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逗留于世的最后五年里,很多知识分子和年轻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摩亨佐纳特·格塔(“M”是他的名字的缩写)用孟加拉语几乎完全准确地记录了与师父的谈话,还生动地描绘了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出现的情形,并以‘Sri Ramakrishna Kathamrita’(《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喜乐之言》)的书名分五卷出版。1940年间,此书被美国纽约的罗摩克里希那-维帷卡南达中心的主管斯瓦米·尼哈拉南达译成英语。
罗摩克里希那继承印度传统的吠檀多不二论(见吠檀多派)思想,认为世界的最高本质是无形式、无属性的梵,即绝对存在,万物皆为梵的显现。但他的哲学思想经常摇摆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当强调信仰的对象时,他认为世界有一个全能的、无所不在的最高主宰;当强调信仰的对象必须通过人而成为主观信仰时,他又提出“心即一切”、“万物在于心”的思想。在宗教改革方面,他在印度教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宗教”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宗教所信仰的神都是同一个实体,只不过名称不同;各种宗教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人与神的结合,实现普遍之爱和美好的生活。他主张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联合起来。他死后,其弟子辨喜在加尔各答建立“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目前,这个传教会不仅在印度各地,而且在东南亚和日本、英、美等国都有活动中心。罗摩克里希那的主要著作《罗摩克里希那福音》是其弟子玛哈扎根据他的谈话记录而辑成。
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创立于1897年,总部设在加尔各答。该教会的创始人是近代著名哲学家斯瓦米·维威卡南达(辨喜1863——1902年)。维威卡南达为了纪念自己的宗教导师,故用其导师的名字——罗摩克里希那给这个组织命名。该组织的活动中心,与梵社一样,也在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地区,但是它发展迅速,其影响很快就超过了梵社。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印度教最有影响的改革社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