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方受,男,汉族,上海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职。为第一至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诊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1947年起,在上海青浦县开业从事中医。
1957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到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职。
1996年退休后,在江苏省中医院继续工作半天。
参加编写《中医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学》、《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病学》等6本教材和专著。
1.丁亮,诸方受,王培民,范竞.紫荆皮在古籍消肿止痛类外敷方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3):428-429 435.
2.诸方受.急性腰扭伤诊治琐谈[J].江苏中医,1999,(10):3-4.
3.诸方受,蒋东明,陈茂义.外伤性脏躁症——癔病的诊治(附癔病性瘫痪4例报告)[J].中医正骨,1997,(06):22-23.
4.诸方受,李宁,黄佰灵.治愈外伤性癔病截瘫一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01):46-47.
5.诸方受.颈部外伤合并神经症状11例的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1995,(10):20-21.
6.诸方受,许建安,赵毅,黄桂成,梅炯,李宁.中药颈枕的研制与临床应用375例小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05):40-42.
7.李宁,诸方受.改良药物颈枕治疗颈椎病212例报告[J].中医杂志,1994,(08):484-486.
8.诸方受.腰椎后关节错缝诊治琐谈[J].中医正骨,1992,(03):1-2.
9.诸方受.正确使用小夹板治疗骨折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纪念方先之教授诞辰85周年而作[J].中医正骨,1991,(04):1-2.
10.诸方受.隐性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J].吉林中医药,1990,(01):19-20.
11.诸方受.化痰消肿方治肩臂足跟痛的经验介绍[J].骨伤科通讯,1989,(01):8-10.
12.诸方受.化痰消肿方治肩臂足跟痛[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04):71-72.
13.诸方受.石筱山老师伤科临床经验点滴[J].江苏中医杂志,1986,(05):15.
14.诸方受.非手术治愈“腰突症”的机理初探[J].骨伤科通讯,1985,(01):42-45.
15.诸方受,郑祖刚,李开金,许建安,蔡文辉,卜慧.小夹板为主治疗“难治型”肱骨干骨折的体会[J].新中医,1984,(03):23-25.
16.诸方受.治疗31例胸、腰椎骨折的初步小结[J].江苏中医,1964,(09):9-12.
17.诸方受.治疗19例肋骨骨折简介[J].江苏中医,1962,(09):6-10.
18.诸方受.中医伤科和骨科的发展简史[J].中医杂志,1959,(05):64-67.
19.诸方受.闭合性骨折39例治疗介绍[J].中医杂志,1958,(07):457-461.
20.诸方受.祖国医学对于风湿病关节型之记载及其治疗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01):17-21.
诚师敬业潜心治学
诸老早于年投身杏林之时乃中医备受歧视之秋,政策上冷落与师授口述的教学方式使之启蒙教育颇为艰辛。初入茅庐,诚实为先,讲究尊师敬业,所谓“先生领进门,得道在自身”,在于启迪后学既要源于前人,又不囿于前人,继承学习之纲要。滴水穿石流逝光阴而凿成,实学与悟性寓意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诸老早期教育思想立足于较完整、准确地继承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专长,基石以博学,触类而旁通。例如正复肩关节脱位,可有多种方法,诸老在受业石氏伤科及后来独立行医时,均以直接牵引法治疗,屡试皆效。但年曾遇二例胧骨外科颈骨折均为外院采用氏法正复肩脱位所引起。由于解剖结构关系,以氏法复位时,作用于肪骨外科颈的力量较大,确有并发外科颈骨折之弊端,而采用直接牵引法却无此后顾之虑。这种区别于一般教科书的方法曾介绍发表于当时的《江苏中医杂志》。胸胁内伤的治疗向来为石筱山先生的临证特色之一。早于年,诸老在《中医杂志》发表“胸胁内伤证治探讨”一文,从伤科古籍所载胸胁部位之伤气、伤血、气血两伤及愉穴伤等内伤,论及如何区别于劳倦内伤、胸膜炎等内科病证,把伤科内伤临床证治归纳为若干类,逐一加以辨析,附以病例验案于后。立法处方既有前人方药随证加减又有自己用药心得以供读者借鉴,足见诸老崇于石氏真传,尤注意医理的阐释,以石氏师授为主导,又博采众家之长,使胸胁内伤的证法更见完备。严谨求实为诸老从医及教育思想之自律准则,治病救人,枚关性命与功能,稍许差错都可造成病家终身遗憾。严谨的治学之道的内涵在于严于解剖自己,每治愈一个病人,多静心反思是“偶然中的”,还是“必然所致”如此考究以遴选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在于去伪存真,取其精要著述文章旨在启迪后学,更应慎之又慎,临床经验之谈、验方之效,必经反复推敲,验证求实自己临证有效,旁人仿之亦有效,方作定论,其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可见一斑。
师古不泥融会新知
