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诞生
在岚山区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处,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绵亘起伏近廿华里。东头一座山,峰峦耸峙,名叫幽儿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离峰顶50米左右,岩石形成一个圆圈,约有半亩地,过去这里有座奶奶庙,站在庙天井,南可望见海洲湾,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西边一座山,叫圣公山。站在山前的碑廓镇向北望,像是一个大椅子圈。圈内有座庙,叫圣公庙,坐北朝南站在庙天井里近可看万亩湖、绣针河、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上车来车往;远可望见连云港的云台山。幽儿崮和圣公山之间有座矮山叫火石顶,似一条压弯了的扁担挑两山。古时候有三条驿道从圣公山前经过。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经碑廓、青口、海州、下扬州,北经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条东南西北向的,东经甫田庄、前合庄、安东卫到岚山,西北经山西头、朱芦、坟疃、莒州、沂水到泰安。还有一条是西南东北向的,向西南经东西辛兴、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东北经巨峰、涛雒、日照,奔胶、莱一带。这三条驿道都在圣公山前的袁家庄交会。此地周朝属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代,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与世无争
就在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袁家庄村后,住着一户姓项的人家,妻魏氏。此家男耕女织,待人诚恳,邻里和睦,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魏氏怀孕后,在家仍纺线织布,料理家务,出门拾草、捞柴、捡茹、挖药,样样都干。这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与邻居姑嫂二人一块儿到幽儿崮挖药材。来到崮顶西北角,感到腹中阵阵坠痛,不一会儿,魏氏生了一个男孩,哇啦一声,响彻山谷。邻居姑嫂二人前来帮忙,想脱件上衣包孩子回家,但孩子脐带还未断,母婴仍相联,姑嫂二人就用随带的柴刀剁,铲子铲,忙活了一大会儿,汗流满面,脐带仍未截断。这时魏氏想起平时经常被茅草叶子划破手指,劙破脚脖,就让姑嫂二人用茅草劙试试,果然奏效,一劙两断,嫂子抱着孩子,村姑搀扶着魏氏,一同往回走。丈夫听说妻子在山上生了孩子,就跑去迎。接过孩子一看,小孩子长的天格方圆,地格饱满,脱口而出说,像个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魏氏同意,因姓项,以后大名就叫项橐。
孔子师项橐
兖州城西北旧关村,原为古城西关外,称“达巷党”,当年孔子任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论语·子罕》:“达巷堂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那位聪明的孩童项橐,在地上画了座城,硬让一代圣人孔子“绕城而过”,不得踏城直进,且能言善辩,令孔子佩服,遂拜其为师,“七岁而为孔子师”留下佳话。旧关村东原有”达巷党人里”石碑,可惜毁于“文革”中。但孔子在此师项橐的故事,却世代流传,在民间传说中又增添了幽默色彩,变幻了故事主题,颇有意思。下面选录其一: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地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过去呢?”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说着,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着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孩童可为吾师也。”
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摇摇头说:“老先生,那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能算长吗?却是叫声震天不亚于鹅。”
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子心里老大不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远,孔子责问小孩说:“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光不流眼泪,而且还边走边唱,真是不成体统。我要去教训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孔子说:“不曾听清”。
“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孔子问小孩:“你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他问小孩:“你可解得这其中之意?”
小孩说:“这有啥难?‘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了柜又作何讲?”
小孩说:“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享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时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时却装出一副孝敬悲伤的样子,放声嚎哭,以欺世人。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孔子点点头,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这个孩子就是项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