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成立于1961年,坐落于河南洛阳,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型产品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研究领域覆盖导弹总体设计与制导、自动控制、无线电、红外、激光、微波、计算机、通讯、精密机械、火箭发动机、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作为中国研制“高精尖”武器的国家队,研究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厂房、实验设施,拥有万余台套专用仪器和设备,拥有先进的制造、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试验等手段,拥有着一流的科研队伍,上千名科技人员孜孜不倦的奋战在各个岗位上,完备的管理体系让产品质量得以保障。
五十年来,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0多项。研究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使用和培养。在科研生产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同时还提供多渠道的深造机会。研究院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送培博士、硕士生,并设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和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工作站。并与国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经常派员出国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
研究院致力于为职工创造最优质的生活环境:具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配套设施,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活动中心、电视台、俱乐部、体育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职工住房条件优越。工作区、生活区整洁规范,环境优美,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小区”。
洛阳空空导弹研究大楼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超高层科研办公楼以169米的高度,成为洛阳建成投用的第一高楼。该楼顶部柱状构筑直插蓝天,象征着不断向前超越的梦想。
该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解放路014中心生产区内,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九层,建筑总长55.5m,宽约37.5m,总建筑面积40360m,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126m,地上建筑面积36234m,建筑高度169m,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厚3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6.5m。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摘三项国家科技大奖
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
本报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喜摘3项大奖,其中,自行研制的某雷达产品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2007年度航空领域唯一的一等奖;自行研制的某演示验证项目和参与研制的某激光产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某雷达产品系统是我国高新工程重要项目之一,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立项研制以来,空空导弹研究院秉承“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理念,激情进取,志在超越,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标志着设计、制造和试验能力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研制过程中,取得了总体、控制等技术的重大创新,申请国防发明专利数十项,显著推进了技术进步,对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某演示验证项目的成功,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完成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项目研制取得了8项技术创新,申请国防专利7项。该项目的成像系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研究院创建于1961年,51年来,空空导弹研究院始终坚持预研相结合、军品与民品相结合、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产品研制与手段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实现了由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转变。研究院拥有职工5700余名,其中科技人员2400余名。拥有国内一流的厂房、实验设施和各类高精尖仪器、设备万余台(套)。在红外成像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仿真、微波、遥测、地面测试、计算机应用等100多个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能力,并设有4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在精密机械、电子装配、红外探测器件等方面的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的计量、理化、环境及动力等方面试验能力,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设备先进、设计手段一流、技术实力雄厚、生产经验丰富、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型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发展基地。
2001年8月18日挂牌运行的新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是由1961年成立于西安的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和1966年成立于陕西汉中的原南峰公司经调整重组而成的。
研究院先后获得科技成果近28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重大成果27项。
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奖"、"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对
激烈的市场竞争,研究院始终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以"敬业诚信,创新超越"为精神动力,大力开拓军品、民品两个市场,朝着建设国际先进、和谐创新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奋勇迈进!
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是国家唯一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机载光电侦察设备及其派生产品设计、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经过三次创业、四十多年的发展,导弹院已能够研制生产三种制导体制、四种弹径系列、服务四大兵种的产品,成长为拥有近30亿固定资产、5600余名干部职工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集团。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空空导弹研究院面临着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这是因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空空导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环境。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台独势力日益猖獗,公民的国防意识明显提高。江泽民同志"打赢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指示又为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中航工业的大集团战略逐步明晰,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提升和加强,即将成为集团公司的第四大支柱产品。但另一方面,空空导弹研究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各国军事战略调整和新一轮军备竞赛,尤其是美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导弹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另外,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又使面临的技术、经济竞争更加残酷。同时军方逐步鼓励竞争,着力培养竞争对手,国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等等。机遇稍纵即逝,挑战逐渐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导弹院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军工行业谋得一席之地。
为了这一席之地,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导弹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发展模式,在一些方面也逐步具备了独特优势,如:科研生产一体化、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已研制定型多个型号导弹,进入自主研制阶段)、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生产线、有效的过程控制产品保证体系、先进的设计制造和验证手段以及以"型号牵引,技术推动"搞好型号发展规划和六个结合的发展模式为代表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六个结合即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型号与预研相结合,引进与自研相结合,军品与民品相结合,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产品研制与手段建设相结合),同时导弹院还着力培养了一支以董秉印、鲁宏勋为代表的高水平的"三高"人才队伍,所有这些为导弹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优势虽然明显,导弹院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在诸如危机意识不强、成本观念淡薄、体制缺乏激励、地理位置不利等方面存在劣势。优劣并存,此消彼长,导弹院必须扬长补短,加大利用全球资源力度,才能做大做强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从而完成"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
为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导弹院在摸索中成长,在追求中壮大,来逐步理清并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集团化战略,开放式规划,哑铃型运作,合作式竞争,跨越式发展.
