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福州面线起源于唐代,又称“汤饼线”和“怀饪”。主要产地分布于福州十邑地区,线面是中国面类最长最细的面,它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但随着旧街区改造和传统工艺的不便产量减小很多(现在有制面机,但真正好的还是手工线面)。选精白面粉为原料,佐以盐、薯粉、生油,调匀拌搅,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若干道工序而成。成品分为两种:为“特线面”,稍粗,直径在0.7毫米以内,通常用来炒食,为“面尾”。
面架上的线面最长可达7米,挽好的福州线面拉开最长长度可达2米,细仅0.6至0.7毫米直径,挽面时在面头上扎上红线,由于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和“寿面”。由于福州话“长面”和“长命”谐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长命”。
在福州地区,线面广为民众喜爱,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线面还有以下别称:祝寿送线面称“寿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诞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煮线面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福州线面生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福州线面截面为圆形,细度为0.7毫米,长度为7米左右。原料以精粉或专有面粉,辅以盐、薯粉、生油、鸡蛋等。适合老人小孩食用。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线面120公斤左右。品种有:银丝线面、鸡蛋线面、龙须线面和线尾面。
面粉50公斤水22.5~25公斤盐3.5~4公斤油、薯粉适量。
1.和面:将面粉、水、盐(盐、水量要考虑当天天气温度进行适量变动)放在和面机里搅拌。
2.油条:取出搅拌过的面团揉成圆团形,放在大陶盆内发酵二三十分钟,然后在大板上划成长条,用手沾油(现代绝大部分工艺都不使用油作为辅料了,因为加油会造成不易保存,产生油味),将面团揉成直径2~2.5厘米的面条,再放在大陶盆里发酵20~30分钟。
3.粉条:将油条再用手揉搓,要边搓,边撒薯粉,搓至直径5~7毫米,再发酵一些时间。
4.串面:将粉条绕在两条约50厘米长的竹筷上,叫面筷,每筷50~70条,串好后,放在发酵柜里。要平挂,使之垂长,在面柜静放2小时后进行拉面。
5.拉面:将两根面筷,一根固定在特制的面架上。用手拉另一端。经过反复拉长,长度一般要达5米以上,较好的可达7米左右,细度要达0.67毫米,晒干后的半成品含水分约25%,常温可存放近1个月,捆扎好后经过烘干,水分仅为11%,保质期可长达1年。
一:炒线面
炒线面,先将线面用油稍微炸过,再与海鲜、蔬菜一起炒。
原料:机制线面300克、猪瘦肉50克、虾仁50克、韭黄100克、冬笋50克、水发香菇5朵、红萝卜20克、蒜头5克、葱白10克、精盐5克、绍酒10克、味精5克、胡椒粉3克、芝麻油5克、上汤100克、花生油1000克(耗75克)。
制法:将线面放入四成熟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时捞起,放入沸入锅中氽一下,捞出,韭黄切6厘米长的段,把猪瘦肉、虾仁、红萝卜、香萝卜、香菇、冬笋、葱白均切细丝,炒锅置旺火上,下花生油(三钱)放入蒜米,韭黄丝、虾仁、香菇丝、冬笋丝、红萝卜丝煸炒,烹入绍酒,加入上汤、精盐、味精烧开,放入线面翻炒,投入葱白,撒上胡椒粉,淋上芝麻油,加入尾油,翻炒均匀,起锅装盘即成。
二:海鲜炒线面的做法
主料:线面250g
辅料:干香菇25g、韭黄100g、鲜虾仁50g、鲜鱿鱼50g、瘦肉50g、胡萝卜50g
调料:盐、味精、胡椒粉、油
做法:
1、线面放如七成热的油中炸成金黄色捞起,用筷子拨开。
2、锅里水烧开,放入线面捞软备用。
3、香菇泡软切丝,韭黄切成段。鱿鱼切成丝用沸水烫过。瘦肉、胡萝卜切丝。
4、锅里放2勺的油,倒入香菇、韭黄、虾仁、鱿鱼、瘦肉、胡萝卜加盐翻炒2分钟,放入线面再炒2分钟,加味精、胡椒粉翻匀。口味鲜美的海鲜炒线面就做好了。
小贴士:
如果选用专为炒线面制作的线面,可省去步骤1。
三:当归鸭线面(面线)做法
原料:白面线300克,鸭1/2只,黑麻油2大匙,老姜(切片)6片,酒200克,汤头1200毫升,冰糖1/2茶匙,当归3.75克,枸杞1.8克,甘草3.75克,红枣3.75
制法:
1、面线剪段、老姜去皮切薄片、鸭洗净剁块备用。
2、干锅烧热后放入黑麻油煎黄姜片,再加入鸭肉炒香。
3、将炒香的鸭肉、酒、汤头、冰糖与包入布包的药材盛入陶锅中用小火炖煮约1小时
4、待鸭肉软烂时,取另一只锅氽烫白面线,即时加入当归鸭汤中即成当归鸭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