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nder是一款开源的跨平台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提供从建模、动画、材质、渲染、到音频处理、视频剪辑等一系列动画短片制作解决方案。
Blender拥有方便在不同工作下使用的多种用户界面,内置绿屏抠像、摄像机反向跟踪、遮罩处理、后期结点合成等高级影视解决方案。同时还内置有卡通描边(FreeStyle)和基于GPU技术Cycles渲染器。以Python为内建脚本,支持多种第三方渲染器。
Blender为全世界的媒体工作者和艺术家而设计,可以被用来进行3D可视化,同时也可以创作广播和电影级品质的视频,另外内置的实时 3D游戏引擎,让制作独立回放的3D互动内容成为可能。
有了Blender后,喜欢3D绘图的玩家们不用花大钱,也可以制作出自己喜爱的3D模型了。它不仅支持各种多边形建模,也能做出动画!
鼠标操作:Blender操作是比较奇怪的,默认是右键进行编辑修改3D物体,左键定位3D光标,这和主流软件区别很大,也不符合常见软件的操作方式。但可以在选项设置中,交换左右键。
编辑工作流:Blender不支持可返回修改的节点式操作,任何物体创建完成或者编辑命令执行完毕后,修改选项就会消失,不可以返回修改参数。如果想要修改历史记录中,其中某一步的操作参数,只能先撤销到这步,在修改完毕后,手工再重新执行一遍后续的所有修改。
雕刻与纹理绘制:这两个模式下的笔刷都是基于“屏幕投影”进行操作的,而非笔刷所在网格的“面法线方向”。由于Blender并不存在法线笔刷(笔刷选择也是屏幕投影),所以在操作方式和手感上,会和一般基于法线笔刷的雕刻类软件,或纹理绘制类的软件有所区别。
毛发系统:Blender的毛发系统是基于粒子的,所以必须先创建粒子系统才能生成毛发。虽然粒子本身支持碰撞,但毛发系统并不支持碰撞。因此当毛发需要产生碰撞动画时,可以借助力场物体进行模拟,从而制作假碰撞的效果。
后期:视频编辑(VideoEditing)是一个针对图像序列以及视频文件处理的一个简单的非线剪辑模块,可以设置转场,添加标题文字、音频、以及简单的调色等操作。和市面上一些常见的非线软件的区别在于,它自带的特效部分非常简单,很多时候是依赖Blender自身的功能,需要先将特效渲染出来,或者经过合成节点的处理后(例如:太阳光斑、抠像),并且输出成图像序列,才能继续进行合成制作,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切换中文界面:执行菜单File—UserPreferences(快捷键Ctrl Alt U),在弹出的BlenderUserPreferences界面中,切换到System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勾选InternationalFonts。然后单击Language下拉列表,选择SimplifiedChinese(简体中文),同时选中下方的Interface(界面)、Tooltips(工具提示)、NewData(新建数据),即可完全开启Blender的中文化。注意:此功能需要2.60及以上版本。
中文输入(Win版):由于Blender是国外团队开发,所以Window平台的亚洲字符输入一直存在问题,必须通过剪贴板中转,不能直接输入。直到2014年底由于国人的代码贡献,官方才终于开始着手逐步进行解决。但对于中文输入法的支持度依然很有限(目前兼容性最好的是搜狗拼),部分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则存在字符重复、漏字、缺字等问题。注意:此功能需要2.73及以上版本。
完整集成的创作套件,提供了全面的3D创作工具,包括建模(Modeling)、UV映射(uv-Mapping)、贴图(Texturing)、绑定(Rigging)、蒙皮(Skinning)、动画(Animation)、粒子(Particle)和其它系统的物理学模拟(Physics)、脚本控制(Scripting)、渲染(Rendering)、运动跟踪(MotionTracking)、合成(Compositing)、后期处理(Post-production)和游戏制作;
跨平台支持,它基于OpenGL的图形界面在任何平台上都是一样的(而且可以通过Python脚本自定义),可以工作在所有主流的 Windows(10、8、7、Vista)、Linux、OSX等众多其它操作系统上;
高质量的3D架构带来了快速高效的创作流程;
每次版本发布都会在全球有超过20万的下载次数;
小巧的体积,便于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