银元、历时10年建成,该桥系楼塔村民自行设计,石结构五孔桥,孔呈五边形,为并列分节法砌筑,墩设分水间以减小山洪对桥的冲力。两边设仰复莲及狮子望柱栏板。此桥久经岁月风雨和战火的考验而幸存至今,是杭州市文保单位。
楼塔古镇水系始建于明代,水网迂回交错,设计精致巧妙,清泉长流不涸。楼塔祖先将洲口溪上游的溪水和东纪坞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村内,在乌泥潭拦堰设坝,利用自然落差修建水渠,九曲十弯,经横街、上街、下街,总长2000多米。自源头流入水渠,分流入古镇,汇聚至方塘,灌溉至农田,最后汇入洲口溪,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沿途建有多个埠头,方便百姓取水、浣洗、防火。
楼塔林道总长约40公里,主要由百药山雪环山林道和仙岩山林道组成,并与各村的进山支道贯通。其中的百药山雪环山林道是萧山区四大骨干林道之一,婉转于群山峻岭之间,风光无限美好。
李可染画院是经文化部批准成立并直管的国家级画院,成立分中心则是该画院在乡镇的首次尝试。现楼塔艺术中心是由义厅弄12-13号老房子修缮改建而成,用于艺术创作、作品展陈、文化交流与专业人才培养。
楼塔位于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腹地、杭州南大门,在建的杭州绕城西复线(杭州都市经济圈高 速)、G235国道穿境而过,10分钟可进入在建的时代大道高架,是杭州南花园的核心区,旅游南 进的主阵地,游客入杭的桥头堡。
楼塔镇历史悠久,地处萧山、富阳、诸暨三市要冲。境内群山环峙、岭高峰峻、地势险要。尤其是萧山与富阳界岭大黄岭,是浙东与浙西往来的咽喉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末期藩镇割据,各地战乱纷起。临安董昌招募乡兵,钱镠为偏将。后董昌为杭州刺史,钱镠出任都知兵马使。中和二年(882)八月,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图谋兼并浙西,发兵屯于钱塘江边的西兴寨。钱镠领兵三千,两渡钱江杀入大营,大挫刘汉宏。翌年三月,刘汉宏调兵分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钱镠又率兵攻破三镇,刘汉宏败退诸暨。
钱镠在打败刘汉宏后,在岩坞口的山岗上建旗祝捷。在州口山麓,钱见州口溪如龙之蟠,仙岩山如虎之踞,且地扼两浙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便想在此筑城设州。“继以地类沙积,恐不堪万年基”,便在州口山石壁上以斧验石。连劈了十八斧头,发现岩石脆软,就放弃了设州打算,而决定在黄岭设军镇守,并令甥楼晋驻守。
楼晋守黄岭后,见州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州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发族,形成村落,发展成集镇,名为楼家塔(塔是土丘的意思),简称楼塔。
楼塔镇魏晋时期称皋屯,唐中晚期至宋代属长山乡,元时析分为十都、十一都、十二都,清宣统二年(1910)仍为长山乡。民国19年(1930)始称楼塔镇,民国28年(1939)仍改为长山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设楼塔镇,属河上区;1956年楼塔与青山、大山、笔架、大同乡合并为楼塔乡,仍属河上区;1958年公社化时为河上公社楼塔管理区;1959年为河上公社楼塔、岩山两管理区;1961年楼塔、岩山两管理区合并,建立楼塔公社;1981年大同坞从楼塔公社划出另建大同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楼塔乡;同年,岩山从楼塔划出另建乡;1985年8月楼塔乡改建为建制镇;1992年5月,大同、岩山两乡并入楼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