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嘴潜鸟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苔原沿海附近的湖泊与河口地区,也出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山区湖泊与河流中;秋季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在沿海和近海岛屿附近海面上,有时也出现在河口地区。
白嘴潜鸟偏爱于深且清澈、石质或砂质底表、水面波动小的湖泊,最佳的栖息地为不完全冻结、鱼类资源和水生植物丰富、岸线复杂、可为筑巢和孵卵提供良好条件的湖泊,通常它们会避开森林地带,而有时候它们会飞离繁殖区域的水域去寻找食物。
白嘴潜鸟繁殖在俄罗斯最北部的科拉半岛、科尔吉耶夫岛、新地岛、亚马尔半岛、太梅尔半岛,一直往东横跨西伯利亚北部,经印迪吉尔卡河和科累马河,到达鄂霍次克海岸的马加丹和西伯利亚最东边的楚科奇半岛,然后经过白令海峡到美国的圣劳伦斯岛和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沿海及其岛屿。越冬在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阿拉斯加南部、挪威沿海,偶尔也到瑞典、英伦三岛、北海、波罗的海、意大利、朝鲜、日本、中国辽东半岛和福建。
中国分布:辽东半岛(柳树屯)、福建(福安)。
原生分布:比利时、加拿大、中国、丹麦、芬兰、日本、朝鲜、韩国、墨西哥、挪威、瑞典、美国。
旅鸟分布:奥地利、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法罗群岛、法国、德国、格陵兰岛、爱尔兰、意大利、缅甸、荷兰、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士、乌克兰、英国。
白嘴潜鸟夏羽头和颈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喉部有一条由白色斑点组成的不连续的横带,前颈至颈侧亦有一条宽的白色横带,往前颈变细,在前颈中部中断;上体黑色,背和翅上覆羽具白色斑点,两肩具很多相同的、呈长方形的白色斑块,尾上覆羽具小的成对排列的白斑;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黑色,具成对排列的白色纵纹和斑点;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
冬羽上体灰褐色,头顶和后颈淡灰褐色,眼周围有一圈白色;耳区常常有一黑褐色斑;下体白色,颏、喉和前颈的白色与后颈灰褐色界限不清,非截然分开状;背和翅上白斑不明显或缺失。
幼鸟似成鸟冬羽。但上体较淡,背、肩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缘,在背部形成明显的白斑。
虹膜红褐色,嘴黄白色,跗蹠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750-1000mm;嘴峰88-90mm;翅长310-405mm;尾60-65mm;跗蹠约87mm。
相近物种:较为相似的是北美大潜鸟(北极潜鸟Gaviaimmer),但该鸟中国未见有分布。
白嘴潜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偶尔亦有单只活动在较大的湖泊和海上,不出现在小的水塘。在水中身体下沉较深,颈伸直,头向上举,嘴向上倾斜。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出尾后。飞行速度快,但从水面起飞困难,需要助跑。叫声高而粗。
白嘴潜鸟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通常在苔原湖泊和海上觅食。
白嘴潜鸟春季迁徙于4-5月,5月末6月初到达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徙,10-11月到达越冬地。中国为少见冬候鸟。
通常于海上无声,但在繁殖地发出假声尖叫。
白嘴潜鸟繁殖期6-8月,繁殖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营巢于苔原湖泊岸边,巢由枯草堆积而成,极为简陋。每窝产卵1-2枚,通常2枚。卵褐色、具小的暗褐色斑,卵的大小为80-95mmX53.5-66mm,平均89mmX56.9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