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池“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
紫微城御苑九洲池,其园林是以池为主,池中有岛。其规模宏大,沿用汉代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布局,以人工渠道引水形成完整的水系,但同时运用创造性的规划方式,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根据考古资料,其园林特色显而易见。
环池建筑
九洲池作为紫微城御苑,主要是供皇帝、妃嫔、公主、皇子等居住、宴游的御园。为满足不同的需求,历朝在九洲池及周边修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扩展了九洲池的空间,也增添了游玩赏乐的趣味。根据文献所载,九洲池上及周边的建筑类型有:院(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门(归义门)、殿(瑶光殿、仁智殿)、亭(琉璃亭)、观(一柱观)、阁(千步阁)、台(望景台)等。
九洲池创造性地营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其规模、大小、建筑形式和风格有较大的差别,既有规模较大的殿阁类建筑,又有相对较小的亭类建筑,还有线性的长廊建筑。各类建筑布局灵活,因景而设,分合有度,和谐统一。紫微城御苑是为满足皇家宴饮游乐等活动而设,故九洲池御苑中建筑增多,建筑形式呈现苑中庭院的组群式布局,九洲池东岸考古发现的六、七、八号基址,已经具有围合成庭院组群的趋势。文献记载的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等,多环池布置,呈现出整体性、多样性、和谐性,各类建筑巧妙地依形就势,融入周边的环境中,追求自然天成的园林意境,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统一。园林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尺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手段,采用移天缩地的营构方式,小中见大,营造出咫尺乾坤的意境。
广水无山
九洲池“广水无山”,平地筑园,以大面积的水景为主,是九洲池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根据考古实测,隋唐时期九洲池水域面积达 139250 平方米,占西隔城的五分之二。大面积的水面,可形成“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大规模平地筑园,利用水源的丰富条件创造出以水景为主的新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
岛屿众多是九洲的特征之一。“一池三山”是皇家宫苑营建的重要主题,表现形式为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以表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隋唐的宫苑建设继承这一传统,“三山”主题在两京的宫苑中都有表现。九洲池中发现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显然是“岛山”主题,却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堆土为岛,岛上筑殿亭,是中国山水画园林风格的特征。
池中岛屿的发现与文献“池中之洲”的记载相符。在其中三处岛屿上发现殿、亭类建筑,虽还不能与文献记载的瑶光殿、琉璃阁、一柱观等对应,但至少说明此类建筑在池中洲上的存在。
在渤海东京城的王宫的苑池遗迹中,池中也有岛山,岛上也有楼阁建筑,显然唐代山水画风格的园林构筑范式,也影响到周边附属藩国。
生物配置
“鸟鱼翔泳,花卉罗植”,表明九洲池的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极其丰富。花卉在园林中,有的是以观赏为主题,有的则是以花卉为媒介营造特别的意境和情趣。“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卉的盛开、凋谢反映着时令和天气的变化。九洲池中生物的配置,遵循自然规律,发挥生物的景观功能、生态效益,不仅满足帝王、皇子公主对园林造境艺术的追求,也能满足区域生态改善的功能要求。这种生物配置,“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虽然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尚难复原九洲池的原貌,文献记载中的一些殿堂亭院也不宜和发掘出的遗迹相比附,但就这些遗迹的分布范围,建筑规模、结构、特点来考察,结合文献记载已经可以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这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湖面,池内有多处洲岛,其上建有精巧的殿亭台阁,岛之间以虹桥相通,沿岸绿树成荫,环池建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庭院。各个景点之间又以廊庑相连,有分有合,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
