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7月13日,潘菽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的书香门第,潘菽6岁时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蒙馆里读《四书》、《五经》。后始逢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潘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插班3年级。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潘菽中学毕业,跳过两年预科,直接考取了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读书期间,深得校长蔡元培欣赏:喜欢潘菽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又甚爱学习。
1920年(民国九年),大学毕业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费留美。
1921年(民国十年),抵达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教育学。不久,思想发生变化,转学到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心理学,获硕士学位。
1923年(民国十二年),又转入芝加哥大学,在H卡尔(Carr)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潘菽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潘菽还和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等人在共产党支持下,联合包括竺可桢、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一百多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1949年,南京解放,潘菽受命参与接管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同年9月,潘菽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员之一去苏联参加巴甫洛夫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1951年,潘菽被任命为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52年,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主持院系调整时,考虑到仪器设备搬迁问题,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原址,这也是潘菽本人认为的潘菽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
1955年,潘菽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当时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一位学部委员。
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担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长。
1957年,潘菽又率中国心理学家代表团赴民主德国访问,往返都路过莫斯科。
1963年,潘菽突发心肌梗塞病,几濒于危,住了一年多医院。
1976年,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一方面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同时身先士卒,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扬。
198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潘菽心理学文集》,《心理学简札》,《心理学的过去与将来》,《社会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的应用》。
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南京市和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27-1949年,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理学院,两度兼心理系主任。
1949-1956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心理系主任、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
1955年,任中国心理学会事长。
1956-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3-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2年获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获奖)
1991年荣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荣誉奖(获奖)
潘菽不仅是一位有渊博心理学思想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评)。
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和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开拓者,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潘菽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心理学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理学人才。潘菽先生还是一位有影响了社会活动家。作为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九三学社的创建和组织特色的形成做出了特殊贡献。(九三学社副主席邵鸿评)
潘菽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密切相连的,他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国心理学事业密切相连的,有潘菽先生的智者、勇者精神的昭示。(中科院心理学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评)
潘菽先生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他在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及其组织领导岗位上工作了60余年,为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潘菽先生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李志军评)
我们要缅怀潘菽先生的历史功绩,总结潘菽先生的学术贡献,研究他的学术思想,感悟他的精神魅力,传承他的精神财富。(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