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黄陂路只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小街,全长不过一华里,东起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中途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汇。只需听听这些熟悉的街名,就不难想象这片街区处在怎样的中心地段。与黎黄陂路交错的珞珈山街,就是早年闻名遐迩的高级住宅区。如今,黎黄陂路两侧保留着17处租界时代遗存的欧式建筑,集中展示了曾经作为租界城市的老汉口在建筑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在列强侵占时期和民国年间,黎黄陂路一带不仅是武汉较具摩登气息的街区,而且也是风云际会之地。这里多次发生过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先后设立过许多重要机构,现今保存的有中外闻名的共进会旧址和八七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此外,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武汉守备总指挥部、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以致50年代初期的中共武汉市委,都曾设于这条小街。这片街区的大道小巷,都留有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它们的每一扇旧式门户和别致的窗棂,都能透出一种神秘与深沉。
今日,经过政府对其“整旧复旧”,这片静静的街区显得更加洋气,更加风雅,依然散发着“小资”的情味,依然引领着生活的时尚。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的街巷都没有喧嚷,也没有这座滨江大城的火辣,只有那些略显狭窄但充满着近代风情的西式马路,只有鳞次栉比的欧式房屋的典雅造型和寂静的院落,让人联想沧桑逝年。更能诱发游人兴趣的,还有整条街道的艺术画廊,一家挨一家的店铺摆满了油画,那装饰精美的画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别有情致。某个小院里还有上世纪初年的老爷车和堆陈的酒桶,沿街一间挨一间的茶屋、酒吧、咖啡厅,多得数不过来,只见烛光微颤,窗影朦胧,真的能够让人实现“穿越”,穿越到百余年前的老城时光。
黎黄陂路“慢生活”街区,是大汉口神采与气质的延续,它以特有的宁静和浪漫,使无数现代年轻人向往和沉迷。当你漫步在这里的街巷,总有一种莫名的意愿和力量拽住你的脚跟,让你留恋,让你驻足。
黎黄陂路,旧时属俄租界。上世纪初,俄国茶叶富商巴诺夫将所买下的三教街(鄱阳街)一带的大块地皮转手给英国人,由英商怡和洋行大班杜百里主持修建了惠罗公司大楼及珞珈碑路公寓群。其中,位于黎黄陂路与珞珈碑路之间的这片公寓楼群,专供当时在汉的各大洋行高级职员携家眷租赁居住,一共二十七栋,楼与楼比邻,首与尾相连,呈一不等边空心三角形框架,中空处开辟成一个小花园,作为此住宅区居民楼闲暇休憩之地—此即老汉口著名的珞珈碑路高级住宅区—飘浮在都市红尘中的一爿栖居之岛。
小时候,我家住得离珞珈碑路住宅区并不很远,这一个藏在闹市之中的小小花园保留在童幼的记忆里,半个世纪的岁月悄没声地过去了,我惊讶地发现,小花园仍然躲藏在那一个我熟悉的街区之间——这,在翻天覆地的中国当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我知道有好多美丽的老建筑物和美丽的绿地被野蛮毁掉了。
花园坐落在住宅区的中央,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围着绿漆涂着的铁栏杆,开有两扇月洞门供人进去游玩,园子里有几棵大树,树下有几只石凳。初夏来拍摄的那一次,绿阴浓浓的遮挡住了镜头。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个花园似乎是没有被铁栏圈住的。
今天园子里很静,有一堆人在不远处看人走棋,有人进园子来遛一只棕色的狗。住宅区的楼房围绕着花园建筑,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长长的一整排住宅搂房,楼房与花园之间的间距,也就是社区居民过往的通道。
当年,每一幢楼房的居民从自家的窗子里探出头来都能看见花园的绿树,每一户居民或是早上或是黄昏都可以从自家砖混的住宅楼里懒懒地踱出来,来到这一块闹市中难得的绿地之间,呼吸一点点新鲜的树叶的气息、花的气息和草的气息,对于没有宽阔的独立庭院的公寓式住宅区的居民来说,这一处小小的花园如同干涸沙漠中的绿洲一般令人感到珍贵——居住处与自然景观相契合,既是人性的设计,也是美的设计,当初那一位设计师充分地考虑了这重要的两点。
花园靠外的一侧临着珞珈碑小街,原先只是住宅区内的一条宽阔一些的道路,如今,已经变成了车辆穿梭的市区交通要道和临时停车场地。所以,今天的人,很难体味到半世纪之前珞珈碑住宅区居民那一种悠然典雅的中产阶层的生活品位。
时过境迁,时光流转,老汉口的岁月风华再也不会在一处小花园的四周重现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就写于汉口黎黄陂路上的俄国巡捕房旧址。
像俄国巡捕房旧址一样,林立在黎黄陂路上的外国建筑,大大小小有17处之多,俨然一个风格齐全的“万国博物馆”,埋藏着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往事。
这条街是俄国租界,但实际上是座万国宫。殖民地时期,英、俄、法、德、日、美列强们都有国民在这住。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中国人却连进都进不了租界。黎黄陂路49号的武汉市中
医院,以前叫“万国医院”。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自21个国家!
汉口开埠后,列强纷纷涌入。在黎黄陂路周边2.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划分了英、法、俄、德、日五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和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汉口呈现了一派带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荣,成为殖民者们乐而忘返的“东方芝加哥”。而位于租界中心的黎黄陂路,则是这段屈辱历史的缩影。
黎黄陂路 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以辛亥起义领导人黎元洪名字命名,东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长604米,与两侧的兰陵路等平行。中间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
黎黄陂路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在1925年以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属汉口俄租界,从沿江大道(原河街)到中山大道(原亚历山大街)。交汇道路有洞庭街(原鄂哈街)、鄱阳街(原开泰街)、胜利街(原玛琳街)。
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命名为黎黄陂路。
今天,黎黄陂路两侧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
1997年,江岸区政府建设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进行纪念。这是一条背街小路,没有中山大道的车水马龙,没有江汉路的商业繁华,走在这条马路上,依然可见的是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只是它们比起前面那些街面的建筑来就矮小秀气了许多,但也更加的宁静平和,贴近了市民许多。刚刚种下的枇杷树在曾是俄国巡捕房(1902年)的门口,迎风微颤,一幅不识旧时时光的年少模样;那被盆花和青藤掩映的一幢错落有致的红色房屋,谁又能知道曾经是日伪政府的放道局的所在呢?你仔细看,从一栋办公楼前斑驳的墙上,竟可以发现隐约可识的“YOUNGMAN~S CHRISTION AS-SOCIATION”(美国海军青年会)的字样!当夕阳西下,暮色渐起,骑着单车回家的人们匆匆从1918年建的俄国皇亲巴提耶夫兄弟的别墅旁驶过,这时你不会再为这座城市的世俗气而厌弃,一股回家的暖意会随着暮色蕴藉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