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分布比较广泛,欧洲东部、亚洲及北美洲均有野生黄花蒿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黄花蒿分布,但不同地区之间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差异很大。
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整株均有香气,茎直立,具纵纹,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茎基部及下部的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二到三回羽状全裂具细微软毛,茎上部的叶向上逐渐细成线形,常一到二回羽状全裂,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有短柄、下垂,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无毛,2~3层;花全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雄花,内为两性花,均结实。瘦果椭圆形,无毛,淡绿色。
在温室中栽培黄花蒿,温度白天在25~30℃、晚上在15~20℃可促进黄花蒿植株内黄花蒿酸向青蒿素转化,使青蒿素含量增加,最适宜黄花蒿生长的温度为13~29℃,最适宜青蒿素积累的温度为13.9~22℃。
对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影响比较大,黄花蒿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年日照时数在1000h左右,开花前期的光周期约13.5h,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比生长在光线充足、湿度适宜的地方的黄花蒿低。
黄花蒿喜湿润,生长期所需年降水量在1150~1350mm,最适宜黄花蒿生长的降水量为600~1300mm,最适宜青蒿素积累的降雨量为814~1518mm。孙年喜等人研究表明,在黄花蒿的不同生长期用不同量的水分处理,其生物量及青蒿素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黄花蒿生物量的积累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此现象在黄花蒿生长后期较明显,在苗期时差异较小,土壤水分对黄花蒿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也较大,低土壤水分处理在苗期对青蒿素的含量影响较大,在分枝末期时影响较小,但适当的水分胁迫有利于青蒿素的积累。黄花蒿苗期对水分要求较严格,过低或过高的水分都不利于青蒿素的累积,在分枝期黄花蒿要求较高的土壤水分,高土壤水分有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但不利于青蒿素含量的提高。
黄花蒿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一般土壤都能栽培,以pH值5.5~7.5、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人工栽培黄花蒿应选择阳光充足、土层较深厚、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较强的沙壤或粘壤土,如向阳潮湿的冲积土或紫红泥土,不宜选择黄壤土。
茎腐病
在发病初期667m2用1%硫酸亚铁或70%甲基托布津100g兑水45L及时喷淋防治,或用40%灭病威300~500倍液喷施,为控制蔓延,应做好理沟排水。
黄萎病
移栽时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可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0倍液。
白粉病
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病害传播较快,发病初期可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青蒿瘿蚊
在虫瘿初期,及时选用50%乐果乳剂1000倍液、48%乐斯本1000倍液喷施,大田防治再加80%敌敌畏1000倍液有利于杀灭瘿蚊成虫。
蚜虫
可用25%扑虱灵100g对水45L手动喷雾防治。
菜青虫
发生严重时可用10%高效灭百可2500倍液喷施。
小地老虎
使用90%敌百虫30倍水溶液拌鲜草5kg,进行诱杀。
黄花蒿地上部分可以入药,性寒,味苦、辛,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之功效,在我国主要用作传统的抗疟药物,可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和湿热黄疸等症状,其次外用治蚊虫咬伤、疮肿和烫伤等。黄花蒿的这些特性主要归因于其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倍半萜类(青蒿素)、黄酮类、多糖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及酚类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有抗疟疾、抗癌、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等作用以及较强的免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