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6月14日 生于直隶省束鹿县。
1926年 毕业于香港大学工科土木工程专业。
1927—1930年 任沙捞越油田公司测量员。
1930—1931年 任东北大学土木系助教。
1931—1933年 任保定育德中学教员。
1933—1937年 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市政水利系讲师、副教授授。
1937—1938年 任西安临时大学土木系教授。
1938—1945年 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1946—1947年 在美国进修港口工程。
1947—1951年 任河北工学院院长。
1951—1952年 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
1964—1981年 任天津大学副校长。
1981年 任天津大学教授。
2000年 赵今声病逝,享年九十七岁。
青少年时期
赵今声原名赵玉振,1903年6月14日出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回生村一个农家。幼年家贫。1917年入保定育德中学读书,参加过反对北洋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抵制日货运动和五四运动,使他感到中国需要革命、需要民主和科学。1921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肄业。翌年,考取直隶省教育厅派往香港大学的公费生。1923年初入香港大学工科土木工程专业,1926年底毕业,被授予一级荣誉工学士学位。北伐战争时,他撰文宣传革命,1926年兼任香港大光报编辑,撰写社论。大学毕业后,在国内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而去北加里曼丹沙捞越油田公司任测量员,搞重力探矿,常年在热带森林中生活。1930年他辞职回国,到东北大学任土木工程系助教,开始高等教育工作。“九·一八”事变时,他在沈阳目睹日军罪行,义愤填膺。1933年到天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任市政水利工程系讲师,讲授测量类课程。因教学成绩卓著,3年内即晋升教授。
七七事变后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沦陷。在民族危亡关头,他决心到后方去参加抗战。1937年10月,他去西安临时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翌年8月,他转到新建的西北工学院,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讲授测量学、道路工程等课程。1940年起,兼任总务长。在八年抗战时期,他为修建后方铁路、公路、飞机场,培养了大批人才。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他赴美国进修港口工程。
赴美求学
他1946年初到美国,先入密执安大学研究院选修基础理论课半年,然后到陆军工程兵团总部及其所属海滩侵蚀研究所、水道试验研究所及沿海各区局,进修10个月,学到许多筑港经验和先进技术。
归国任教
1947年秋回国后,任天津河北省立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他视察天津新港后,提出堵塞北堤缺口、完成防波堤、浚挖航道等建议。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直立式防波堤的波压力》,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论新港建设。在河北工学院及北洋大学开设港口工程课,自编材料。1949年1月天津解放,在津欧美留学生在南开大学集会庆祝,公推赵今声讲话,并领队上街游行。他所盼望的革命终得实现。是年3月,他被任命为河北工学院院长。在天津市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增建了试验室和教授住宅,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51年教育部决定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作为院系调整试点。赵今声被任命为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他撰文总结并校经验,刊登在《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1952年进行了全国院系调整,天津大学调整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并迁至七里台新校舍。
1951年高等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赵今声建议在天津大学开设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并招考新生。1952年暑假后,他恳辞校级领导职务,组成专业教研室,专心教学工作。他学习俄文,编写港口工程教材并讲课,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建立了水道及港口试验室。1960年他在天津大学组建海岸工程研究室,开展波浪及水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研究试验,并开始招考研究生。1960年秦皇岛港进行扩建,他被聘为建港委员,接受并在学校指导进行了扩建工程平面模型试验和防波堤断面模型试验。这是中国第一次做这种试验。秦皇岛新开河口是泻湖口门,口内建了渔船修造厂,造好的船需乘潮人工拉出。赵建议在口外修造两条导堤,掩护航道,能保持5米水深。港内增建了3千吨轮船修造厂、渔船码头、海军基地等,已发展成为中级港口,经济效益显著。1963年交通部召开教材会议,公推赵主编《港口工程》教科书。他和各校教师用3年时间写完交稿,未及出版,书稿即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1971年后又用3年时间重写,历尽艰辛,全书87万字,1978年出版。
实验室革命化运动
1964年国务院任命赵今声为天津大学副校长,主管试验室工作,他掀起了试验室革命化运动,更新设备,加强管理,高等教育部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他的经验。文化大革命中,被剥夺了副校长职务,劳动改造3年,方回到专业教研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最新技术刊物,写出《从船舶发展看港口发展趋势》、《码头防护设备》两篇论文,被收入人民交通出版社1974年《水运工程技术参考资料》一书。1971年他接受交通部委托,研究沙质海岸沿岸输沙率的计算方法。在深入调查,作了大量分析工作后,于1973年完成任务,被交通部采用。他调查了天津、河北、江苏等省市在河口建筑挡潮闸后的淤积情况,写出《挡潮闸下河道淤积原因和减淤措施》论文,在1978年《天津大学学报》发表,又被收入人民交通出版社《平原河道整治论文集》。这篇论文有开创性。
调研工作
1978年受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委托,赵今声率领研究生和助手到广西合浦县铁山湾进行全潮水文测量和调查研究,提出建港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了航道,估计了回淤量。同年,遵照李先念副总理指示,交通部组织20多位专家教授考查了连云港、岚山港、石臼港,研究在何处建造十万吨级煤炭出口码头为宜,争论异常激烈。赵今声认为石臼港位于钩形海湾顶部,湾顶淤沙很少,表明沿岸无输沙,不会淤积,且地基为岩石,深水离岸很近,引桥及航道均短,造价低。而连云港处在淤泥质海岸,沿岸输沙多,地基不好,17米等深线离岸数十公里。航道很长,肯定会淤,故主张在石臼建港。国务院采纳了他的建议。建港后,果然不淤,经济效益很好。
1978年8月赵今声恢复了副校长职务。他第四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党。他主管教务,积极整顿学风校纪,为教师评定学术职称,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他又开始招考研究生,组织教师,为研究生编写了《海岸及河口动力学》教材,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赵今声被评为先进个人,授予奖状。应海洋出版社的邀请,他编写了《赵今声论文集》。这本书是在他85岁时完成的。
学术工作
1979年他率领高等学校学术代表团到美国休斯顿市参加离岸工程学术会议。1980年又率天津大学学术代表团回访日本神户大学,用英语宣读了《挡潮闸下河道淤积原因和减淤措施》论文。1981年他担任教育部派出的大学校长代表团副团长,访问了澳大利亚高等学校。1982年他年近80,免去副校长职务,专任教授。
从1983年起,他用十年时间从技术上指导了天津市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及海岛调查,提出了开发规划。他组织参加调查的单位组成天津市海岸带公司,并兼任第一届董事长。这个公司为全国海岸带开发服务,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经济效益,受到国家科委表扬。
1987年赵今声赴淮阴市考查了灌河河口。江苏省拟在河口内建万吨级码头,进口煤炭,建发电厂。对于河口拦门沙碍航问题,赵建议采用双异堤掩护穿沙航道的办法解决。同年在北京发展中国家海岸及港口工程会议宣读了《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流速场》论文。
社会工作
他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民盟天津市委员会第六、七届主任委员、第八、九届名誉主委,民盟中央委员会第四、五届常务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他是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委,第二、三届秘书长、第四至第11届副主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五、六、七届代表。曾任天津市水运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副主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常务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