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改行

《改行》又名《八大改行》,是由侯宝林表演的一部传统相声,并被选入了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侯宝林相声选》中。该相声主要讲述了叙咸丰皇帝驾崩后,一些贫苦的戏曲艺人,被迫改行做小买卖谋生,而闹出种种笑话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艺人这一主题。
目录
改行介绍

基本介绍

《改行》是相声传统曲目。对口。短段。又名《八大改行》。原由清末钟子良创作。

内容介绍

台词

甲:现在演的这个节目啊,有很多都是演员自己创作的。

乙:是啊!

甲:能写。

乙:哦。

甲:过去呀,艺人哪,像相声这一行啊。多是街头艺人。

乙:可不是嘛。

甲:撂土地。

乙:哎,没有上舞台的。

甲:没有多大学问。

乙:是吗?

甲:不会写字儿。解放以后,学文化、学政治。

乙:哎。

甲:不但人翻身,艺术也翻身啦!

乙:是嘛。

甲:现在曲艺界里边,也有作家。

乙:作家?

甲:不简单哪。

乙:没有。我们这里头哪有作家呀?

甲:有!

乙:谁呀?

甲:我。

乙:你?

甲:啊。

乙:你不就是一个演员吗!

甲:不仅是演员,还是作家。

乙:这我倒没注意。

甲:没注意?

乙:啊!

甲:我净在家里坐着。

乙:噢,家里坐着呀!你就这么个“坐家”呀?

甲:正在家里作着呢。

乙:您得说呀,正在家里头写着呢。

甲:哎,写着呢,写作嘛。

乙:哎,写作。

甲:今天是有这个条件。

乙:是嘛。

甲:你要过去哪行?过去艺人,天桥撂土地。

乙:可不是嘛。

甲:累一天,挣这俩钱儿,也不够买两棵白菜的。

乙:收入啊,就那么少。

甲:就是啊,后来有些人上剧场了,剧场也分不了多少钱。

乙:那一定是生意不太好。

甲:生意不错。客满!总是满座。

乙:既然要是客满,我们的收入就多呀。

甲:收入不多呀!

乙:怎么呢!

甲:买票的主儿少。

乙:买票的主儿少?

甲:哎,规矩人,老实人买票。是那有钱、有势力的那都不买票,竟是摇头票。

乙:什么叫“摇头票”?

甲:那会儿剧场里不查票吗?

乙:是啊。

甲:到时候下去查票去,“先生,您这儿有票吗?”你看他这劲儿,翻眼、一摇头。完啦!

乙:这个是怎么意思呢?

甲:这个说明他有势力,不买票。

乙:怎么连句话他都不说呀?

甲:他不说还好啊,他一说你更倒霉啦!

乙:怎么?

甲:他说话?“先生,您这是?有票吗?”“哼!全是我带来的!”

乙:全是他带来的。

甲:就拿手这么一指啊,这一大片都不买票啦!

乙:那就全白听啦?

甲:那年头就这样。

乙:嘿,您说那个年月,没有穷人的活路。

甲:这还是说我们这一代。比我们更老的那一代,更倒霉啦!

乙:怎么?

甲:你像刘宝全、白云鹏啊,金万昌啊,那些老前辈,他们赶上帝制。

乙:帝制时代是有皇上时候。

甲:那年头儿,名演员进宫当皇差。

乙:对呀。

甲:给皇上家唱去。

乙:是啊。

甲:特别是那个西太后,给她唱去。今儿要是瞧你不高兴,一句话就把你发了。

乙:发啦?

甲:发啦!

乙:那么演员犯什么罪啦?

甲:什么叫犯什么罪呀?瞧你长得别扭。

乙:噢,这就给发啦!

甲:哎,什么样儿啊?黑了咕叽的,发啦!

乙:这玩艺儿,发啦!

甲:你还甭说皇上家,你就说做大官儿的家里头,他家有喜寿事叫堂会,把艺人叫到家里去唱。进门先得问什么字儿,有不许说的,可别说。

乙:这叫忌字儿。

甲:哎,忌讳。哎,老爷的名字叫官讳。

乙:那能说吗?

甲:不能说。忌讳嘛。什么“死啊、亡啊、杀呀、剐呀”,这个字都不吉祥,不许说!

乙:噢,这也不能说。

甲:哎!

乙:你瞧,说相声的就难啦!

甲:难啦,说相声拿谁逗哏呢?拿自己开玩笑吧!

乙:也就那样啦!