中西医结合盛行于年代,上溯于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思想。秉承前贤、独立行医实践年后,诸老重又步入现代医学殿堂系统研习年,兼融中西医理论与思维方法于一体,以探中医正骨治伤之真谛医学之博,浩如烟海,已知未知层出不穷。以“痹”证为例,可罗列现代医学病名几十余种,涉及临床多种学科,治疗方药亦有上百首之众。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检查的理论诊断手段配合有助于对疾病的深层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则使遣方用药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在借鉴雷公藤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取现代实验研究的免疫抑制、抗炎镇痛效果为依据,触类旁通,用以治疗以无菌性炎症反应为病理表现的颈肩腰腿痛症,辨证处方加用雷公藤,使临床疗效优于原有效果。诸老还根据自己的用药心得,认为配伍运用时无需单味先煎,使用中并不影响疗效和发生副作用。
颈椎病为人们所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散见于中医“痹证”、“痰证”、“头痛”、“项强”等症,“同病异治”可以“异曲同工”。诸老将用之于正骨治伤的动静结合、内兼治的特色延伸于颈椎病的综合治疗,创意以提项旋转、方药内治、药枕垫颈、颈托支架、功能锻炼五种方法斌予非手术治疗的新内容,别具特色,使前贤之法得以发展。其立意既包容现代解剖知识,人体机能特点及其基本病理变化的实质,又体现整体观念、标本兼治之精位。
勤于实践厚积薄发
正骨手法,种类繁多。古有《医宗金鉴》所述八法,今有中西医结合经验八法,所列之详,多为后学者仿效。但真正领悟“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确属不易,一旦步入生搬硬套的误区,劳而无功则不知其所以然。诸老验之以活用,实践悟新义,倡导“运动复位法”犹有独到之处,认为骨折后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移位变化,会使周围软组织或多或少挤压充填于断端间,创伤血肿凝块所形成占位性变化,致使组织内压力增大,单纯作用于局部的手法有加重损伤之趋势。运动复位法是在适当的牵引下通过损伤肢体的运动变化把肌肉内在的舒缩动力与骨干支撑的杠杆作用相互配合,既有助于嵌入骨折间的软组织收缩回弹,又可使断端间的血肿凝块松动让位,进而减缓局部手法的直接受力强度,促进骨折归位。如伸直型肪骨裸上骨折,于损伤位的拔伸牵引下,在转向屈肘时的运动变化中,同时在局部施以端提挤按等手法,可使一次复位的成功率大为提高。又如胧骨内上裸,“骨折伴肘脱位,骨折片可卡入关节间隙内,仅凭局部手法很难复位而代之以伸肘挠偏旋后位的牵引,增大尺脓关节间隙,在屈肌健的紧张牵拉中促使附着之内上裸骨片脱出,后迅捷改作旋前位屈肘运动,并将拇指在肘内侧自下而上推按,肘脱位及移位骨片均可同时到位,方法简洁有效,内蕴实践之精要。
小夹板治疗骨折已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但临床时有发生的并发症亦使人感到困惑,反思治疗的失误固然重要,而似是而非的所谓“小夹板综合症”有待澄清。本着一切从实践出发诸老分析并发症中最常见之血循环障碍有部分损伤时已经产生,有的为治疗不当所引发,有的为外固定器具所共有,笼统冠之以“小夹板综合症”有失偏颇,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正本清源。并提出正确使用小夹板所应注意事项及血循环障碍等症状的早期观察和治疗处理,强调骨折治疗是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尤应重视治疗措施的全面性,才能准确反映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特色。
勇于创新善于总结
近年来诸老致力于中老年退行性病变的研究,在诊治膝关节增生性炎症方面别有心得,认为人体令受衰老变化的自然进程影响,“膝为筋之府”,首当其冲,虚责肝肾不足。而临床表现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居多,实属痰痕阻滞。针对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创立“二藤汤”为代表方剂急治其标,求得速效,待症状有所减退,再缓治其本,辅之以功能锻炼,流通气血,增强体质,固本以防复发,这种逆受伤机制辨证思维更为符合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每多应验而效,复发者较少。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颈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寻求便捷新颖的治疗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诸老立足于传统牵引方法的改进提高,研制出“可活动式颈托支架”,变坐或卧位不动的垂直悬吊牵引为可调节式顶托牵引,使治疗过程不受走动及工作影响,既有利于颈肌锻炼,又质轻灵活而使用方便,深受病员好评。基于退行性变是产生诸多症状的病理基础,临床又以椎间隙狭窄及生理弧度改变为主要特点,诸老为中老年人设计之药物颈枕,兼容治疗与预防两种功效,内含种中药,芳香怡人,宣通毛窍,弧形高度垫于颈后更符合颈椎生理形状,可有缓慢持久的牵引效果,又有助于恢复和改善颈曲,寓动于静,省时省事,已广泛使用于临床。上述二项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为颈椎病治疗方法增添了新内容。
对于常见的颈椎病的研究,诸教授有2项科研成果,一为“支撑式可活动颈托”,它既可支撑颈椎(因托头颅,扩大颈椎间隙,稳定和减轻颈椎负荷),又能使患者在轻度抗阻力下做颈部活动,锻练颈肌,调节颈椎内外平衡,起到“动静结合”的作用。该器具克服了石膏颈托、固定颈托可引起颈背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凝的不足,获江苏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项科研成果为中药颈枕治疗颈椎病,该颈枕是睡眠时垫于颈后部的中药颈枕,功能为疏风活血,改善颈椎生理弧度,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寓治疗于休息之中,深得颈椎病患者的赞誉。此项成果已转让给南京栖霞区营防理疗器械厂,商品名为“颈康乐中药颈枕”并投放市场,1995年获江苏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6年荣获江苏十大“国医名师”称号,此外,还曾荣获第二届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江苏省中医院“医师终身荣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