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芝罘岛辟为度假旅游区。1992年-1993年,在芝罘岛上重建了阳主庙,修建了芝罘观光索道、激光枪战城、海鲜大世界等景点设施。1993年9月26日,经省政府批准,烟台市建立第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烟台金沙滩省级旅游度假区。
烟台山景区。烟台山位于市区北端,三面环海,岗峦兀立,林木葱茏,清秀幽雅。最高海拔53米,总面积11.6公顷,其中建筑面积0.9公顷,乔灌木约3万株。站在烟台山上,可尽览烟台市全貌。烟台山是明代狼烟墩台的所在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烟台”一词即源于此。烟台开埠后,英、美、法、日等16个国家相继在烟台山上和山麓建造领事馆、教堂和邮局,1948~1978年由人民解放军驻防,1979年经山东省委及济南军区指示,把烟台山交由当地园林部门管理,市政府投资对山上的建筑及设施多次进行了维修和建设,1988年正式成立了烟台山公园。烟台山景区主要景点有:墩台灯塔、燕台石、抗日烈士纪念塔、石船、惹浪亭、观海楼和原各国领事馆区。
崆峒岛旅游区。崆峒岛位于烟台芝罘区东北海域9.5公里处,距大陆海岸线最近点约5.9海里,岛上陆地面积为84公顷,最高海拔63.8米,周围有马岛、扁担岛、龟岛、仙鹤岛、美女岛、佛岛、蛇岛、豆卵岛、地里星等岛屿。岛上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有金黄沙滩、奇礁怪石,是旅游观光的圣地,是海内外游客避暑、休闲、度假、赶海、垂钓的海上乐园。2001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级旅游区。
东炮台海滨旅游风景区。东炮台位于市区滨海路中段的岿岱山上,清政府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在此建炮台,这里曾留下了中国著名作家冰心童年时代的许多回忆。东炮台海滨旅游区西与烟台山呼应,北与崆峒诸岛相对,清代的烟台山、明代的古炮台东炮台、美丽的海湾、弯曲的海滨休闲漫步路、近代的优秀古建筑、远处缥缈的海上仙岛崆峒岛、海岸边静坐的垂钓者、沙滩上五彩缤纷的游客、路边的各色酒吧、餐饮、购物场所共同组成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海滨旅游资源,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评价,这里的风景可与地中海的戛纳、马贝拉、班诺、诺斯等城市媲美。2000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将该区建设成旅游示范景区,建设成市区旅游的亮点,真正使这一区域成为滨海路上的一颗明珠。整个旅游区分东炮台主景区、冰心苑区、海滨休闲区、广场活动区、栈桥景区五大部分。
海岸
芝罘湾海岸底质有2类:芝罘湾西岸为泥沙质;岿岱山东南、玉带山、烟台山、芝罘岛北岸为岩礁。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复杂。
芝罘岛南岸分布有海蚀穴(海蚀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沿石英岩裂隙发育。崆峒岛海蚀穴也有发育。海蚀柱。分布于芝罘岛南北两岸,南岸一处称“石公公”,高出海面7.50米,基部直径1米,上部2米,今不存。北岸的海蚀柱称“婆婆石”,呈塔状,兀立海中,柱高42米,距岸300米。西北岸的摩罗石海蚀柱,高34.30米,距岸约600米。崆峒岛北岸海蚀柱也处处可见。
岬角。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带。芝罘东角,位于芝罘岛东端,系芝罘岛丘陵伸入海中尖角,长500米,面积12.50万平方米,海拔66.40米。主要由石英岩构成,侵蚀海岸特征明显,北岸为险崖,崖高30米以上,南崖坡度较缓。前缘基岩裸露,基岩上覆盖砂砾和松散沉积物,厚2~5米,长有松、柞树和灌木、杂草,阳坡可植农作物。烟台山嘴,位于烟台山东端,长60米,面积1800平方米,海拔约25米。主要由石英岩构成,后部基岩之上覆盖沙土,厚2~3米,长有松、槐树和冬青;前缘为风化岩层,岩面高程3~5米,石峰奇特。
