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国寺,藏名奥敏南卓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白沙乡,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初是木氏土司的家庙,住寺修行的是汉传大乘佛教和尚,寺名为“解脱林”,后由明熹宗朱由校赐名为“福国寺”。
康熙18年(公元1679年)时,改成藏传佛教,为丽江五大寺的“母寺”,是云南较大的噶玛噶举寺院。历届噶玛巴、大司徒仁波切和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住锡弘法,佛法极为兴盛。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曾在福国寺住持传法达30年,是噶玛噶举的重要道场。寺中珍藏有很多关于噶玛巴活动的圣迹和文物。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正月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成。原有寺院公房五大院,僧房十八院。其中“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建筑极其精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象山市场或束河古镇北门乘坐6路车在西文村站下车后沿路标徒步40分钟到达(路面为柏油路,沿途经过岩脚村,风景很美,喜欢徒步的朋友推荐)
明崇桢十二年(1639)丽江土知府木增于福国寺东堂五凤楼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出示其所辑《云莶淡墨》集并求序。徐霞客住宿于南庑八日,还考察了丽江附近风物名胜。这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甚详。
到清朝康熙年间,寺里已没有了汉传僧侣住持。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丽江木氏土司木懿从青藏请来都知等喇嘛,将福国寺改建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改扩建后的寺院成为了一所有经堂殿宇五大院、僧房十八院的建筑群,藏名“奥明南卓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有僧侣90多人,是为丽江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由丽江朝西北方向行十公里左右,有一个风景秀丽、民风纯朴的小镇白沙古镇。古镇后面有一座山名为芝山,山中松木苍翠,芳草萋迷,野花丛开,飞鸟停栖。在古树掩映之间,依稀可见一座古寺福国寺。
明朝《福国禅林纪胜记》碑载:“延袤数里,松桧万章,盘桓夹层,是为解脱林。林中之梵刹、危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清《乾隆府志》载:“林木幽异,岩畔有洞,福国寺旁建解脱禅林,明熹宗赐名福国”并“御赐金额”。不但赐予寺名,还御笔亲书并精制为金匾赐悬于寺门。
明崇桢十二年(1639)丽江土知府木增于福国寺东堂五凤楼前接待旅行家徐霞客,出示其所辑《云莶淡墨》集并求序。徐霞客住宿于南庑八日,还考察了丽江附近风物名胜。这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甚详。
到清朝康熙年间,寺里已没有了汉传僧侣住持。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丽江木氏土司木懿从青藏请来都知等喇嘛,将福国寺改建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改扩建后的寺院成为了一所有经堂殿宇五大院、僧房十八院的建筑群,藏名“奥明南卓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有僧侣90多人,是为丽江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福国寺是丽江五大寺的母寺,作为云南最大的噶玛噶举寺院,噶玛巴、夏玛巴、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过大法会,佛法极为兴盛,寺中珍藏有许多有关噶玛巴活动的圣迹和文物。
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正月福国寺毁于兵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年重建。寺院最有名气的当属原“解脱林”的大殿“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其建筑极为精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大殿高20米,为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上中下共有24个啄天飞檐,无论从那个方向看,均象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也因此而得名。该寺“文革”时被毁至今尚未修复。只有“五凤楼”与“解脱林”的门楼被保留了下来,于1979年迁至丽江城内的黑龙潭公园,并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供游人观瞻。明朝《福国禅林纪胜记》碑载:“延袤数里,松桧万章,盘桓夹层,是为解脱林。林中之梵刹、危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
清朝《乾隆府志》载:“林木幽异,岩畔有洞,福国寺旁建解脱禅林,明熹宗赐名福国”并“御赐金额”。不但赐予寺名,还御笔亲书并精制为金匾赐悬于寺门。”
福国寺是丽江五大寺的母寺,作为云南较大的噶玛噶举寺院,噶玛巴、夏玛巴、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过大法会,佛法极为兴盛,寺中珍藏有许多有关噶玛巴活动的圣迹和文物。
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正月福国寺毁于兵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年重建。寺院较有名气的当属原“解脱林”的大殿“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其建筑极为精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大殿高20米,为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上中下共有24个啄天飞檐,无论从那个方向看,均象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也因此而得名。
该寺“文革”时被毁至今尚未修复。只有“五凤楼”与“解脱林”的门楼被保留了下来,于1979年迁至丽江城内的黑龙潭公园,并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供游人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