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克夏猪,又称大白猪,于十八世纪育成于英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品种,因其体格大、增重快被引至很多国家。
我国引入大约克夏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初,原中央大学曾于1936—1938年引进大约克夏猪与外来品种进行比较观察。五十年代在上海、江苏一带曾饲养过少量的大约克夏猪,后来与中约克夏猪混杂而绝种。1957年曾由澳大利亚引入大约克夏猪40头,养在广州燕塘农场。1967年又一次从英国引种,至1973年先后引入数百头,分配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经繁殖被引至全国各地,目前,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河南,辽宁等省饲养头数较多。
我国目前的大约克夏猪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立,鼻直。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与引进初期相比,体型无明显变化,在饲养水平较差的地区,体型变小或腹围增大。皮毛全白,少数额角皮上有小暗斑。据对799头猪的统计,平均乳头数14.52±0.035枚。
在良好饲养条件下,大约克夏后备猪生长发育较迅速,6月龄体重可达100公斤左右。
据铁岭种畜场测定,24月龄公猪(3头)平均体重263公斤,体长169厘米,胸围154厘米,体高92厘米,成年母猪(4头)相应为:224公斤,168厘米,151厘米,87厘米。
性成熟较晚,母猪初情期5月龄左右,一般于8月龄、体重达125公斤以上时初配,但以10月龄前后初配为宜,其产活仔数多、60日龄的断乳窝重高。
母猪的发情期3—4天,发情周期20(18—22)天,后备母猪一般发情期较长,但接受配种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一天左右。妊娠期114—116天,断乳后一般3—7天发情,部分母猪在泌乳期间发情。
大约克夏猪的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 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大群肥育测定,在每公斤配合料含消化能3.2兆卡、消化粗蛋白132克、采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从仔猪(190头)断乳养至体重达90公斤左右,日增重689克,每公斤增重耗料3.09公斤。肥育猪的日增重在季节上存在一些差异,在南方,夏季炎热,猪的食欲较差,增重速度受到影响
大约克夏猪的屠宰率较高,背膘薄,眼肌面积大,胴体瘦肉率高。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母猪性成熟晚,一般不阉割即进行肥育,公猪多阉割后肥育。据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公猪不经阉割进行肥育,胴体瘦肉率较阉割后的公猪显著提高,肉质并无异味。
据各地引种观察,大约克夏猪对国内寒冷的北方和温暖的南方气候都能基本适应,但与国内地方猪种比较,对极端气候条件则有所不适。如蹄壳裂、腿跗关节肿、跛行等蹄病均有发现。
据调查,用大约克夏猪作父本,分别与民猪、华中两头乌、大花白、荣昌、内江猪等母猪杂交,均获得较好的杂交效果,其一代杂种猪日增重分别较母本提高26.8%、21.2%、24.5%、19.5%、24.1%。用大约克夏猪和太湖猪正、反杂交,据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82年对38窝的统计,产仔数14.24 ± 0.57头,杂种优势率2%,产活仔数13.37±0.58头,杂种优势率5.4%;20日龄窝重64.74±1.96公斤,杂种优势率38.3%;60日龄断乳窝重203.62±6.18公斤,杂种优势率21.7%。据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相同条件下试验,大约克夏猪和太湖猪一代杂种的日增重优势率达17.4%。
据辽宁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大约克夏猪分别与新金、民和克米洛夫猪杂交,其一代杂种日增重的优势率分别为23.55%、29.78%、15.38%。
二元杂交后代胴体的眼肌面积增大,瘦肉率有所提高。据测定,宰前体重97—100公斤的大约克夏X太湖、大约克夏X通城一代杂种猪,其眼肌面积分别为23.42和25.45平方厘米,比本地猪分别提高6.6和4.57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分别为44.91%和46.13%,比本地猪分别提高3.6和2.7个百分点。
用大约克夏猪在三元杂交中作第二父本,也获得较高的日增重和瘦肉率。 据武汉市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大约克X(长白X通城)三元杂种猪的日增重优势率24.22%,每公斤增重耗料优势率10.72%,胴体瘦肉率达53.79%。
浙江省用大约克夏作父本与长白X(约克夏X金华)三元杂种母猪杂交,其四元杂种猪的日增重优势率8.56%,胴体瘦肉率达57.06%。
湖北省利用大约克夏X太湖杂种猪,选择瘦肉率高的丹麦长白猪作第二父本,其三元杂种猪(35头)胴体瘦肉占62.66%、脂肪占20.45%、皮占7.47%、骨占9.42%。胸腰结合处背膘厚仅1.42厘米,眼肌面积36.01平方厘米。
注:x 表示杂交。
大约克夏猪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品种之一。 在我国分布较广,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产仔较多等特点,但存在蹄质不坚实、多蹄腿病等缺点。用大约克夏作父本与本地母猪进行二元、三元或多元杂交,杂种猪在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方面杂种优势明显,在繁殖性能上也呈现一定的优势。所以,大约克夏猪在我国作为杂交的亲本,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今后,应加强大约克夏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成立相应的育种机构,统一选育计划和目标,完善繁育体系;选育生产性能各具特点、适应性强的品系;加强试验和筛选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组合,在养猪生产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