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与红山东路十字路口东北角的陕北民歌文化广场内,总建筑面积约11800㎡,2018年5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是榆阳区委、区政府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榆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展现榆阳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项目。
陕北民歌博物馆立足“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要求,力求打造全国一流的音乐类博物馆。以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繁荣陕北民歌文创事业为出发点。总体布局为序厅、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传统陕北民歌展区、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第三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建国初期陕北民歌展区、第四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第五篇章《陕北民间音乐艺术专题展区》、第六篇章《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尾厅及临时展区等八大板块,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让陕北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空间的升华,从而永久延续她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
千沟万壑、绵延起伏、气象茫茫,广袤雄浑中透出些许苍凉,这就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数千年来栖息于此的陕北人,在艰难无助的环境中,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
这歌声,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更蕴藏着苍凉悲壮而又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这歌声,由口耳相传而记为歌谱,再通过声音和歌谱,由近及远,传到大西北、传到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赞赏。这歌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正式称呼——陕北民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陕北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从传统民歌到革命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陕北民歌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新民歌让陕北民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逐步走出了陕北,走向世界,飞向了太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艺复苏,陕北民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影视艺术、流行乐、舞台艺术相互结合,迎来它的又一个发展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音乐、娱乐行业迅速发展,推动了陕北民歌为适应新传媒、新审美要求而不断做出的革新和尝试。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陕北民歌陆续走进影视剧、音乐剧,走上歌手大赛、选秀舞台,开始录制音乐节目、拍摄MTV、灌制唱片,培养出了大批新的民歌手,掀起了一股“原生态音乐”热潮,迎来了陕北民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陕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在这个将近七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高原民众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不仅创造了特色鲜明、蕴藏丰厚的民间歌曲,同时在与周边的山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东部和关中平原北部的长期交流、吸收中,产生了陕北说书、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安塞腰鼓、陕北唢呐、清涧道情、榆林小曲、府谷二人台、佳县白云山道乐、定边皮影等十余种传统音乐类别,可以说,凡是汉族传统音乐所具备的体裁,陕北也几乎都有。从而使陕北高原的民间音乐有如一个极具地域个性、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一个巨大的储存、流传民间音乐宝库。
陕北民歌博物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共3391项:其中图书、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990项,共1001本(套),占29.19%;曲谱、词谱共522项,占15.40%;CD、DVD、录像带等影音资料共562项,占16.57%;其余1317项为报幕词、刺绣、道具、服装、工作函、工作照、奖杯、奖状等其它资料,占38.84%。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00 (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展馆地点: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与红山东路十字路口西北角的陕北民歌文化广场内西北角
收费办法:免费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授予“科普教育基地”;
被榆林市教育局和榆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授予“榆林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参观点”;
共青团榆林市委和榆林市少工委授予“榆林市青少年励志教育基地”和“榆林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榆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和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授予“榆阳区研学教育基地”;
省委组织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现场教学点”;
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市教育局授予“榆林市优秀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文化旅游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