"集团化战略"是指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把空空导弹研究院发展成为中国精确制导武器研制生产的国家队,能够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成为一个军民结合,快速发展,创造卓越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开发式规划"是指导弹院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内部现有的资源,不能局限于什么都自己研制生产。要利用并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及可用资源来发展空空导弹事业,调动并善于调动国际、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做大做强空空导弹产业,对国外一切现成的先进技术要勇于"拿来"、敢于"拿来"、善于"拿来"。要不断加强同×××、×××等国的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外的关键技术,自主集成研制新一代空空导弹,然后经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设计平台。其实,在这一点上,导弹院早有成功的先例。从十几年前的×号工程,再到×号工程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用导弹院九五、十五的预研成果,再引进他国的关键技术,自行设计出世界上先进的空空导弹。设想一下,假如引进的这些关键技术仅靠自己组织力量攻关,结果肯定也能出来,但研制周期可能要拖后不少,对国家而言,损失的就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了。
"哑铃型运作"则是指产品的设计与总装集成必须由自己完成,中间一般性工作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即"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关键在手"。另外,导弹院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预先研究,只有牢牢抓住这些核心技术,才能在空空导弹设计制造领域占领至高点。
为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中国的空空导弹事业,除了"开发式规划"、"哑铃型运作"外,导弹院还要和国内外企业进行"合作式竞争"。要以双赢为原则,以强大国家的国防为目标,来发展中国的武器装备。这方面导弹院目前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如在本届珠海航展上亮相并引起轰动的"一航猎手高机动静默式地空导弹防御系统"的成功研制就是一例。"一航猎手"采用沈飞生产的悍马吉普车作为发射平台,利用某公司研制的转台系统,加上导弹院自己的导弹和发射装置,由导弹院最终进行系统集成。"一航猎手"在研发阶段各方利用自己的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研发,并共同宣传。一旦该产品设计定型,通过军方最终审价后,参研各方便可从中获得自己应得的收益。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同时又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收益。这种模式能极大地促进产品研发积极性,加快产品研发进程,减少国家资源的浪费,迅速提高我军装备水平,并帮助导弹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导弹院已紧紧瞄准美国雷锡恩公司,制定了明确的到2020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00×年要全面完成高新工程任务,2010年前完成第三次创业,2020年前达到美国、俄罗斯的设计、制造、验证和管理水平。要理清发展思路,加大利用全球资源力度,逐步做到以导弹院为核心,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和文化为纽带,在市场竞争中组合。以自身裂变发展为主,低成本扩张兼并为辅,组建高科技产业集团。以双赢为原则,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大协作之路,按"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关键在手"的方针,开放式经营,跨越式发展,最终做大做强空空导弹事业,为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荣毅超,男,研究员,1964年生,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直接参加国家重点项目至今。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3年1月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1996年当选为洛阳市和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任命为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12月被任命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和四项国家高新工程的现场总指挥。2003年11月27日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代空战除了要有高性能的作战飞机,更要有高性能的武器,您领导的空空导弹研究院正是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情况吗?
荣毅超(以下简称荣):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是国家唯一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产品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
研究院创建于1961年7月,现有职工5700余名,其中科技员2200余名,国家级专家3名,部级专家16名,研究员88名,高级工程师1300余名,高级技术人才1100余名。下设科技发展部、生产部、发控所、民品部、三产部五大经济实体。
记:空空导弹研究院发展至今,您认为主要成功经验是什么?
荣:从1961年7月18日建所至今,从板凳上绘图到计算网络的运用,从捡导弹残骸测绘到自行研制我国第四代空空导弹,42年艰苦奋斗,研究院从一个人员很少、家底很薄、一无图纸、二无经验、三无产品的小研究所发展成为一个人才云集、实力雄厚、科技开发能力强劲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回顾我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历程,我认为其主要经验是:预研与型号相结合,引进与自研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军品与民品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发展相结合。
记:第四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哪些主要特点?
荣:第四代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基本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复合制导,即中制导 末制导的制导方式。中制导一般采用指令制导 捷联惯导方式。随着红外成像导引头的研制成功,末制导既可以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也可以采用主动雷达制导。
采用双推发动机、双脉冲发动机,并逐步过滤到固冲发动机。
为减少阻力,舵面和翼面尺寸进一步减小,导弹机动需要的大过载主要通过增大可用攻角来实现。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攻角可达30度-40度,此时导弹的升力将占全弹的60%-70%。
末制导采用红外成像或主动雷达制导,使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达到15-20千米或更远。在中制导末端,载机将导弹导引到某一空域,使导弹自动捕获目标。由于捷联惯导的精度很高,再加上导引头具有搜索捕获目标的能力,因此导引头对目标的载获概率非常高。进入末制导后,载机就可以退出,靠捷联惯导将导弹导引到指定区域。
采用先进的导引体制信息处理技术,可同时攻击4-8个目标。
在导引头与引信中采用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利用弹载计算机复杂的算法处理,可以抗各种干扰并可跟踪干扰源。
记: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大都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它有什么优点?
