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情真》是由汤姆·沙迪亚克执导,罗宾·威廉斯、莫妮卡·波特、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艾尔玛·霍尔主演的喜剧电影,于1998年10月21日在美国上映。
罗宾·威廉姆斯 饰 Patch Adams
莫妮卡·波特 饰 Carin
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 饰 Mitch
艾尔玛·霍尔 饰 Joletta
哈威·普尔斯内尔 饰 Dean Anderson
弗兰西斯·李·迈克凯恩 饰 Judy
电影及舞台剧演员兼戏剧导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于1967年7月23日出生在纽约州费尔波特的郊区罗切斯特。高中时代他就积极参与学校戏剧演出,毕业后进入纽约大学的Tisch艺术学院,1989年获艺术学士学位。他在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长片《Triple Bogey on a Par Five Hole》中首次亮相,片中他饰演菲尔·霍夫曼,第二年他参演了《我的新伙伴》,这是他在可以公映的影片中的第一个角色。尽管他其他一些大制作的影片中扮演过多个有说服力的角色,但直到他参演保罗·托马斯 安德森的电影《不羁夜》,他的银幕事业才有了突破。他迅速成为了独立制作人追逐的目标,成为小剧场最棒的演员之一。他在许多独立或商业制作的影片中扮演男一号或二号,包括托德·索朗的《你快乐吗?》、《完美无瑕》、《天才雷普利》、安德森的《木兰花》,《成名在望》和《欲望小镇》。而且他还在主流大制作电影,比如《红龙》、《冷山》和即将上映的《碟中谍3》中饰演重要角色。霍夫曼在舞台剧领域同样活跃。在百老汇他赢得了两个托尼奖提名:2000 年,山姆·谢培德的《真实的西部》,2003 年,奥尼恩斯的《昼夜的旅程》,均获最佳戏剧男演员提名。他在百老汇剧院的其他代表作有《海鸥》
(麦克·尼克尔斯导演,为纽约莎士比亚戏剧节而作)、《失重》、《威尼斯商人》(彼得·赛拉斯导演)、《购物狂》和《言为心声》(获戏剧舞台奖提名)。他还是纽约迷宫剧院的兼职艺术指导,他执导过史蒂芬·阿德利·格吉斯 Adly Guirgis创作的《121街的太太们》,以及《在阿拉伯半岛,我们全是国王》。他又在曼哈顿剧院执导了丽贝卡·吉尔曼创作的《生命的荣耀》。2005年的《卡波特》的出现无疑给了霍夫曼一次难得的机会。在片中,霍夫曼饰演的杜鲁门·卡波特是个同性恋作家,为了开拓创作的新起点,他调查了堪萨斯州一家四口被残杀的血案,就在他的《冷血》
(美国纪实文学的一个高峰)杀青时,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一方面,他认为这些罪犯应该被送上绞刑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样冷酷地处死一个从小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生灵,是不公平不道德的……《冷血》成为卡波特的生命分水岭。影片中最难诠释的是人物矛盾的内心挣扎,塑造卡波特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演员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事实证明霍夫曼的表演达到了这一要求,《纽约时报》盛赞他的表演超乎想象的精彩,他也因为这个角色而一举拿下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故事发生在1969年前后。在还是医学院学生的时候,Hunter Adams就已决心为治疗精神病而献身。有感于学院里教授的冷冰冰的,使病人感到孤独无助的所谓专业治疗,Adams决定从病人的感情和精神上着手治疗,他试图了解每一个病人的内心,有时不惜扮出种种滑稽相使病人放松。尽管他的幽默疗法屡屡有奇效,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也很感谢他,但Adams的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Adams顶住压力,甚至开办了自己的低成本诊所Gesundheit Clinic为穷人治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Adams的爱情和事业都有起色之际,药物管理局却要控告他无证开药……
汉特·派奇·亚当斯在少年时期,因为患有忧郁症因此住进精神疗养院,他在出院后便立志要当医生,于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进入维吉尼亚医学院就读。
虽然他的天资聪颖,在医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他却非常反对传统医界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思想。他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他为了把病痛缠身的病人逗笑,于是成天穿色彩鲜艳的花衬衫,有时候会用塑胶医疗用品装成小丑的红鼻子,或是扮成大猩猩,甚至还有一次为了替一位病人实现梦想,他还在游泳池放满面条,让这名病人如愿在面汤里游泳。
他为了带给病人欢乐和希望,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可是他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做法,却被保守的医学院长视为眼中钉,并且威胁要他退学,不过他仍坚持自己关怀病人、以病人为重的理念,和传统的势力周旋到底,最后终于成功地拿到医科学位,在毕业后成立一个“健康中心”,彻底实践他的理念,为病人建立一个充满关怀和欢笑的医疗环境。
亨特帕奇亚当斯在学校中总是因为“过分乐观”而受到责备,曾经一个导师对他说:“你想要成为小丑,那就去马戏团。”
其实,帕奇亚当斯是想成为一个小丑,但同时他也想成为一个医生。于是他将两者综合,成为了现在的他。
