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改建为福建省谘议局。这座中西合璧会堂式的古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已是残破不堪。1998年省政府同意福州中山堂的修复和管理事宜由民革福建省委会负责,先后拨款近300万元用于中山堂的修复。民革福建省委会从2001年6月起对这座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危房进行落架大修。修复工程坚持《文物保护法》中"修旧如旧"的原则,历时1年,使得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原有的风采。修复后的中山堂呈方形,坐北朝南,厚重的砖石外墙结构,蓝瓦翘檐的屋架,显得纪念堂庄重古朴大气。它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局部二层,内有过厅、中央大堂、大小配房近20间。8根楠木立柱、梁榫和顶棚的油绘花案、罗马式浮拱都按照原先风貌予以复制保留。福建省全体民革党员捐资浇铸的两尊先生铜像,也分别安放在堂内外供群众瞻仰。福州中山堂曾经作为多部电视剧场景,2001年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2008年电视剧【船政风云】都曾在此取景。
福州中山堂的前身为明清贡院,即开科取士的地方。清道光七年(1827)贡院重建,称为“至公堂”。1904年科举废除后,至公堂被改为福建省谘议局。1912年4月1日,为了促成南北统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到各省游历。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长的林森得知消息后,立即电告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速电邀孙中山先生莅闽,说:“这可以给八闽大地蒙受无限荣光。”4月20日晨,孙中山先生乘坐的小汽轮抵达台江海关埕码头。因为有人高举“孙大总统万岁”的标语牌,孙中山不肯下船,直到标语牌撤去后才上了岸。孙中山先到福建同盟会所、仓山梅坞的“桥南公益社”看望同盟会福建支部的同志,还为桥南公益社书写了“独立厅”横幅。下午,孙中山在圣庙路的孔庙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在休息室接见了冯超骧夫人等在内的黄花岗烈士遗属。当得知陈更新烈士家境困难时,当即赠其夫人王碧女士银元500元。黄昏时分,在“至公堂”大厅,孙中山会见了福建都督府的官员,并发表了演说。他说,“现在我们虽已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并说,黄花岗闽籍20多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这是孙中山先生一次福州市市内之行。为纪念孙中山,1932年福建人民将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
解放初期中山堂还很漂亮,1950年为“中苏友协”,抗美援朝时为“和平大会”所在地。南下服务团的周挺南、黄新于当年11月18日在此举行革命婚礼。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座古老的贡院渐渐褪去了颜色。尽管在1991年中山堂被福州市政府列为福州市历史纪念地,但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中山堂成为商业厅囤放物资的一个仓库,墙断梁损,原有的光彩几乎消失殆尽。
1992年,有17位台胞来福州访问,向省里提出了参观中山堂的愿望。但是没有人知道中山堂在哪里。中共福建省委将查找中山堂的任务交给了民革福建省委会,民革福建省委会随即完成任务。中山堂虽然找到了,但是它破旧不堪的样子实在无法面对来访的台胞。那时恰逢中秋佳节,省里为17位台胞安排了其他活动,以此将参观中山堂的尴尬搪塞过去。但是从那以后,修复中山堂成了福建民革组织每年的提案。只是提案年年提,可修复工作却毫无进展。
1997年,在参观省政协一楼大厅举办的迎香港回归图片展时,民革福建省委会原副主委史炳奇向陈明义汇报了中山堂的历史渊源,和民革福建省委会多次提出修复中山堂的提案,希望省领导能够给予关心,过问一下这件事。陈明义听后非常干脆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应该尽快给予解决,请立刻以民革福建省委会的名义打一份报告来,阐述修复中山堂的意义和意见。
经过有关方面的协调,商业厅仓库先从中山堂搬出。1998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复福州中山堂的修复和管理事宜由民革福建省委会负责,并先后拨款300万元用于中山堂的修复。而此时,拥有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中山堂已经是一座奄奄一息的危房了。
民革福建省委会一面积极筹备中山堂的修复工作,一面筹备成立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2000年3月25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1月,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承办了海峡两岸孙中山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听了福州中山堂的介绍后执意要到中山堂参观,说还没修不要紧,只要政府答应办就一定能修好。他们在陈旧的中山堂前留影,说这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2001年6月,民革福建省委会正式对中山堂进行了落架大修。在修建过程中发现保存下来的灰色旧墙砖砖面上刻有“道光七年”字样,证实“至公堂”已有170多年历史。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历时一年,中山堂终于恢复了原貌。