荣:优点是照射目标的射频发射机和接收目标回波的接收机均设置在导弹上。导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不需要机载雷达对目标提供射频照射,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脱离目标,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缺点是弹上设备较复杂,弹上射频发射机的体积重量受到严格限制,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不可能很远。
记: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多目标攻击能力指的是什么?
荣:多目标攻击是指连续发射的多枚导弹攻击各自被指定的目标。导弹发射前,机载雷达火控系统从角度、速度或距离上分辨出要攻击的多个目标,完成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目标威胁判断和攻击优先权计算、多导弹允许发射区计算、多枚导弹数据链发射,雷达照射兼容性检查和多枚导弹发射前数据装定发射控制等。
记:超视距空导弹如何界定?
荣:与近距空战和超视距空战相对应,用10千米标准视距可将整个空空导弹划分为两类:射程10千米以内的称近距空空导弹;射程10千米以外的称超视距空空导弹。对于超视空空导弹,又以100千米为界,将其细分为两类:射程10-100千米的称为中距超视距空空导弹,简称中距空空导弹;射程在100千米以外的称远距超视距空空导弹,简称远距空空导弹。
记:超视距空空导弹是不是只能用于远程攻击?
荣:“视距/超视距”作为一种分类方法,仅着眼于射程,并不能反映导弹的全部性能。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划入超视距范围的导弹只限于超视距空战。实际上,现役超视距空空导弹大都具有一定的近距空战能力。美国的“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就多次用于近距空战。
记: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与导弹的发射距离是怎样一种关系?
荣:导引头的作用距离决定着导弹的发射距离,一般发射距离等于4-5倍的导引头作用距离。若要保证发射距离达到100千米以上,要求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达到20-25千米以上。可见,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还决定着载机的脱离距离,从而影响着载机的生存率和作战效率。
记: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天线罩大多由什么材料构成?
荣:常用的有AL203陶瓷、微晶玻璃、石英陶瓷、高频玻璃钢等。天线罩装在雷达导引头天线前面,起保护作用。它既要满足对雷达波透过损失小和畸变小的要求,又要满足导弹气动外形、气动加热和结构强度方面的要求。
记:请您展望一下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荣:随着第四代战斗机陆续股役,国外一些人认为必须研制出在第四代战斗机服役期内能继续保持有效的远距空空导弹。远距空空导弹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能力,在整个飞行期间保持更高的速度,在末段要有更大的机动性。国外新一代远距空空导弹的发展趋势有下面几个方面。
可用于隐身飞机,能对付隐身飞机。导弹自身具有隐身特征,降低载机迎面阻力。
提高发射距离,这必须改进其弹道性能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改进可通过采用复合制导系统实现。通过装备R-77和“阿姆拉姆”的战斗机进行空战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导弹空中弹道性能的优势使其载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导弹的空中弹道性能又取决于弹道系数和导弹动力装备。在对导弹发射重量和尺寸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研制具有最优空中弹道特性的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必须采用一些新技术,如发射助推器可分离的两组导弹结构和先进动力装置,如冲压发动机。
远距空空导弹作战使用高度约25-30千米,按照现代的作战观点这已够了。但在未来的空战中可能使用远距空空导弹去攻击高空超音速目标及洲际导弹,因此必须提高新一代远距空空导弹作战使用高度,使其超过100千米。能达到这种高度的空空导弹必须是两级,而且第二级必须使用推力矢量控制方法。
根据第四代战斗机的特点及对未来空战的要求,还应提高新一代远距空空导弹的机动性,可用过载要超过50g,平衡攻角超过50度。
记:世界上远距空空导弹的发展现状如何?
