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矮袋鼠(学名:Setonix brachyurus)。它是最小的袋鼠之一,体高不到60厘米。短尾矮袋鼠是有袋目哺乳动物,看起来像老鼠一样。它们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南海岸外的洛特尼斯岛。因其胖嘟嘟的脸庞和“甜美”的笑容被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动物”。仅一种,无亚种分化。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作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物种,短尾矮袋鼠禁止买卖,但是它们却不害怕人类,并且很喜欢和人类的亲密接触。
短尾矮袋鼠经常出现于各种不同的栖息地,最常见于茂密的森林、开阔的林地和接近淡水区域的灌丛。虽然它们似乎更喜欢浓密的植被和潮湿的地带,但它也大量生活在季节性干旱和恶劣环境的洛特尼斯岛。在澳大利亚大陆地区短尾矮袋鼠似乎仅限于周围拥有茂密植被的沼泽地带,首选的住所是灌木丛或其它一些阴暗的地方,要足以避免夏季的炎热,它们在那里度过一年的大多数时间,但有时也会改变地点。
历史上,短尾矮袋鼠有相当广泛的分布,曾经遍布澳大利亚西南部整个沿海地区。然而今天,短尾矮袋鼠仅限于在三个偏远地区,其中只有一个实际上是在澳大利亚大陆,生活在围绕城市珀斯的原始林区,最多数仍居于洛特尼斯岛和邻近的秃头岛。
原产国家:澳大利亚。
短尾矮袋鼠与其它有袋类动物如沙袋鼠和袋鼠一样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它的皮毛更浓密、粗糙,为棕灰色的短毛, 背部皮毛的颜色更浅,它有更轻盈的但能够让它以极大速度穿越茂密草丛的下肢。
它的身体矮胖而结实,有着一副驼背的身姿。顾名思义,它有一个明显的短尾巴。它有一个带着暗条纹的额头,短而圆润的耳朵,和一个裸露着的鼻子。与同类不同的是,短尾矮袋鼠后腿短而发达,使它跳或者爬上树时能高达1.5米,另外由于它们并不需要用尾巴来平衡,所以尾巴上几乎没有皮毛。短尾矮袋鼠的体重范围在1.5~4.5公斤,身长40~54cm,尾长26~30cm。
短尾矮袋鼠以小型家庭为活动单位,由它们之间的成年雄性形成的统治阶层来管理,这个层次结构除了在炎热的夏日通常是稳定的。短尾矮袋鼠家庭活动范围的重叠,反映了它们的非属地性,它们是一种非常友善的动物,在大多数时候,它们会和平的分享栖息地,不会因为领土活动范围内有150个其它个体而起争执。但是在炎热的夏天里,雄性也会为了争取最好的庇护所而争斗。
短尾矮袋鼠白天在浓密的植被中集体休息,而夜晚则非常活跃,经常以植被为掩护在夜间群体出来觅食。它们以当地的草、叶子、种子和根茎为食,吞咽后马上反刍咀嚼它。它们经常挖水坑,或者剥取多汁的植物如仙人掌,这样就可以获得淡水,虽然它们实际上可能过去几个月没有喝水,由于它们的非凡能力致使它们去重用它们的一些废物。
长时间不下雨导致的炎热、干燥和脱水,使离水源越远的个体有越高的死亡率。此外,高温使植物脱水以及缺氮,小袋鼠也会因此缺氮。短尾矮袋鼠可能遭受脱水但研究显示这些小袋鼠有很出色的体温调节能力,能够应对高达44℃的气温。 短尾矮袋鼠矮小的特征以及高超的跳跃力,使它们成为灌木丛中的大师,它们会在灌木丛或浓密的植被中创建逃生通道,以应对捕食者的威胁。
短尾矮袋鼠通过触觉和化学信号来获取信息。
胎生,平均每年产仔数量1只。雌性平均发情周期28天,在人工饲养状态下它们能够全年繁殖,但在野外雌性不动情期为8月到次年1月。在幼崽出生的后一天,雌性会进入下一次胚胎滞育期。在野外,它们通常1~3月之间交配。经过短暂的4周怀孕期,母鼠会生产下一只小鼠,称为乔伊。抱袋时间通常要6、7个月,在这个阶段的乔伊会慢慢长大并知道爬出育儿袋,在惊慌时或者寒冷时乔伊会爬回育儿袋,但仍然需要2个多月的哺乳期。乔伊进入成熟期约一岁,接下来就是野外长达5~10年的生存时间。
雄性性成熟平均时间389天,雌性为252天。野生状态下雄性平均寿命10年,雌性为10年,人工饲养状态下雌性平均寿命7年。综合平均寿命5年。
在欧洲殖民者到达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之前,短尾矮袋鼠数量庞大并且分布广泛。然而人类带来的驯化了的捕食者像猫、狐狸和狗以及由人类定居点吸引的动物包括捕食鸟类和野狗,使短尾矮袋鼠在栖息地上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由于栖息地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定居点,它们在澳大利亚大陆只有小范围的自然栖息地,它们白天休息地点的减少被认为是种群数量下降的表现。除此之外,洛特尼斯岛被开发出来用于休闲,减少了短尾矮袋鼠的栖息地,也增加了疾病传播。 每年吸引的大量游客给它们喂食,改变了它们的摄食习惯以及昼夜习惯,这往往不利于它们的健康。
曾经认为该物种在澳大利亚大陆灭绝,但当前它们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稳定地扩大范围。澳大利亚保护土地管理组织和珀斯动物园已开始短尾矮袋鼠的人工饲养繁殖。
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估计为7850~17150。区域种群数量估计如下:洛特尼斯岛4000~8000只,秃头岛500~2000只,北方红柳桉树林150只,南部森林2000~5000只,南部海岸1200~2000只。
已被澳大利亚法律列为濒危物种,并建立保护区;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08)——易危物种(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