甲:“这回咱们俩说段相声,说不好啊,咱们反正卖卖力气。”

乙:对。

甲:“谁不卖力气谁是小狗子啊。”

乙:这话没错啦!

甲:老爷生气啦!

乙:这他生什么气呀?

甲:老爷小名儿叫“狗子”。

乙:这谁能知道啊?

甲:就说是啊。在那年头做艺更难啦!

乙:是吗?

甲:一般相声演员呢,都是在道边上画个圈儿,这就说起来。

乙:噢,道边儿上。

甲:说半天,快要钱了,那边儿官来了。看街的一喊:“闲人散开,大老爷过来喽!”“稀里呼噜”——全跑啦!

乙:噢,这人都散啦!

甲:官来了,谁不怕?

乙:那么,没有给钱的啦?

甲:谁能跑出八里地给你送钱来呀?

乙:这话对呀。

甲:就是这样的生活,平常还不能天天演。

乙:怎么?

甲:皇上家有祭日。斋祭辰,禁止娱乐。

乙:禁止娱乐,怎么样?

甲:歇工。

乙:他有他的祭日,咱们说咱们的、唱咱们的,歇工干吗?

甲:那年头专制,就这个制度。

乙:就得歇工。

甲:哎,皇上要死啦,你就更倒霉啦!皇上死啦,有国服啊。

乙:就是皇上死啦。死啦倒好啦!

甲:啊?

乙:死了就死了吧?

甲:啊,你倒蛮大方。“死了就死了吧!”那年头说这么句话,有罪啦!杀头!

乙:这怎么有罪啦?

甲:轻君之罪。

乙:怎么啦?

甲:皇上死啦,不能说死。

乙:说什么?

甲:专有好的字眼形容他的死。

乙:那“死”说什么?

甲:死了叫“驾崩”。

乙:驾崩?

甲:哎!

乙:这俩字怎么讲啊?

甲:“驾崩”啊?大概就是“驾出去把他崩啦!”

乙:“架出去崩啦?”

甲:反正是好字眼儿吧!

乙:哎,是好字眼儿。

甲: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上死了,一百天国服。

乙:噢,就禁止娱乐。

甲:人人都得穿孝。

乙:那是啊。

甲:男人不准剃头,妇女不准搽红粉。

乙:挂孝吗!

甲:不能穿红衣服。

乙:那是啊!

甲:梳头的头绳,红的都得换蓝的。

乙:干什么?

甲:穿孝嘛。

乙:挂孝。

甲:家里房子那柱子是红的?拿蓝颜色把它涂了。

乙:这房子也给他穿孝啊?

甲:那年头就那么专制。

乙:太厉害啦!

甲:卖菜都限制嘛。

乙:卖菜受什么限制啊?

甲:卖茄子、黄瓜、韭菜这都行。卖胡萝卜不行。

乙:胡萝卜怎么不行呢?

甲:红东西不准见。

乙:那它就那么长来的。

甲:你要卖也行啊,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来。

乙:套上?我还没见过套上卖的呢?

甲:那年头儿吃辣椒都是青的。

乙:没有红的?

甲:谁家种了辣椒一看是红了,摘下来,刨坑埋了,不要了。

乙:别埋呀,卖去呀!

甲:不够套儿钱!

乙:对了,那得多少套啊。

甲:商店挂牌子,底下有个红布条,红的,换蓝的。

乙:也得换蓝的?

甲:简直这么说吧,连酒糟鼻子、赤红脸儿都不许出门儿。

乙:那可没办法!这是皮肤的颜色!

甲:出门不行。我听我大爷说过,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

乙:鼻子是红的?

甲:出去买东西去啦。看街的过来,“啪”!就给一鞭子。赶紧站住了,“请大人安!”“你怎么回事儿?”

乙:打完人问人怎么回事儿?

甲:“没事呀,我买东西。”“不知道国服吗?”“知道!您看,没剃头哇。”“没问你那个,这鼻子什么色儿?”“鼻子是红了点儿,天生长的,不是现弄的。”“不让出门儿。”“不让出门儿不行啊!我妈病着,没人买东西啊!”“要出门来也行啊,把鼻子染蓝了!”

乙:染了?

甲:那怎么染哪?

乙:那没法染。

甲:就是啊,弄蓝颜色把脸涂上,更不敢出去啦!

乙:怎么?

甲:成窦尔墩啦!

乙:好嘛!

甲:那年头吃开口饭的全歇工了。

乙:全歇了?

甲:很多艺人、有名的艺术家改行啦!做小买卖,维持生活。

乙:改行啦?那么您说说都什么人改行啦?

