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蛇是当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动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与人类同行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艺术、宗教等各种想象和隐喻的灵感之源。蛇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中期的安氏黎明蛇,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1亿至9500万年),蛇类已有了全球性分布。蛇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具有强身健骨、舒筋活血、清热解暑、护肤美容、免疫抗病等多种功效。蛇油可以用于治疗水火烫伤、冻伤、湿疹等。
目录
蛇介绍

常见种类

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

为最原始的蛇类多具后肢带。多具后肢带。全身均匀覆盖覆瓦状圆鳞,无腹鳞分化,眼隐于眼鳞之下。分布于世界各温暖地区。身体粗细一致,头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营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蚁等各种地下无脊椎动物。包括3科。

细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

有2属93种,分布于美国南部西印度群岛中美非洲及巴基斯坦。仅下颔具齿。

异盾盲蛇科Anomalepidae

有4属约20种,分布于中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北部。上下颌均具齿。包括Anomalepis属、Helminthophis属、Liotyphlops属、Typhlophis属。

盲蛇科Typhlopidae

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Typhlopsreuter;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Typhlopshambo,全长可达775毫米。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多数种类穴居土中,或隐栖于砖石下或缸钵底下,夜晚或雨后至地面活动。食昆虫、虫卵和幼虫,如白蚁、白蚁和幼虫;也吃蚯蚓和多足类。卵生,少数卵胎生。我国有2属4种,包括钩盲蛇属Ramphotyphlops两种和盲蛇属Typhlops两种,常见如钩盲蛇R.braminus。

原蛇亚目Henophidia

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有后肢带残余。有9科。

蟒蚺科Boidae

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Eunectesmurinus,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Eryx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分为3亚科:蚺亚科Boinae(胎生,有7属27种)、沙蟒亚科Erycinae(胎生,有4属14种)、蟒亚科Pythoninae(卵生,有8属33种,仅分布于旧大陆)。我国仅2属3种,包括沙蟒Eryxmiliaris、鞑靼沙蟒Eryx tataricus和蟒蛇Pythonmolurus。

岛蚺科Bolyeridae

仅2属2种,包括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的圆岛上的岛蚺(圆岛蚺)Casareadussumieri和已灭绝的雷蛇Bolyeriamulticarinata。卵生。由于人为的栖地破坏和带来的猪的竞争,圆岛蚺分布越来越局限。

林蚺科Tropidophiidae

有4属24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以及加勒比海诸岛。体型很小,最小者身长仅32厘米,大者也不过1米。地栖。卵胎生。

亚洲筒蛇科Cylindropheidae

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我国仅1种,即红尾筒蛇Cylindrophisruffus,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我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

筒蛇科(管蛇科)Aniliidae

仅1属1种,即筒蛇Aniliusscytale。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具后肢带残余。全长不到1米,体色鲜艳,但无毒。

倭管蛇科Anomochilidae

仅1属2种。分布于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穴居。如李氏倭管蛇Anomochilusleonardi,为濒危物种。

针尾蛇科Uropeltidae

有8属47种。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中型穴居蛇类,与管蛇相似但无后肢残余。尾端具大型鳞片,有辅助掘土作用。

美洲闪鳞蛇科Loxocemidae

仅1属1种,即美洲闪鳞蛇(墨西哥穴蟒)Loxocemusbicolor。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哥斯达黎加。穴居。

闪鳞蛇科Xenopeltidae

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Xenopeltisunicolor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我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hainanensis为我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大陆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

新蛇亚目Caenophidia

进步的蛇类,肢带已经完全消失,一些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成为高效率的捕食者。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均能见到。有6科。

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

有1属2种。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沿海。头钝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无腹鳞,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几乎不能在陆地正常生活,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27仔左右。我国极少见,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瘰鳞蛇Acrochordusgranulatus。本科是界于原蛇与新蛇之间的类群,既可属原蛇亚目也可属于新蛇亚目。