池苑范围
九洲池区域包括宫城(紫微城)中心区洛城西北部、西隔城、西夹城大部及玄武城的一部分,包含了宫城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洛阳玻璃集团厂区的考古工作中初步探明了九洲池遗址的范围,池内部分岛屿的分布及亭台建筑的特点,并且在池岸还发掘出多座环池的唐宋时期轩廊和殿亭建筑遗址,初步了解了九洲池遗址的概貌。
瑶光殿
在整个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中,瑶光殿为其中心建筑,由三座殿阁建筑组成。史书记载,瑶光殿总高28米,位于九洲池三岛之中,开间7米,进深20多米,是九洲池皇家园林内一座重要的建筑。
瑶光殿共有三层,一层是遗址保护区,二、三层为休闲区。
一层遗址保护区北侧墙壁上展示了唐代“三阁并列”的建筑形式,东西两侧保留了岛屿上保留的建筑遗址的夯土台基和青砖地面;西配殿展示了宫廷雅乐和唐代服饰妆容。游客参观瑶光殿内的遗址层
为保护柱础石坑等遗址,一层的高台遗址部分采用内部大跨度钢结构设计。展示的方式与天堂、明堂比较接近,即游客站在透明玻璃地板上可欣赏地下遗址全貌。顶部楼阁为两层歇山式屋顶建筑,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最大限度还原唐代建筑外观与构造。
据项目负责人说,瑶光殿一层用的地砖叫“京砖”,和故宫内宫殿里铺设的一样。
二层和三层则采用中国传统工艺榫卯结构,即所有木材与木材之间的连接不用金属钉子,而是通过拼、插的处理方式连接,一次成型。为了保证工程效果,所需的木材全部是从加拿大进口的花旗松,强度高、密度大,承重绝对没问题,同时经过了防火、防腐处理。此外,所有工匠都来自南方,手艺十分精湛。
琉璃亭
琉璃亭始建于隋,在瑶光殿之南。
亭台楼阁
沿揽香径临水眺望,对面就是一处金亭。继续沿揽香径向北,来到簪花亭、临波阁。
乌头门
自瑶光殿向东,又到一处乌头门,这里是当时宫城核心区的大内西墙。
廊院遗址
牡丹园的西侧,是一处地面模拟展示的隋唐廊院遗址,现在作为一处演艺台,每天有定时演出。
飞云瀑
过了临波阁就是一处飞云瀑,利用地势高低差别叠山引水。
永巷
越过大内西墙,就来到连接大内与西隔城的永巷。
牡丹园
永巷以南是精品牡丹园。九洲池有近100棵高约两米的牡丹树,这些牡丹树树龄超过百年,单棵开花数量接近百朵。园中牡丹树数量接近百棵,生长周期超过百年,单棵开花数量接近百朵。
每天的9时至18时
游客可从唐宫中路景区南门或定鼎北路与唐宫中路交叉口北50米的景区东门入园
凡在2019年5月1日至8月8日期间入园的九洲池游客,享受原价60元门票的五折优惠,即30元即可入园。
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后,将与东邻已建成的天堂和明堂遗址区连为一体,使游客对盛唐时期洛阳宫城的全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成为洛阳市展示盛唐文化的新亮点。
隋唐洛阳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九洲池正位于紫微城西北部高地上,九洲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构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九洲池作为紫微城内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帝后妃嫔每日休闲之处,也是宫内风景最美之处。
隋唐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伊河掠城东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阳城周围有洛水、伊水、涧水、瀍水等四条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阳宫之南入城,并沿皇城(太微城)南向东横贯全城;涧水即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主要流经宫城(紫微城)、上阳宫、西苑,最后汇入洛水。隋唐洛阳城将谷水引进宫城(紫微城),并依水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宫城西北隅隋代兴修的九洲池。
九州池迄今遗址保存范围明晰,是隋唐洛阳宫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证文献记载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考古意义及历史价值。
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
唐代扩大面积,呈南北向的圆角方形,成为政治舞台。
晚唐至宋,文献记载九洲池称九曲池、九江池。《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二月(905年)“是月社日,枢密使蒋玄晖宴德王裕已下九王于九曲池,既醉,皆绞杀之,竟不知其瘗所。”《旧唐书·昭宗十子》:“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于西内置社筵,酒酣,德王已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尸九曲池。”
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