甲:唱大鼓的刘宝全,唱的好不好?

乙:好啊。

甲:那年头,不让唱啦!

乙:改行啦?

甲:改行啦。

乙:干吗去啦?

甲:卖粥。

乙:卖粥?

甲:北京的早点啊,粳米粥,沙锅熬的粳米粥。烧饼、麻花、煎饼馃子。

乙:下街卖粥。

甲:哎,就在口上摆摊儿。

乙:瞧瞧,那玩艺儿得会吆喝。

甲:就是啊!

乙:还得……填难。

甲:你说这吆喝就不容易,艺术家他哪会吆喝呀?

乙:不会呀?

甲:一想这些日子,因为禁止娱乐,嗓子都不敢遛,借这机会遛遛嗓子。

乙:唱什么呀?

甲:自己会编词儿,把所卖的东西看了一下,编了几句词儿,合辙押韵。吆喝出来,跟唱大鼓完全一样。

乙:是啊,唱大鼓得有鼓啊。

甲:他不有那沙锅嘛。

乙:噢,沙锅就当鼓。

甲:哎。

乙:打鼓这个鼓楗子呢?

甲:没有啊,有勺。

乙:那么这个鼓板哪?

甲:没板,拿套烧饼馃子。

乙:嘿,他倒会对付。

甲:一和弄这粥。(学过门儿,唱)“吊炉烧饼扁又圆,那油炸的麻花脆又甜,粳米粥贱卖俩子儿一碗,煎饼大小你老看看,贱卖三天不为把钱赚,所为是传名啊,我的名字叫刘

宝全。……咚……哗啦!”

乙:怎么啦?

甲:沙锅碎啦。

乙:沙锅碎啦!

甲:要怎么说外行干什么都不行。

乙:他被生活挤兑的嘛。

甲:唱京戏的也有改行的。

乙:哪位呀?

甲:唱老旦的龚云甫。

乙:哦,龚云甫。

甲:老旦唱的最好。拿手戏呀,是《遇后》、《龙袍》。

乙:不错呀!

甲:后台一叫板——“苦啊!”

乙:就这句。

甲:是可堂的彩声。

乙:真好听啊。

甲:那年头不让唱啦!

乙:也改行啦?

甲:卖菜去啦。

乙:卖青菜去啦?哎哟!那可不容易。

甲:是吗?

乙:头一样说,你得有那么大力气。

甲:过去北京卖菜的都讲担挑。担这一副挑啊,二三百斤菜,走起来这人得精神,不但人精神,连菜都得精神。

乙:菜怎么还精神呢?

甲:内行卖菜嘛,先到水井那儿上足了水,泥土冲下去。上足了水,你看那菜看着就精神。那韭菜多细呀,一捆儿,啪!往那一戳,你看韭菜那样。

乙:倍儿挺!

甲:你不信晒它俩钟头,全趴下啦。

乙:那可不。鲜鱼水菜嘛。

甲:卖菜的还得会吆喝。

乙:那是啊。

甲:北京的这个卖菜的,那吆喝出来跟唱歌的一样。嘿,那个好听。

乙:是啊。

甲:十几样、二十几样一口气儿吆喝出来。

乙:您学一学怎么吆喝。

甲:吆喝出来这味儿,(学叫卖声)“香菜辣蓁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呀。”

乙:吆喝的好听。

甲:这外行哪干得了啊?

乙:是啊。

甲:龚云甫是位艺术家。

乙:对呀,

甲:老旦唱的好,干这不行。

乙:外行。

甲:没办法。弄份挑子,买了几样菜,走在街上迈着台步。

乙:怎么还带着身段呢?

甲:习惯啦!遛了半天没开张。

乙:怎么会没人买呢?

甲:人家不知道他给谁送去。

乙:原因是什么呢?

甲:他不吆喝。

乙:那哪开得了张啊。

甲:他一想,我得吆喝吆喝。

乙:那是啊!

甲:自己也会编词儿,一看所卖的菜,编了几句,吆唱出来跟他唱戏一样。

乙:您学一学。

甲:(学)“唉!台台台令台今台……”(小锣凤点头)

乙:还带着家伙呢!

甲:走道儿的都奇怪啦!卖菜的怎么要开戏呢!

乙:是吗?

甲:吆喝出来好听!

乙:怎么吆喝的?

甲:(唱二簧散板)“香菜、芹菜辣蓁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黄瓜你们谁要,一个铜子儿拿两条!”