游蛇科Colubridae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我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Xenodermatinae、钝头蛇亚科Pareatinae、游蛇亚科Natricinae和水游蛇亚科Homalopsinae。

穴蝰科Atractaspididae

有11属66种。分布于非洲及中东。分为2亚科:穴蝰亚科Atractaspidinae(1属18种)和食蚣蝰亚科Aparallactinae(10属48种)。有毒。是从游蛇科独立出的一科。

眼镜蛇科Elapidae

有44属186种,可分为环蛇亚科Bungarinae、眼镜蛇亚科Elapinae和虎蛇亚科Notechinae。广布于欧洲以外的各大洲。陆栖。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沟牙类毒蛇,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许多剧毒蛇种,如内陆泰攀蛇(细鳞泰攀蛇)Oxyuranusmicrolepidotus、黑曼巴蛇Dendroaspispolylepis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我国有4属8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金环蛇Bungarusfasciatus、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丽纹蛇Calliophismacclellandi、眼镜蛇Najanaja、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其中眼镜王蛇全长可达6米,为最大毒蛇。

海蛇科Hydrophiidae

有16属约50种,可分为海蛇亚科Hydrophiinae和扁尾海蛇亚科Laticaudinae。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但主要作用于横纹肌,故又称肌肉毒,毒性极强,属于最强的动物毒。体后部及尾侧扁,适于游泳;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肺发达,从头延伸至尾;也可用皮肤呼吸。舌下有盐腺,可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多数卵胎生。我国有10属16种,常见如蓝灰扁尾蛇Laticaudaz中有16属188种,可分为蝰亚科Viperinae、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和蝮亚科(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鼻眼间有颊窝)。头大,三角形,略扁,颈细而明显;蝮蛇鼻眼间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测知周围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蝰蛇无;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一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为血液循环毒蛇。头被为大而对称鳞片或全为小细鳞。体粗壮或粗细适中。尾短;响尾蛇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遇敌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每秒达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声。我国有5属21种,如白头蝰属Azemiops、蝰属Vipera、蝮属Agkistrodon、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烙铁头属Trimeresurus(如竹叶青)。

生长与分布

虽然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都有蛇的分布,但喜暖的蛇却绝大部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蛇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在我国,最怕寒的眼镜蛇,只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华南为最多;而适应较低温度的蝮蛇主要在北方,长江以南很少,华南基本没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著名的《捕蛇者说》,就是写的亚热带的湖南永州(今零陵)的毒蛇。

200多种中国蛇类中,约有四分之一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这些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东洋界,表现出由北到南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的分布趋势和特点。其中以福建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种类最多(85~100余种),其次为广东、贵州、湖南、四川、海南、安徽和浙江等省(60~76种);而古北界种类较少(<30种),其中青海、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省最少(4~10种)。

形态及特征

体形细长,无四肢,也绝无前肢带。最小长100毫米,最大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低等种类往往有后肢带,少数体外还有后肢的残迹。无耳孔,也无鼓膜、鼓室和耳咽管。除一些穴居种类的眼隐于鳞片下面外,眼外均罩1层由上、下眼睑愈合形成的透明薄膜。舌细长,分叉,可以伸缩。颈部一般不明显。躯干与尾之间以1个呈横裂的泄殖肛孔分界。身体构造的特点主要是与体形变细变长和吞吃大型食物有关。体形变长不是靠脊椎骨的延长,而是靠脊椎骨数目的增多,多达141~435枚,除前2枚背椎外,从第三背椎起每一背椎连有1对长的肋骨。内脏器官增长,成对的器官往往前后配置或者一侧退化。倒钩样牙齿在吞食时有攫握食物的作用。上颌骨、腭骨与翼骨疏松地联结于脑颅上,可交替移动,将食物向口内挪;下颌骨左右两半由韧带相连,并借方骨连于胸颅上,所以口可以张得很大,又兼下颌部皮肤松弛,没有胸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可使吞下咽部的整体大型食物移向胃内。雄蛇尾基部两侧有1对交接器,交配时自内向外经泄殖肛孔两侧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

