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金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若想在当下追寻其历史踪迹、城市记忆、民俗表达,非古子城莫属。
古子城在金华这座城市的腹地,始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给我的印象是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个,即太平天国侍王府;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个,即八咏楼、台湾义勇队旧址及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永康考寓、邵飘萍旧居、宏济桥码头
市级文保单位有8个,即赤松门城垣遗址、满堂书院、真神堂旧址、《浙江潮》旧址、将军楼、福音医院、何氏三杰陈列馆、侵华日军铁路桥遗址;
文保点有3个,即酒泉井、休文井、三清宫。
除此之外,古子城内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天宁寺、徐家古里、状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还包括将军楼、金华门、熙春门、万佛塔、孔庙等。街区范围内还有古井10口,除休文井、酒泉井为市级文保点外,镇东井已列入历史建筑清单。太平天国侍王府内的两株柏树已有1100年历史,据考系五代吴越王钱镠亲手种植,被列入古树名木名录。
八咏街、酒坊巷、石榴巷、鼓楼里、熙春巷等重点街巷仍保持着历史上原有的街道尺度、空间形态和传统街巷风貌。
熙春巷内还迁建了由市民认领的13幢古建筑,为古子城增添了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万佛塔,老金华城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原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导建成,初名叫“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跌坐在莲台上,期数万计,故称“万佛塔”。
在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都可见万佛塔醒目的身影。万佛塔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因其据高远之地,登塔可览全城,为防日寇窥探与侵占,古塔被迫拆除。1957年万佛塔地宫被发现,出土了183件文物,其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堪称国宝,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复建的万佛塔高99.99米,以宋代万佛塔造型为蓝本,塔身为外九层内八层的六边飞檐造型,主体为钢混结构,采用了藻井、月梁、壁雕等宋式建筑造型元素。新建的万佛塔公园将与古子城共同构成婺州古城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与燕尾洲、五百滩等完美融入三江六岸景观带,成为浙中生态廊道和现代化都市区的景观标杆、建筑标杆和文化标杆。
彩虹桥于2014年5月正式通行,是金华市区第一座钢结构景观步行桥。桥长1200米,有七个出入口,主桥宽5米,匝道宽4米,桥体设计采用流线造型,取意于金华当地民宿文化“板凳龙”。桥面铺设竹木地板,桥身装饰采用红黄渐变色的透光玻璃钢管,馆内设置LED灯带,夜间渐变流动的灯光效果,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宛如一条舞动的“长龙”。步行桥盘亘于两江之间,回旋于湿地之上,是连接三江六岸的重要纽带。
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金华燕尾洲公园获得最佳景观奖。
位于太平天国侍王府院墙东侧,南北走向,北至将军路,南至保宁门广场,全长约330米,宽约4米。鼓楼里的走向和街巷尺度至今仍与古子城历史城区图上记载的相一致,是古子城传统街巷格局的重要体现。
中国婺剧院,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金华江、义乌江、武义江三江交汇的燕尾洲公园,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负责管理,是燕尾洲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核心建筑,2013年建成使用,是集歌剧、舞剧、戏剧、交响乐、音乐会、综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金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剧院主要由大剧场和一部分辅助用房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办公用房等组成。建筑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为42.55米,其中可上人高度21.0米,总建筑面积31000m²,采用钢筋混泥土与钢结构混合结构。
其中大剧场按大型乙等剧院进行设计,座位数共计1495座,其中一楼池座841座,二楼楼座327座,三楼楼座327座。
剧院还有200多个座位的小剧场一座。
剧院5楼设有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观看剧院周边三江六岸景色。
剧院内设婺剧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800平方米的展厅内汇集了戏曲脸谱、婺剧音像资料、新老剧照等与婺剧有关的物件和历史遗存,让观众感受婺剧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
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酒坊巷103号。李友邦将军办公处与台湾义勇队旧址仅数十米距离,是李友邦在1939年台湾义勇队成立到1942年金华沦陷前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台湾人在大陆进行抗日活动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据记载,李友邦在这里成立台湾抗战义勇队及少年团,创办《台湾先锋》《台湾壁报》《台星》杂志,建立医院,与朝鲜义勇队等联合成立“日朝台反法西斯大同盟”,率领台湾义勇队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省份广泛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在李友邦的领导下,台湾义勇队逐渐发展成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
古子城之西的酒坊巷是金华真正的城市之根。丰厚的历史积淀让这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城文化、考寓文化、宗教文化、近代抗战文化以及口头文学。街巷里比比皆是的传统建筑,曾有大量名人在此寓居。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名人往来穿梭,形成了酒坊巷独具一格的名人文化。诸多的特色文化元素齐集一巷,让这里形成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文化遗产特色区。