乙:还真没有这么吆喝的呢。

甲:真出来一个买主。

乙:哦,开张啦。

甲:出来一个老太太买黄瓜,“卖黄瓜的过来,买两条。”他一想卖两条黄瓜能赚多少钱呢?

乙:那也得卖给人家呀!

甲:总算开了张吧!

乙:对呀!

甲:北京的老太太买黄瓜麻烦,不是给完钱拿起就走,她得尝尝,掐一块搁嘴里头。

乙:她干吗尝尝啊?

甲:不甜她不要,“过来买两条啊!”把挑儿挑过来,往这儿一放,他一扶肩膀这个疼啊。

乙:压的嘛。

甲:他想起那叫板来啦,

乙:哪句呀?

甲:“唉!苦啊!”老太太误会啦!

乙:怎么?

甲:黄瓜苦的?不要啦!

乙:嗨!好容易出了个买主,这下子又吹啦!

甲:还有一位唱花脸的也改行啦。

乙:哪位呀?

甲:金少山。

乙:嗬,那花脸可好!

甲:唱的好!嗓筒也好,架子也好!

乙:是啊。

甲:那年头儿,不让唱,改行啦!

乙:他干什么去啦?

甲:卖西瓜。

乙:卖整个的?

甲:门口摆摊儿。

乙:摆摊儿是卖零块儿。

甲:哎。人家常年做小买卖的,有这套家具:手推车往这儿一顶,上面搭好板子,铺块蓝布,拿凉水把它潲湿了。

乙:瞅着那么干净。

甲:用草圈把西瓜码起来,你看着就凉快。切西瓜刀,一尺多长、二寸多宽,切开这个西瓜一看:脆沙瓤。先卖半个,上面搁半个做广告。让你走这儿一瞧:嗬,西瓜好啊!吃两

块。切开这西瓜一瞧:生的?塞了边儿。

乙:那就不要啦?

甲:天黑以后才卖那个呢!

乙:噢,蒙人呢?

甲:拿把扇子总得轰着苍蝇。(学叫卖声)“吃来呗闹块咧,哎杀着你的口儿甜咧,两个大子儿咧,吃来呗闹块尝啊。”

乙:哎,就这么吆喝。

甲:这是内行。这位唱花脸的,外行啊。

乙:就这位金少山先生?

甲:做小买卖不行啊,门口买八个西瓜,把家里铺板搬出来摆摊儿。

乙:刀哪?

甲:就是家里用的切菜刀。

乙:切菜刀切西瓜?

甲:切出来有块儿大、有块儿小。

乙:他不会切呀。

甲:应该卖完一个再切一个呀。

乙:是啊。

甲:他一块儿八个全宰啦!

乙:他倒急性子。

甲:唱花脸的架子,攥着切菜刀,往那儿一站,看着西瓜,这样!走路的人都不敢过去啦!

乙:是瘆人。

甲:走他跟前儿吓一跳。

乙:这位愣住啦!

甲:怎么回事?卖西瓜的要跟谁玩儿命?攥刀直瞪眼,绕着点儿走吧!

乙:怎么绕着走啦?

甲:没事的人老远就看着他。这怎么回事?他跟谁呀?

乙:不知道。

甲:他跟前儿没人。

乙:是啊。

甲:大概是对门儿的。

乙:这位还胡琢磨。

甲:他站这儿这么一看:老远好几十人,怎么不过来吃啊?

乙:过来吃?

甲:你那样,谁敢过去呀?

乙:说的是呢。

甲:他想啊,他们爱听我的唱。我给他们唱几句,他们就吃啦!

乙:唱?

甲:可是卖西瓜的词儿,一叫板就这样。“哼……!”

乙:叫板呢。

甲:往后点儿吧!

乙:躲开吧。

甲:(学京剧摇板)“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啊!”

乙:吃!

甲:全给吓跑啦!

乙:那还不跑!

背景介绍

叙咸丰皇帝驾崩后,“国丧”百日,禁止诸般彩扮及动响器之演唱。一些贫苦的戏曲、曲艺艺人,被迫改行做小买卖谋生,由于不熟悉经营之道,闹出种种笑话。

作品列举了八位艺人,即:唱花脸的卖馄饨、卖西瓜;唱老生的卖馒头,卖硬面饽饽,卖豆汁;唱武生的卖包子,拉人力车;唱青衣的卖晚香玉;唱老旦的卖青菜;唱大鼓的卖粳米粥;唱莲花落的卖切糕;唱梆子老生的卖酸梅汤等。

