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一九五八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鼓楼。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
边靖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额牌匾。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边靖楼由砖砌高大的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基高耸,楼身壮丽,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台基高13.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台下券洞南北穿通,洞高约9米,较一般城池门洞要高。楼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楼高三层四滴水,上层为重檐歇山式楼顶。二层设有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各层檐下皆有斗拱,制作规整,结架精巧,梁架结构合理,联接严密。楼南面悬挂着两块巨匾,一为雍正间“声闻四达”匾,一为道光问“雁门第一楼”匾。楼北面第三层挂有雍正间巨匾一方,上书“威镇三关”四个大字。楼为砖木结构,梁架精巧,建造雄伟。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
边靖楼位于县城中央,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候陆亨建。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顶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台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面阔7间,进深5间,四周围廓。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达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两匾,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 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楼内供设大鼓1面,大刀1把。代州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历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谯楼高耸倚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其为历代诗人学者所珍视,明代诗人冯明期曾写道:“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罞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
楼南面挂着两块巨匾。一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声闻四达”,一为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立“雁门第一楼”,楼北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登楼北望雁门,南俯滹沱,全县山川景物一览无余。历代登楼览胜咏诗抒怀者甚多。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参观。阿育王塔,俗称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佛教藏式造型,通高40米。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
边靖楼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内。 该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高大的台基与上部楼身组成。台基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开南北向券洞,东北部设置上楼马道,长25.09米,马道两端各有一道大门。边靖楼高26.7米,每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回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坐。梁架精巧,每层檐下施斗拱,共用七种斗拱,结构做法有独特之处。楼南面挂有“声闻四达”、“威震三关”等巨匾,高3米,长7-9米,国内少有。楼侧有唐代经幢一座,亦是珍贵的文物遗存。
边靖楼历史上是代州城(今代县)的制高点,是重要的军事建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谯楼,俗称鼓楼,位于代县城中。明洪武七年(1374)始建,成化七年遭火灾焚毁,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边靖楼建在高大的砖砌券洞台基上,三层四檐歇山顶,高大巍峨,是山西楼阁式建筑中体量较大的一座,也是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鼓楼。楼正面悬有“声闻四达”字匾,背面悬有“威镇三关”字匾。匾额巨大,字体挺拔,气势非凡。 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代县名优土特产众多。酥梨甘甜香脆,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果品;辣椒味辣色红,为中国四大辣椒产地之一;大米洁白如玉、粘性适中,是毛泽东主席当年途居代县时赞不绝口的米中佳品;黄酒久负盛名,早在宋金时代就享有“金波曾醉雁门州”的美誉;还有小米、大豆、绿豆、黄米等小杂粮质优味美,驰名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