生活习性

喜暖怕寒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

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例如有一项研究结果是,在18℃、23℃、28℃温度下,眼镜蛇成蛇月增重量分别是64.7、72.7、94.3克(幼蛇相差更大)。但超过35℃左右就会厌食、生病,40~45℃以上迅速死亡。

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70%为宜。过高易患霉斑病、肺炎等,南方死亡率较高;过低(例如北方春旱期)则因水分蒸发过快不利于蜕皮(尤其是孕蛇),影响它继续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蛇过道,大雨到”,也是因为雨前气压低、湿度大,蛇感到不适到处乱跑的结果。

蜕皮

“和其他动物不同,蛇类的身体会一直成长,直至死亡之日。它们的表皮,却不能长大。因此它们需要把旧皮蜕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晓茂说。

成年蛇类一般每年蜕皮3次左右,而幼年的蛇类生长速度快,蜕皮次数更多。

冬眠和夏眠

0°C严寒是蛇类的致命低温,因此秋末气温降到约13℃以下时就必须找地下各种洞穴去冬眠。以北京为例,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虽低到零下5.4°C,但地下1.6米处的温度仍有7.5°C。而且温度变化很小,非常适合蛇的冬眠。对于蛇类这种生态节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象地称之为“蛇以春夏为昼,秋冬为夜”。由于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区,因此蛇类冬眠的时间最长(南方3个月,北方4~6个月,长白山蝮蛇可达7个月),入地深度最深,冬眠的南界也最南,我国仅华南地区几乎所有蛇类都不冬眠。

蛇时常聚群冬眠(有利保持穴内温度和空气湿度),而且可以各种蛇共眠。例如明代宋廉等的《元史》中有:公元1291年“大同路怀仁县(今山西怀仁)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有趣的是,蛇本是老鼠类的天敌,可是在冬眠期间,老鼠反倒可以咬蛇甚至吃蛇,蛇却奈何不得。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说,野猪也是冬眠中蛇的天敌:“土人言冬日蛇蛰地中,野猪嗅其气,辄翻石掘土出而啖(吃)之”。

有意思的是,大连蛇岛上的蝮蛇除了冬眠外还有夏眠现象。这是因为蛇岛上蝮蛇的主要食物是候鸟,而7月、8月份候鸟稀少。因而长期以来形成5月、6月和9月、10月两个活动高峰,盛夏季节反而潜伏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实际上,在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的炎热夏季中,因气温过高,蛇都有夏眠现象。

感知能力

几乎所有的蛇类,都是凭借着惊人的感知能力生存。“它们大多视力不好,主要依靠舌头感觉震动或是自带的‘热感应器’,去感知周边的世界。”

蛇并无眼皮,无法从外观判定其是否为睡眠状态,或是伺机而动。蝮蛇的视力极差,聚焦静止的物体非常困难,但其擅于探测运动的物体。它们利用舌头产生嗅觉,蛇如果需要侦测周遭环境,会利用快速吐舌的方式收集空气中的“气味颗粒”。

这轻巧的小舌和人类的鼻子相比之下,要灵敏得多。分岔的舌头,让蛇的嗅觉立体化,可以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气味。当老鼠移动的时候,它的气味就一路留在空气中,“气味颗粒”收集完毕,蝮蛇将舌尖顶住嘴部上方的助鼻器,进行气体辨认和分析,然后将嗅觉转化为精确的影像。

这种方式让蛇能精准锁定猎物的方位和体型大小,即使在完全黑暗的状态下。借着如此天衣无缝的追踪装置,蝮蛇几乎从不失手。

西部菱形背纹响尾蛇生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其听力无助于锁定猎物,它既无外耳,也无中耳,和其他蛇类一样无法听见经由空气所传导的声音,但却可听见经由地面传导的声响,它又长又松垮的身体,可以侦测出地面上最轻微的震动,进行猎食的时候,蛇会将地面情报与吐舌所收集到的气味两者合并。

