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油茶保护范围:琼海市全境,包括:加积镇、中原镇、阳江镇、会山镇、龙江镇、石壁镇、万泉镇、大陆镇、长波镇、潭门镇、博鳌镇、塔洋镇等十二个镇。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7′5″~110°40′50″,北纬18°58′50″~19°28′35″之间,东西长59.7公里,南北宽56.4公里,面积1693平方公里。
海油茶单果重约为35克左右,果实近圆形、荫果形,果皮红中带黄,种壳呈深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有种子4~8粒,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
琼海市地处海南岛东部,属于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降雨量2072毫米,年平均日照2155小时,年平均辐射量为每平方118.99千卡,终年无霜雪。
琼海市内土质为酸性砖红壤为主,土层厚度达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为2.5%以上,富含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土壤微酸性,pH值为5.5~6.5之间,碱解氮超250ppm,速效磷为5~9ppm,速效钾为80ppm
气候条件及土壤类型非常适合油茶的种植,其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得琼海油茶比内地油茶生长要快,能够实现丰产、稳产和含油率高等特色。
琼海油茶含亚油酸(C18:2)为4%~14%,油酸(C18:1)为70%~85%。
琼海油茶种植园应选择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砂质红壤、黄壤、黄红壤。地下水位在地面1米以下,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小于25°的缓坡中下部的阳坡、半阳坡为宜。种苗采用一年半生嫁接苗上山造林,苗高30厘米以上,接芽抽梢后的枝条基径粗0.3厘米以上。选择适应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及3~5个花果期相对一致的优良品系搭配种植。
栽植时间一般以春秋季节为主,选择在苗木新梢老熟后至萌芽前定植,根据果园地力、水源条件、坡度和管理水平及品种决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行距为:3×4米或2.5×5米、或3×5米;亩植45~55株。
冬春季垦复,深度为20~25厘米。垦复时将土块翻过来,使草根朝上,每2年垦复一次。
幼林期发生干旱时,需及时适量灌水,每5~7天1次,灌水量以淋湿根系主要分布层(10~30厘米)为宜。成林期在5~6月份果实膨大期或发生干旱时,需及时适量灌水,每10~15天1次,灌水量以淋湿根系主要分布层(20~40厘米)为宜。雨季要注意排除园地积水,及时修复被雨水冲坏的排灌系统。
定植当年以速效氮肥为主,每次每株施入复合肥20~50克。第2年起至第5年,每年的春夏秋季各追施一次肥,每次每株施入复合肥0.2~0.5千克,11~12月份施腐熟农家肥每株5~10千克。随着树龄增大施肥量也逐渐增加。成年树冬季采果后,应及时施用有机肥,每株施腐熟农家肥10~20千克;1~2月份每株施三元复合肥0.2~0.5千克加尿素0.1~0.2千克;4~5月份每株施三元复合肥0.3~0.75千克加氯化钾0.3~0.5千克;6~7月份每株施三元复合肥0.3~0.75千克加氯化钾0.3~0.75千克。
树形通常采用自然圆头形为主,控制树体长高,便于果实采摘。幼树前三年,如有花蕾要摘除,不让其挂果,以集中养分,加快树冠形成。油茶成年期以疏剪为主。果实采收后,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内膛枝、脚枝、徒长枝和顶部向上生长的枝条等。修剪时要因树制宜,剪密留疏,去弱留强,弱树重剪回缩促分支,强树轻剪。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油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和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油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单株果实5%开裂,即可采收。果实成熟期前3天开始到后7天完成,严禁提早采摘。一般在10~11月的晴天采摘。果实采回后,要及时日晒脱粒,除净杂物,进仓待榨。
2019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农业部批准对“琼海油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2年,琼海市挖掘独特的热作资源,推广油茶种植,打造“中国白花油茶之乡”。
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行第三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琼海油茶农产品通过专家评审。
2019年,冯纪福、姚小华两位油茶专家先后深入东太农场油茶基地、会山牛路岭油茶基地、红昇农场油茶基地等地实地指导,现场传经送宝,为琼海油茶产业发展“问诊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