荣:当前,欧洲及美、俄等一些国家现役和在研的射程超过100千米的型号已有10余种。美国已生产超过5000枚“不死鸟”,并采用先进动力装置以扩大AIM-120的射程。俄罗斯也相继装备了第二代R-33,第三代R-27远程及Kh-31P反辐射导弹。R-33的改进R-37(战斗部重60千克并采用机内吊挂)已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俄罗斯还提出了400千米超远距的KS-172空空导弹。
为适应欧洲未来远距空空导弹的需求,英国与瑞典合作提出了S225X/XR,德国与法国分别提出了A3M及“米卡”改型进行投标。南非及美国也各自推出IRAAM及AIM-120改型参与竞争。
记:请问美、俄在研制远距空空导弹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荣:世界上服役和在研的远距空空导弹有七八种,射程在100-400千米之间,其中在研的多、股役的少。美国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各种战机和机载电子设备,所以它对研制远程空空导弹的兴趣不如其它国家强烈,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近距和中距空空导弹的不断改进上。俄罗斯为了弥补战机性能上的差距,一直致力于多种远距空空导弹的研制,包括射程超过400千米的型号。但由于冲压发动机研制上遇到一些困难,如进气道的数量与形状、燃料的情况介于美俄之间,远距型号如“流星”与近距型号并举,成立了自己导弹工业集团与美制展开竞争。
记:与中距空空导弹相比,远距空空导弹设计上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荣:与中距空空导弹相比,远距弹的难点在于远距推进技术、远距探测与远距精确制导技术。随着相关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难点将被逐步攻克。
记:中远距空空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而远距空空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两者有什么差距?
荣:世界上股役的中远距空空导弹几乎都采用传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同时各国也努力在各个型号上采用各种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如推力矢量控制、灵活的能量控制、钝感发动机设计、发动机隐身、新型材料等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固体火箭发动机已相当完善,明显提高其性能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很多国家都积极寻求新的技术途径,采用冲压发动机技术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途径。冲压发动机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比相同质量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大得多的能量,提供约两倍的动力射程,可使导弹获得更高的巡航速度和更强的末端机动能力。拦截时间缩短后,对手几乎没有时间采取规避措施,从而使导弹高概率杀伤区扩大到2-3倍。但空空导弹与地空导弹相比,应用冲压发动机的复杂性在于空间尺寸和重量均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另外,冲压发动机除了费用昂贵外,技术也比较复杂,仍需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如发动机与弹体的一体化设计技术、高能贫氧推进剂的研制、燃气流量调节技术、转级技术、无喷管助推技术等。国外对液体冲压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冲压发动都有研究,但由于后者使用与维护相对简单,所以成为主流。俄罗斯倾向于4个进气道的冲压发动机,而西方则喜欢采用非对称弹体的双进气道方案。前者的好处是控制系统相对简单,缺点是不利于导弹的保形外挂和高密度内挂,另外导弹不能适应大攻角。后者的缺点是控制系统相对复杂。我国应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冲压发动机的课题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外的进展情况,尽量少走弯路,并在条件允许下寻求国际合作。另外,可以考虑仿照俄美的做法,利用我们现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成果,先解决远距空空导弹动力装置的有无问题。
记:为什么远距空空导弹均采用复合制导?
荣:远距空空导弹若要提高杀伤概率,要么加大战斗部杀伤威力;要么提高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前者会导致导弹质量过大,因此后者成为首选,所以远距空空导弹均采用复合制导体制。
记:超视距空空战有何优势?
荣:载机的战术动作样式减少,转换节奏放慢,过载明显下降。以往的近距空战中为争夺进入一个小的尾后攻击区,以便抢占到有利的射击位置,载机要作出较多的动作,且基战术样式之间的转换连续性较强,这也带来了对载机的大过载要求。在超视距空战中,由于超视距导弹的性能显著提高,部分由载机动作的工作可由导弹来代替。
由于超视距导弹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攻击能力,有些还具发射后不管能力,使其攻击急剧扩大,甚至实现了无禁区攻击。
在超视距空战时,空战双方均力争将空战范围放在已方雷达探测区内,使载机的安全性大大增大。
在超视距空战中,为了有效缩短攻击前准备时间,做到先敌发射,最佳方法就是将机载雷达和导弹都指向敌方,所以空战将从迎头打起。
记:请您谈一下对我国发展远距空空导弹有什么建议?
荣:发展我国先进的远程空空导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远距空空导弹需大量投入来开发关键技术,难度大、资金消耗多、研制风险高。我国除加紧开发关键技术外,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发展思路。
首先,可以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由于空空导弹涉及到许多先进技术,研制周期较长,如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作开发,可以缩短研制周期和节省资金。欧洲的“流星”、南非的R-Darter、以色列的“怪蛇”4都是采用跨国和跨公司的方式进行研制。以我国的研制水平,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案。
第二种途径是改进改型。对现有型号进行改进,投入少,周期短。美国在AIM-120原型的基础上,已发展了AIM-120B、AIM-120 、AIM-120C,目前正在进一步研制新的改型ERAAM、FMRAAM。美国采取的P21C(预先产品改进计划)方法非常科学,新武器系统在论证阶段就考虑到以后的改进,根据作战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发展逐步改进和提高,这样该武器系统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的R-27也发展了一些改进型。我国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超视距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如果借鉴美俄的方法,就可早日研制出远距空空导弹。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我国的空空导弹事业在贵院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