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饶州鄱阳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代理)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1143)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从三品,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1147),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1145),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
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公从一品。谥号“忠宣”食邑一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以论事忤秦桧,谪知饶州,移英州居住九年。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正一品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
洪皓的一生,是在宋朝统治的艰难时期度过的。他出生于元祐三年(1088年),父亲彦先是个位仅通直郎的六品官员相当于(副厅级),政治上并无有力的奥援,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政和五年(1115年),即二十七岁时,考中了进士。由于他“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在新科进士中颇负盛名,不少达官贵人都欲争致门下。徽宗亲信“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极力推辞,才未上贼船。当然,从此也就官运不通。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只担任海宁县主簿、秀州司录。
洪皓出仕后,每到一地都要想办法兴利除弊,解除民众疾苦,即使担很大风险,也在所不顾。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洪皓考中进士,出任海宁县(今浙江海宁县)主簿、摄县令事。当时海宁县税捐不均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体恤民情,毅然改变原来的做法,规定按财力每一百贯纳绢一匹。这一举措的实行,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同时,他还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深得百姓的拥护。
宣和六年(1124年),洪皓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做司录时,这年秋季,秀州发大水,十分之九的田地被淹,百姓处于极度饥荒之中,他便腾出自己的居地,容几千灾民避难。还主动向郡守要求承担救荒任务,把仓府粟米减价售给灾民。仓米发售一空后,浙东贡米此时真好经过秀州,在当时秀州是进贡皇家粮食的转运站,所以洪皓再次向郡守提议不转运,就地赈济灾民。当时知州不敢担当,说:“不可以。”因为截留皇粮按宋律当斩。洪皓又说:“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十万人生命,希望知州将粮发放给岌岌可危的百姓。”后来知州也深受感动,就同意洪皓的建议,这样就解救了十万人的性命。人们感之入骨,大家把他比喻跟佛一样救苦救难,悲天悯人,称他为“洪佛子”。廉访使王孝竭奉旨勘察灾情。秀州属重灾区,但见当地百姓各安生计,秩序井然,不像其他灾区那样田园荒芜,百姓离乡背井,四出逃荒,农耕一时无法恢复。王孝竭得知洪皓所为,肃然钦佩,不但没有追究其截留纲米之罪责,反而举荐他升任徽猷阁侍制。在发水灾后不久,又遇到了秀州的军队叛变,抢掠民众,无一人得免,只有经过洪皓家门时说“: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侵犯.
建炎二年,洪皓父亲去世,他回饶州料理丧事。当时,母亲董氏及其孙都留在秀州,洪皓从饶州返回秀州途中,路过杭州,这正是高宗迁至杭州以后不久。当时杭州发生“明受之乱”刚刚平息,杭州的秩序正在恢复的时候,洪皓从故乡饶州返回任所,途中路经杭州。高宗本打算暂时迁往建康(今南京市),但洪皓上疏谏阻皇帝。洪皓坚决反对宋高宗的退缩南迁,认为这只会助长金兵南侵的气焰。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构准备由扬州再迁建康,在朝廷已定的情况下,洪皓冒忤逆之罪,上书谏阻。他说,金兵正拟大举南下,"若轻至建康,恐金人乘虚侵轶",建议"选遣近臣前往经营,俟告办,回銮未晚"。赵构见洪皓洞察形势,直言敢谏,颇有见地,因此召见了他。洪皓接到召见的命令,不敢怠慢,匆忙来到建康。宰相吕颐浩先与他交谈,见他对答如流,很有学问,非常高兴。见他身上还穿着黑色的丧服,去见皇帝不太吉利,便把自己的衣巾解给他穿。赵构称赞洪皓说:"卿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朕方择使,无以易卿。”于是,命洪皓为大金通问使,假(代理)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商议和好,停止战争。龚王寿为通问副使,另有随员11人。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非常危险。“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伦传》)
五月八日,洪皓从建康出发使金。途经淮南,当时这个地区社会秩序很乱,军贼李成据泗州,靳赛据扬州,薛庆据高邮,叛服不常。洪皓根据高宗命令对这些人多加抚慰。他先写信劝李成,不要攻打宋的楚州。又让李派兵护送自己去金。李以军食匮乏拒绝,并大发牢骚,说朝廷待他太薄,不加抚谕。洪皓还打听到李成想要扣留自己,便及时返回,向高宗报告李成欲连络靳薛,引兵建康的新动向,建议派人优加抚谕,避免兵端。高宗采纳建议,派使者送去五万斛大米,使建康的形势转危为安。洪皓这种达权知变处理问题的举措,应属有功。但吕颐浩却恼怒他不先禀告自己,直接报告了皇帝,是目中无宰相.便借口他“稽留生事”,把他的官职降了两级。
洪皓没有灰心,又请转道滁阳(今安徽滁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前往北方。于八月中旬渡淮,来到颍上,发现这里的道路仍然不很安静,主要是以李阎罗、小张俊为首的军贼作梗。洪皓进入顺昌 (今安徽阜阳)后,派人给他们送信说:“自古无白头贼。”希望他们趁年青时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老有所终。做贼,决非长久之计。二人听了很受感动,立即表示服从命令,接受改编.领兵入卫。这件事,看来做得还不错。