2002年,省政府正式批准福州中山堂由民革福建省委会管理。福州中山堂成为全国一家由民主党派管理的孙中山纪念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何鲁丽亲笔题写了“福州中山纪念堂”7个大字。2002年6月21日,福州中山堂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何鲁丽为中山堂开馆和“孙中山与福建民主革命展览”开展剪彩。在展厅里,参观者们看到孙文亲笔题写的“博爱”墨宝,同盟会福建分会总干事林斯琛当年用过的木笔筒,老同盟会员王兆培保存了60多年的孙中山铜像(刻于1928年)……摆在中央大厅殿台上的孙中山坐像与一般所见不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在这尊铜像里,孙中山的表情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痛苦。原来这尊像是根据一位意大利工匠于1926年打制的孙中山小铜像进行倒模的。捐赠者说,这尊小铜像是他们祖上世代单传的藏宝。新铸的铜像高1.34米,宽0.76米,分别代表铜像制作时间是孙中山诞辰134周年、逝世76周年,同样是由南京晨光机械厂制作,目前全国仅此一尊。
中山堂从此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笔者撷取了几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新生后中山堂的历史承载。就在开馆后的当年8月,民革福建省委会在这里举行了修建“中山舰抗日将士之碑”的新闻发布会。消息发出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在1938年的武汉抗日保卫战中,中山舰上牺牲的25名将士中有21名是福州人,其中包括舰长、海军元老萨镇冰的侄子萨师俊。巧的是就在9月,中山舰上的幸存者,89岁高龄的陈鸣铮将军和另外9名台湾国民党老将军应邀参加福州市活动。笔者见到他们时,上午的会议已经结束,准备用餐后即离会。听说福州有个中山堂,他们顾不上用餐,立刻乘车赶去参观。到中山堂时已是正午12点。看到展板中他们的名字,和对他们历史的公正的评价后非常感动,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向台湾亲朋好友介绍福州中山堂,并说福州有个中山堂是福州人民的幸福。
2003年11月12日,民革福建省委会、福州市委会在中山堂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37周年活动后,即集体前往福州三山陵园,参加由何鲁丽亲笔题写的“中山舰抗日将士之碑”揭碑仪式。陈鸣铮由台湾发来了贺电。而在后来的民革福建省委会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祭奠中山舰抗日英烈”的活动中,陈鸣铮又隔海与现场进行了电话连线,表达他对抗日英烈的崇敬之情。
民革福建省委会在中山堂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4年3月,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孙治平(孙中山嫡长孙)和基金会陈守仁率团拜谒福州中山纪念堂。孙治平说,他出生于1912年,正是祖父孙中山访问福州的那年。今年92岁了,有幸到祖父曾经演讲过的福州中山堂,觉得特别高兴和欣慰,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就在当年,孙治平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也是在2004年,中山堂又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客人。他们是以连行健上将为团长的台湾中华黄埔协会参访团。省里6个对台工作单位(简称“省六台”单位)在中山堂为参访团、在榕台湾大学生举行了热烈的中秋茶话会。几位台湾老将军还上台演唱了企盼团圆的歌曲。
2005年9月6日,“省六台”单位又联合举办了“福建省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研讨会”。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郁慕明等30多位台湾政要和老将军赴会。郁慕明在会上说,纪念同盟会成立100周年时,两岸人民应该以“统一尚未成功,同胞须努力”的气魄,写下振兴中华新的历史篇章。会议期间,台湾代表团到中山堂进行了拜谒,郁慕明在中山堂留下题字。郁慕明是到福州中山堂次数多的台湾高层人士。早在2001年4月,郁慕明以前“立委”的身份与“台北市议会副议长”费鸿泰,“台北市议员”李新,前国民党党史会主委、国民党中央评议会委员陈鹏仁共同出席了民革福建省委会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活动。利用会议的间隙,郁慕明特意看了正在修缮中的中山堂。
2006年11月,民革福建省委会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福建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台湾亲民党钟荣吉先生、国民党智库委员叶金凤女士、新党民意代表吴成典先生均应邀参加大会。国民党连战先生为纪念活动题词“博爱为仁”,国民党吴伯雄、台湾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张瑞滨等各界人士也为活动发来庆贺题词。来自台湾、香港、美国的有关团体参与联办,共同研究孙中山思想对海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共同赋予了孙中山思想研究以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创新了联办大型活动的新路子。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活动的推动下,一次又一次交流的扩展中,福州中山堂成为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推进海峡两岸和平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10月10日,福州中山堂前又响起了震天的威风锣鼓声。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民革福建省委会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福建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邮票暨集邮展览在中山堂举行。小小的邮票,用精美的图画,凝聚起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历史巨变;福州中山堂,用生动的故事,向人们讲述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