老鼠对于响尾蛇而言是顿美餐,但靠近时,另一项特殊感知能力便上场了。在响尾蛇的眼睛中间有很深的颊窝,这些颊窝就是热感应器,可以精准侦测温度变化。像老鼠这样的恒温动物,容易成为猎物,即使是在黑夜里,其身上的温度会形成一幅热辐射的影像,被响尾蛇锁定。

在距离之外,且毫无警觉的老鼠暂时安全,一旦它一步步进入响尾蛇热感应的范围之中,响尾蛇便会迅疾的咬住老鼠。虽然响尾蛇的毒液量,足够杀死三百只老鼠,但它只会分泌致命一击的所需之量,当老鼠安静之后便会被其吞入肚中。老鼠的热气在蛇的冷血躯体内渐渐消散,经过好几天的时间,食物才能完全消化,接着响尾蛇又一如往昔,从容滑行于岩石地带,等待下一次的杀戮。

行进方式

行进中的蛇蔚为惊艳,没有四肢,却行动强劲敏捷。蛇的行进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运用身体蛇行,以S型的方式向前推进。蛇利用腹部与地面产生摩擦。如果在玻璃下方观察蛇的行进,可以看见其腹部鳞片的移动和滑行。它们的脊椎有将近五百块的椎骨,让其成为世界上最灵活的生物之一。

蛇类被认为是从一亿年前的蜥蜴进化而来,由于蛇类生活在许多不同的地带,发展出各异的行进模式。

比如非洲西南部纳米比亚的沙地,十分炎热,但这里的侧翼响尾蛇却能适应。它将头部抬起,身体前半部分离开地面,然后开始单侧斜行,利用上背部重复运动。若从玻璃下方观察其行进,能看到它的身体连续性地猛烈推挤,这也说明其尽可能不让身体与灼热的沙地接触,任何时候都一样。如此绝妙本领,让其行动面积加大,甚至可以爬上高达300米的沙丘。

蛇类在水中行进最为优雅,长袍眼镜蛇与其他蛇类不同,多栖息于人类居住地附近,在南非,它常在池塘和游泳池出没,在那展现曼妙泳姿。利用蛇行的方式,眼镜蛇的身体,大喇喇地左摇右摆。

有些品种则终身住在水中。在亚马逊的雨林里,绿水蟒以河流浅滩处为家,它可以完全潜入水中,达十分钟之久,体重可达270公斤以上。森蚺是全世界最重的蛇类,它们可以长到10米长,虽然是庞然大物,森蚺可是游泳健将。借由水的浮力,它可蛇行于水中。在陆地上,森蚺和其他大型蛇类一样,体型过大,蛇行不易,所以它们采取直线行进,利用腹部的鳞片往前推进,就像毛毛虫的行进方式一样。这种行进方式的蛇类,体型呈三角锥状,腹部扁平着力地面。

攻击性

蛇类是天生的杀手,受害者常常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触发危险。最让人惧怕的要数非洲的黑树眼镜蛇,尽管其貌不惊人。爬行类动物专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主持人布莱迪·巴尔博士曾在野外捕捉这种蛇,在他看来,黑树眼镜蛇是世界上行动最迅速的蛇类,同时也是最具攻击性的蛇类。

受到惊吓时,它的坏脾气就会发作,会在树林或沙地里急起直追肇事者,攻击又快又准,飞快前进状态下亦然,行进时速可达20公里,和慢跑中的马等速。它可以在2米之外发动攻击,其毒液有立即致命的危险,追到目标后,黑树眼镜蛇会仰起它近4米体长的三分之一,它喜欢死盯着敌人的眼睛。棺材形状的头和黑口大嘴也让非洲人称其为“死神之影”。和其他蛇类不同,黑树眼镜蛇喜欢反复攻击猎物或让它觉得危险的人和动物,虽然只要两滴毒液,就可使人在20分钟内丧命。