帕奇亚当斯在六十年代末进入弗吉尼亚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成立了一个学院,致力于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个性化的诊所受到了媒体的注意并由此出版了一本关于他成就的书。在书中,亚当斯阐述了他的基于幽默的处方,解释了他为什么穿得象个大猩猩,为什么在病房里堆满气球或在浴缸里装满蜡烛以引起欢笑,以给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纯粹的欢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来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后,亚当斯以先驱者的身份提出了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他坚信,同情、加入和心灵相通对医生来说与灵丹妙药和技术进步一样重要。
在电影中,开始没有多少人赞成亚当斯的观点,学院院长瓦尔考特尤其反对他的方法,而亚当斯的室友米奇也认为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家伙。但同时他也影响了一些人,包括护士乔蕾塔、同学楚门和卡琳。亚当斯发现他在儿童病房大受欢迎,因为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驱散了儿童们的恐惧感。
在对传统方式的抗争中,他疏远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惊,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亚当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个诊所,每个人在这里不仅遇到了医生,还遇到了朋友。
叙事平庸,情节动人——《心灵点滴》
在我的观影经历中,观看本片这样的感受实在是少之又少。从开始就觉得它叙事有问题,但同时又被打动得眼眶湿润,接下来继续对俗套的叙事方式无奈,可还是在继续被打动,从眼眶湿润到热泪盈眶,再到留下泪来。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怀着帮助病人的满腔热忱,从医学院学习期间就开始实践他的情绪治疗法,并开设免费诊所为穷困的人们服务的故事。主创人员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Patch Adams怎样做而非为什么这样做,这使得前1/3时间里的部分剧情给人感觉比较突兀,但当你慢慢往后看的时候,从内心接受了Patch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乐天派时,就会逐渐感受到那种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温暖感觉。
这片子最开始打动我的是Patch在儿童病房里把灌肠的气球套在鼻子上,把体温表、输液用的架子和夜壶都变成杂耍道具的那个情节。相信凡是有过较长时间住院经历的人都曾体验过,那些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令人沮丧、厌烦,甚至恐惧,更别说对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让这些稚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真有些羡慕这些小孩子了,为什么自己当初没遇到Patch这样的医生呢。
与医学院教育学生们千万不要对病人产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论是尽可能和病人拉近距离,用欢笑减轻甚至治愈他们的病痛,我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真正有效,但当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绝症病人床边时,觉得他的确就是天使。
和制度、固有观念作对的人总是要经受诸多磨难,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医院院长的饰演者,在另一部诠释自由精神挑战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同样扮演象征制度权威的典狱长。既然这两部影片均出自好莱坞,这位演员在两部影片里的斗争也只能是均以失败告终了。
片中还有两位熟脸,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顿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饰演令Patch倾心的女同学,可惜她的结局令人唏嘘。一心想帮助他人的人落得这种结局,实在是最悲惨不过的,这令我想起了《急诊室的故事》第六季发生的惨剧。但对Patch来说,生活依然要继续,帮助他人同样会继续,并会因此成就非凡的伟大。
劝说Patch回到医院的那个同学是由菲利浦西摩尔霍夫曼饰演的,和那之前许多影片中一样,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个不讨好、不显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认真、到位。真是佩服他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或许对真正喜欢表演的他来说,那同样是珍贵且快乐的积累,甚至可以称为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饰演的人物对Patch态度的转变,同样给了我们希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只要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便可拥有交流包容的基础,一起搭建驶向美好彼岸的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