我市的几位文史专家蒋金治、朱佩丽、徐卫早在金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前,就开始关注与研究酒坊巷的特色文化。十余年来,在资料匮乏的状况下,他们知难而进,严甄史料,探幽索隐,钩玄提要,穿越时空长廊,拨开历史迷雾,逐渐厘清了酒坊巷的历史文化脉络,编成了15万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之酒坊巷》一书。
何氏三杰分别是何炳松、何德奎、何炳棣三位名人,这三位名人都是浙江金华人,都有着丰功伟绩。该古建筑正立面共有三处入口,中间一处有门罩及青砖砌筑的石库门,为正入口,正门的两侧分别是有门罩的石库门入口,此立面正门的两侧山墙为人字坡,且都有两扇窗及窗眉。正门进入为三开间的门厅,门厅进入为一天井,再为一处三开间正厅。两侧为有走廊的六开间厢房。该古建筑梁架结构为五架穿斗式,建筑构件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沿用了当地清代风格。屋面为两破的硬山建筑。该古建筑是我国清代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清建筑的构造及营造技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博物馆位于金华市酒坊巷97、99号,金华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商周之源,秦汉之发,到唐宋之兴,明清之盛,金华酒名扬大江南北,广为人们喜爱。
金华酒在实践中探索出白曲与红曲联合使用的优选技艺,使酿造的寿生酒兼具白曲酒之鲜、香和红曲酒之色、味。金华地区历来的名酒主要有错认水、瀫溪春、东阳酒、白字酒、寿生酒等。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还于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黄酒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馆内通过多种陈列手段全面展示了金华酒深厚的历史沉积、独特的人文底蕴,展厅从追根溯源、酿造技术、酒的种类、酒俗、金华酒相关的文章及著作、造曲特色、所获荣誉、轶事等方面来介绍金华酒。
金华八咏老街位于江北主城区,地处义乌江北岸、飘萍路以北、胜利街以东、将军路以南,属于古子城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金华古子城历史街区由宋代发展至今,随着历史变迁已几经修建,以八咏路、酒坊巷、鼓楼里为代表的传统街巷是古子城历史街区重要组成部分。
八咏老街现已成为古子城古玩一条街,两侧的仿明清建筑再现历史风貌,整条老街都是经营古玩字画、木雕、玉石、钱币、工艺品等的店铺。每逢双休日,这条古街热闹异常,除了各家店铺游人进出、生意兴隆外,连街边也常常摆满卖古玩的小地摊,加上各地慕名而来逛古玩市场的人流,整条街熙熙攘攘。
特色饼街:最地道美食风味
品八婺美食,赏春季美景,游古城风光。
在这里,你可以“足不出街”尝遍金华八县市的传统美食小吃;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你还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文艺演出。
慢悠悠猫咖:爱猫者的天堂
在铲屎圈流传这么一句话one cat per day keep your psychologist far away
(每天揉一喵,与心理医生说再见)
你是否想象过这么一个画面,猫咪静静地窝在你的腿上
你捋着她柔软的毛它蹭着你的掌心舒服地“呼噜呼噜”
完全依赖与信任的姿态让世界变得安静而温暖
不得不说如今的生活学习节奏越来越快,时常忙得昏头转向提不起干劲或是心情烦闷阴郁难以开怀,而遇上这些软萌小精灵
一切都可以引刃而解
在这里,猫咪是主体。是否拥有金钱,拥有权力对它们来说都不重要,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在这里,喝咖啡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跟猫咪一起玩耍能缓解压力和孤独。
八咏楼:李清照笔下的那座楼
八咏楼位于八咏路,南朝时创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扩建
元皇庆年间(1312-1313)毁于火灾,明万历间重建,清嘉庆年间重修,1984年大修。
八咏楼不仅是个精致的古建筑物,而且它跟诗人的名篇、英雄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风流千古。
南宋著名爱国女词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登八咏楼写下的《题八咏楼》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充分地表述了八咏楼的气魄,金华重镇的形势和李清照的爱国炽情,成为历代题咏八咏楼的出类拔萃之作。
驾车路线:全程约346.8公里 耗时4小时35分
途径:沪昆高速、绍诸高速
历经:沪昆高速---绍诸高速---傅村枢纽---甬金高速---金义快速路---北二环路---赤松路---环城北路---东市北街---飘萍路
金华市域春秋时属越国。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华”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
翻开金华府城历史,可以看到金华城最早的城墙是在1100多年前建造的。
据载,唐开元年间,婺州州治迁徙今址。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镠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四月(公元907年)建婺州城,并筑有子城(即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围约四里。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在今鼓楼里出八咏路口,2004年已重建),东为熙春门(在今小井巷通东市街口),西为桐树门(在今八咏楼西侧),北为金华门(在今鼓楼里出将军路口)。
元顺帝至元年间古城墙尽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旧址上重建城墙。
明清时期,金华城墙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缮府城,置垛2554处,敌台15座,庐50间以守望。修筑后,有“两浙城池唯婺为首”之称。
历史文献中有描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废圮的古子城地域,尚可见保宁门和桐树门遗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重新测量,全城长一千七百零五丈八尺,高二丈三尺许,基宽近三丈,面广九尺五寸左右。城门:东南有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有通远门(俗称望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北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起,金华连遭日本侵华飞机轰炸。1938年12月10日,为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先后被拆,今仅存宏济桥头、明月楼、白莲巷北、高坡巷等几处遗址,较大的古建筑也仅存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府城隍、明月楼等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