表演这个曲目时,艺人们常将所说人物说成当时观众所熟悉的艺人姓名,如三十年代初仿学的是老旦龚云甫、花脸金少山等,四十年代则改成了学老旦李多奎、花脸侯喜瑞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侯宝林整理的演出本,删除了一些脱离生活实际,单纯逗笑、趣味不高的内容,突出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艺人这一主题,提高了曲目的思想性,成为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代表性曲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56年录音播放。

曲本选入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侯宝林相声选》。另有张杰尧与绪德贵、陈子贞与广阔泉、孙宝才与王文禄等擅长说演这一节目。

改行相关榜单
侯宝林相声十大经典 侯宝林经典老相声精彩集锦
侯宝林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打百分、夜行记、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改行、空城计、卖布头、美蒋劳军记、扒马褂、卖马,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十大经典春晚相声 历届春晚相声一等奖 春晚经典相声大合集
十大经典春晚相声名单如下:虎口遐想、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侯大明白、着急、巧立名目、两个弄潮儿、点子公司、白吃、最差先生,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侯宝林相声十大经典 侯宝林经典老相声精彩集锦
侯宝林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打百分、夜行记、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改行、空城计、卖布头、美蒋劳军记、扒马褂、卖马,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马三立相声十大经典 马三立经典老相声精彩集锦
马三立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逗你玩、似曾相识的人、买猴、开粥厂、卖挂票、十点钟开始、文章会、白事会、卖黄土、黄鹤楼(相声),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马季相声十大经典 马季经典老相声精彩集锦
马季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百吹图、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英雄小八路、找舅舅、友谊颂、登山英雄赞、游击小英雄、五官争谦、成语新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牛群冯巩相声十大经典 牛群冯巩相声经典集锦
牛群冯巩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我错了、瞧这俩爹、点子公司、两个弄潮儿、小偷公司、灭鼠轶事、拍卖、最差先生、办晚会、有话坐着说,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单口相声十大经典 最精彩的单口相声盘点
单口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君臣斗、珍珠翡翠白玉汤、逗你玩、山东斗法、宇宙牌香烟、连升三级、白宗巍坠楼、日遭三险、丑娘娘、小神仙,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德云社相声十大经典 德云社精彩相声集锦 德云社春晚相声
德云社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我这一辈子(相声)、汾河湾、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忍不了、我要上春晚、我是黑社会、西征梦、我要反三俗、你要高雅、九艺闹公堂,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郭德纲于谦相声十大经典 郭德纲于谦经典相声大全
郭德纲于谦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我这一辈子(相声)、西征梦、我是黑社会、我要反三俗、我要上春晚、败家子、买面茶、我是文学家、黄鹤楼(相声)、你要高雅,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郭德纲相声十大经典 郭德纲经典相声盘点
郭德纲相声十大经典名单如下:西征梦、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这一辈子、丑娘娘、我要反三俗、你要高雅、我要上春晚、我是黑社会、枪毙任老道、败家子,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相声
  • 德云社相声
  • 相声演员作品
  • 单口相声
  • 春晚相声
  • 相声演员
  • 小品
  • 杂技
  • 戏法/魔术
  • 戏剧
  • 舞蹈
  • 歌曲
  • 舞台剧
  • 舞剧
  • 音乐剧
  • 歌剧
  • 话剧
  • 艺术表演
  • 艺术作品
  • 郭德纲
  • 马季
  • 热门文章
  • 单口相声十大经典
  • 侯宝林相声十大经典
  • 德云社相声十大经典
  • 郭德纲相声十大经典
  • 十大经典春晚相声
  • 郭德纲于谦相声十大经典
  • 马三立相声十大经典
  • 牛群冯巩相声十大经典
  • 马季相声十大经典
  • 昆曲十大经典曲目
  • 沪剧十大经典曲目
  • 闽剧十大经典剧目
  • 川剧十大经典剧目
  • 十大粤剧名曲
  • 赣剧十大经典剧目
  • 热门词条
  • 1
    白事会
  • 2
    汾河湾
  • 3
    我这一辈子(相声)
  • 4
    扒马褂
  • 5
    拍卖
  • 6
    我要上春晚
  • 7
    夜行记
  • 8
    空城计
  • 9
    小偷公司
  • 10
    美蒋劳军记
  • 11
    丑娘娘
  • 12
    买猴
  • 13
    卖马
  • 14
    我是黑社会
  • 15
    巧立名目
  • 16
    山东斗法
  • 17
    灭鼠轶事
  • 18
    瞧这俩爹
  • 19
    宇宙牌香烟
  • 20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