洪皓带着高宗求和的国书,大约在建炎三年的初冬到达太原。这时,金兵正大举南侵,不久就渡淮渡江,直犯江浙,气焰十分嚣张,那肯接受和谈。于是,洪皓等人便被羁留在太原的使馆中,仅有一名主簿接待,礼遇日薄,几近一年。直到次年冬季,金兀术南侵兵败,退回北方;改变策略扶持刘豫建立伪齐;又派秦桧南归之后,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 云中是金朝的西京,左副元帅宗翰接见洪皓,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奉了皇上的使命,走了万里的远路,不能奉侍徽钦两帝南归。我恨不得把叛逆刘豫给杀了,哪里能忍受这种屈辱来奉侍刘豫,留在这也是死。不奉侍刘豫也是死,不愿像鼠狗一样偷生,宁愿下油锅都在所不惜。”(《宋史·洪皓列传》)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 副使龚王寿害怕被杀,投降伪齐。
冷山,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北,距离金主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只有一百来里。由于地势极北,气候苦寒,四月春草方生,八月即已下雪,人户稀少,仅有百家,穴地而居,洪皓一行在金军的押送下行走了60天才到达冷山。一路上,洪皓始终抱着大宋通问使的印符,打着使臣的节旄艰难地行进,到达冷山后,那里是女真贵族家族的驻地。金国陈王完颜希尹常傲慢,漠视宋国使团。他要洪皓献进攻四川的计策,洪皓列举很多事实告诉他宋军防守坚固,金军是不可能取得四川的;并警告他“挑起战争好比玩火,不要玩火自焚”。完颜希尹听后大怒道:“你这个议和官,还如此嘴硬,你以为我不能杀你吗?”洪皓仰天长笑道:“我非常清楚你要杀我。不过,为了使你不背‘杀来使’的千古罪名,我建议你将我投入水中,假说我失足坠渊,以欺瞒世人耳目。”悟室虽然早有吞并中原的野心,但性情却很刚直,听了洪皓这番话反而认为洪皓是条好汉,忠义可钦。同时又因为他久闻洪皓文才出众,就以礼相待,请他教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学汉文。洪皓教书,经常出入希尹家中,希尹敬重其人格,钦佩其才识,不仅叫儿孙们向他学习,自己也时常同他讨论军政国事,很重视他的一些建议,希尹协助熙宗制定礼仪、制度,多与洪皓谋议。洪皓"学有本源",又在官场上生活多年,十分熟悉汉族的典章制度,对希尹的改革影响很大。金熙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不仅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而且对于输入较高的汉族文化,提高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洪皓在冷山的生活是十分凄苦的,穿着粗布衣裳,常用野菜充饥,还要自己动手上山砍柴。隆冬时节,大雪封山,无法上山砍柴,只好四处奔波,拾取牛粪和马粪来取暖做饭。洪皓与当地广大女真族人民一样,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同当地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给了他更多的接触普通人的机会,增进了他同女真劳动人民之间的思想感情。洪皓憎恨发动掠夺战争的女真贵族,热爱勤劳勇敢的女真族劳动群众,经常同他们应酬往来,促膝谈心,同时还竭尽全力在女真族人民中间传播汉族文化。在教授完颜希尹子弟读书的同时,还主动教授普通群众的子弟读书。由于当地生产水平比较低下,人民生活艰苦,这些女真族子弟虽想学习,但无书可读。洪皓吸取女真人民利用桦树皮的丰富经验,同女真人民上山一起剥来洁白柔软的桦皮、晒干当纸用。洪皓凭着记忆,在桦皮书叶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村人子弟读书,这有名的“桦叶四书”,成为千古相传的民族史佳话。
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不久,洪皓一行又被移至云中。在云中洪皓探知徽、钦二帝被移囚于五国城(在今黑龙江省东北角),便遣密使携带书信去见二帝,并将金国人送给他的桃、梨、粟、果、粉带去慰问被囚二帝。洪皓久拘北方,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急公好义,仍然对身陷艰危苦难中的同胞们尽力帮助。皇亲赵伯璘夫妇被掠为希尹的奴隶,他多次给予周济。名臣范镇的孙子为人佣奴,他用苏轼称赞范镇的文章为证,请予优待释放。大将刘光世的女儿为人养猪,他设法赎身嫁给衣冠之人。被金人掳去的北宋官宦人家的子女沦为奴隶,被他力拔而出的有数十人之多。洪皓千方百计地与金人中的友好人士多方斡旋,虽然费尽周折,但他都想办法为之开释。洪皓的同乡同窗陇州功曹石昉于靖康事变时在陕西陇州战斗中被金兵俘获,不肯投降被长期囚禁。洪皓到北方后,也想了很多办法予以营救,然而没有成功,后来,石昉在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殉国。洪皓这种急公好义的行为深得汉族和女真族人民的赞誉、敬仰。
在燕京,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劝他留在金朝当官,并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表示可以任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就。金人不甘心,换官时仍让洪皓就职。洪皓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金朝参政韩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图,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坚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根据金法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则“永不可归”。韩昉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韩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次年夏,他又设法求得囚禁中皇太后的手书,派人送回,高宗大喜说:“不知太后安宁与否快二十年了,过去派遣使者虽多,不如得此一书。(《宋史·洪皓列传》)此后又多次送秘信。”直到绍兴十二年,宋金签订《和约》,南北罢兵,开放互市榷场,甚至皇太后也准许回朝,但洪皓等议和的使者仍被拘留,迟迟没有放还的消息。又过了一年多,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他们刚一起程,便有人向金主报告说:“这种人若放了,几时更有?今不留为我用,后必成为我患。”金主悔悟,马上派人追赶,但回报说已经远去,无法追回,只得罢了。
著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勇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脱脱:孔子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当建炎、绍兴之际,凡使金者,如探虎口,能全节而归,若朱弁、张邵、洪皓其庶几乎,望之不足议也。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然竟以忤秦桧谪死,悲夫!其子适、遵、迈相继登词科,文名满天下,适位极台辅,而迈文学尤高,立朝议论最多,所谓忠议之报,讵不信夫。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