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鼬的栖息环境有些类似白鼬,但更喜好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亦常见于草原地带。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共和国、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共和国、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中国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
伶鼬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亦小。被毛短而致密,蹠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垫隐于毛中。足具五趾,爪稍曲且纤细,很尖锐。前肢腕部着生数根白长毛。雌兽乳头腋下2对,鼠鼷部3对。
伶鼬冬、夏毛异色。夏季,背面自上唇向后经体侧、直至尾端及四肢外侧为褐色或咖啡色。腹面从喉、颈侧到腹部呈白色。背、腹间分界线明显而整齐。足背杂生白毛。体躯的褐色毛或白色毛从基部至尖端颜色相同。冬季被毛白色。少数个体尾端混生褐色毛。
伶鼬头骨外形与白鼬很相似,但比后者小。颅型狭长。吻部甚短,眶前孔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两眶前孔间之最小宽度。鼻骨三角形,末端止于额骨前缘。眶后突明显,三角形。颧弓细弱。颧宽略大于后头宽。矢状嵴和人字嵴显明。眶前孔稍大,上犬齿的纵向直径略小于孔的斜向直径。门齿孔小,卵圆形。听泡较大,为扁长圆形,其前端与颞骨后关节突的后端构成一平面。乳突不突出。下颌微曲,角突很小,冠状突形似三角。
伶鼬上门齿横列齐整,第三枚略粗。犬齿长而微侧扁,略向内曲。裂齿薄如刀状。前缘内叶大于外叶1/2。臼齿横置,中央凹陷成沟。第二枚前臼齿齿冠斜形,前高后低。第一枚臼齿由三叶组成,前两叶,外叶高于内叶,内叶中央具明显小尖。下门齿排列不平齐,第二枚门齿内移。下犬齿短于上犬齿。第一枚前臼齿较小似刀状,后叶很低略突出齿冠。臼齿很小,约为第一前臼齿的1/3。
伶鼬通常均单个活动。经常于白天出外觅食,猎食区域一般比较固定,除非食物极端贫乏,不然是不会离开其生活区的。常侵占小型啮齿动物的巢为窝,也利用倒木、岩洞、草丛和土穴等作为隐蔽场所。行动迅速、敏捷。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
伶鼬一年换毛两次,春季换毛在4-8月间,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伶鼬春季换毛,先从头部开始,逐渐是背部中央及身体两侧,最后是脱换四肢部的毛。
伶鼬的食物以小型啮齿类为主。伶鼬能进入个体最小的小鼠活动区接近猎物,这是白鼬所不及的。伶鼬在一年里能食掉3500只小老鼠,同时亦兼食小鸟、蛙类及昆虫等。伶鼬的天敌有黄鼬、狐等食肉兽类和猛禽。
伶鼬母兽整年发情,妊娠期约35天(卢卡什金认为,3月份开始交尾,怀孕期54天)。每胎产仔3-7只,最多达12只。一年妊娠一次或两次。幼仔21-25天睁眼,哺乳期约50天。4月龄达到性成熟。一只伶鼬大概能活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