连岛沙坝。连接陆地与芝罘岛,其南端雏形为古沙嘴,北端的大疃村西南和古泻湖东西两侧,也有两条古沙嘴,南北两端古沙嘴彼此相连。沙坝北窄南宽,最窄处400米,高2~3米,最高达5.40米。沙坝中有4条卵石带,卵石直径5~10厘米,磨圆度好,为石英岩、石英片岩和斜长片麻岩。西侧两条高而长,东侧两条矮且短。西数第二条延续最远,从幸福八村起,西南而行,断续经幸福十村、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延至大沽夹河口附近。南段卵石成分与北段同,但卵石带高度变低,在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附近埋入地下0.50~1米,宽度变窄,为50米左右;卵石直径变小,磨圆度渐好;卵石群中,中砂成分增多,系由北向南连续沉积的结果。
海滩。位于海湾顶部的海滩,呈新月形,分沙滩和砾石滩两种。沙滩分布于海水浴场、芝罘湾西岸和大沽夹河口以东海岸带,高出海平面0.50~1米,由中、细砂组成,宽度50~100米,坡度3°左右。砾石滩分布于芝罘岛婆婆口小海湾处,高出海平面1~2米,宽度20~50米,由石英岩砾石组成,磨圆度好,直径0.50~10厘米,砾石长轴作定向排列,其大面倾向海,呈现覆瓦状。
泻湖。位于连岛沙坝北端,由东西两侧古沙嘴封闭而成,呈三角状,面积0.15平方公里。湖中堆积有青灰、灰黑色粉沙质淤泥和淤泥质粉砂,夹有贝壳,富含有机质,层厚0.50~1米。泻湖中残留三块水域和沼泽地,低于平地约1米。
海岸山峰。
芝罘岛丘陵。主要峰岭有老爷山,即古之罘山主峰。位于芝罘岛丘陵中部偏北,西北、东南走向,山主体长1.82公里,宽1.20公里,海拔294.10米。南向大陆,北面临海,危崖壁立,山势险峻。山上长有黑松树,阳坡可植作物。山形似关公读书状,故名。
烟台山。位于塔顶以北,烟台港东港池畔。山主体东西0.40公里,南北0.25公里,海拔45.20米。
岿岱山。素称东炮台山,位于黑夼山东北,南距金沟寨村1公里。山主体东西0.15公里,南北0.16公里,海拔24.70米。北、东临海,多悬崖峭壁,高10~20米,与崆峒岛、芝罘岛三足鼎峙,为天然关隘,故名。
海岛
芝罘岛。因古之罘山得名,又名北岛。位于芝罘区境陆地北端,东南距市区9公里。5800年前为孤岛,后海底抬升,大沽夹河入海大量泥沙和沿岛南移砂砾堆积延伸,形成宽约600米,纵长3公里的沙坝,使岛与陆地合拢,成为陆连岛。岛呈长棱形,东南西北走向,长9公里,宽约0.50~1.80公里,面积11.50平方公里。岛体基岩由长石石英片岩和片麻岩构成,地表多红棕色棕壤性土。岛上峰峦起伏,松、柞树茂密,主峰老爷山海拔294.10米,岛岸线曲折长达22.50公里,北岸除山口外,皆悬崖峭壁。近海水深3~20米,西北海域为刺参、紫石房蛤增养殖区;南岸地势较低缓,基岩上覆盖砂砾,近海水深5米左右,为浅海筏式贝藻养殖区,放养海带、贻贝、扇贝、文蛤、菲律宾蛤仔等。
崆峒岛。位于芝罘区境东北海域9.50公里处,距大陆岸线最近点5.90公里。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前七夼、清泉寨等8村8户人家迁居岛上,称八家岛。后因四周环水,超尘绝俗,有如世外桃源,改为空洞岛,进而雅化为崆峒岛。岛长1.95公里,宽约0.50公里,面积0.88平方公里,岸线长6.30公里,主峰北山海拔63.80米。系地层断裂形成的分离基岩岛,四周基岩裸露,属石英岩,含磁铁、电气石、白云母,底层含石英达95%。西与马岛有沙滩毗连,涨暗水深1~2米,枯明单人可行。北岸悬崖陡壁,南岸望鱼台附近坡陡有礁石,余较平缓无礁石。岛上生长有松、槐、柞、楸、梧桐等树木,有兔、鼠及鸟类。近海域多礁石,浅滩水深2~10米。西南延伸至2.80公里处有宽约100米的浅水池,最小水深0.30米。南海域为浅海筏式贝藻养殖区,西域为刺参、紫石房蛤增养殖区。该岛山青水碧,冬暖夏凉,风光绮丽。
芝罘湾,系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烟台市芝罘区北部、芝罘岛南岸与烟台市区北岸之间海域,以芝罘岛命名。北起芝罘岛东端(37°32′48″N,121°25′24″E),南至烟台市区东炮台(37°32′07″N,121°25′47″E),湾口口门宽5.6公里,以崆峒岛为界分北口、东口,为耳朵状“U”字形半闭湾。岸线长21.14公里。南、东南岸为山地,北岸为芝罘岛,东部湾口崆峒列岛环绕。面积34.6平方公里(一说31.04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属于芝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