前文提到的森蚺,栖息于亚马逊河流深处,也是恶名昭著的“杀手”。它不会用毒液杀害猎物,而是将猎物缠绕使其窒息而亡。不像莽撞的黑树眼镜蛇,森蚺是讲究方法和心机的伺机者。它常常潜入浅滩等待猎物,它先会在水面侦测,然后回到水底等待。它猎杀的绝招,就是出其不意。比如捕杀水面的野鸭,它用其强有力的双颌,迅捷地咬住野鸭,并拖入水中,再用身体缠绕住野鸭,挤压它的身体,只需一会,野鸭便会窒息。和其他蛇类一样,森蚺的双颌像是装有伸缩角链,可以吞下比自己头型还大上数倍的大餐。大型的森蚺,甚至可以吞下一条鳄鱼。

饲养方法

蛇场的建造

选蛇场应在山岭或村赛的南面向阳处,远离人畜处。蛇场的大小视饲养多少而定,一般100平方米可放养100千克左右,各种毒蛇要分开间隔,不能混养,以免斗打伤亡。内围墙般高2米以上,外围墙25米以上,墙脚深入地下0.5米以上,墙心要放满泥浆,墙内用石灰或泥沙浆抹光滑,墙角抹成弧形,以防蛇外逃,国墙设有门,人出入随时关好,或在墙内外设临时木梯。场内不能打地板,以利地湿地温的传导和调节。场内似野外环境。场中挖二个小水池,池深0.33米,不要过大过深,备好进出水口,种上水草,以利调温和净化水质,供蛇饮用及洗身。场内一侧用砖砌起4寸高的小屋,以便蛇白天活动休息产卵。冬天来临还要在场内深挖0.8~1米的小蛇窝,供蛇越冬住宿。蛇场地面还要堆些乱石,种些草木,使蛇窜通,有利消化和脱皮。

蛇的繁殖

蛇2~3年龄性成熟,发情季节在每年春天。蛇的性别可以看有无生殖器。方法:捉住蛇用拇指从泄殖肛乳后3厘米处自后向前挤压,如果有一对带肉质刺的东西从生殖器翻出则是雄蛇,否则是雌蛇。种蛇的比例:雌蛇90%,雄蛇10%。蛇的产卵一般在每年6~9月之间,不同蛇种,略有前后,产卵数量也不同,一般在4-19枚左右,卵产出后能自然孵化。

蛇的饲养

蛇食性广泛,食物以鱼、蛙、蜥蜴、蛇、鸟、鸟蛋、老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仔细孵化出来。用葡萄糖粉加鸡蛋拌匀。用胶头吸管喂进蛇口,每5天1次,连喂10次。以后可用小泥鳅、小黄睡、小水蛇、小青蛙、乳鼠和昆虫等喂弄,保持水的供应

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选择食物,每周投食2次。食料主富是养蛇的关键对某些捕食能力差的或不肯捕食的蛇:必要时可以入工喂。蛇有大吃小的现象,因此,同类的蛇应分开大小蛇房。

食物与食组

蛇类是肉食性动物,饲料种类广泛。应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选择食物,可以通过捕、养蛙类、鼠类、鱼类,来丰富食物来源。据国外的经验,把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磷、钙等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2调以适量水灌入肠衣,制成香肠,诱导蛇进食,为开发蛇类食物提供了线索。蛇的食量究竟多大,还末有准确的饲养标准。一般认为在活动期间,每月的食量接近自身的体重。虽然蛇类有很强的耐饥能力,但饲料的丰富和多样化是养好蛇的关键。

蛇在5-11月的活动期内,一般每半月投喂1次。但5月、7月和10月,蛇类对食物的需求量最大。5月份是怀卵期,对营养要求高,7月份是产卵期,产完卵身虚弱,故而大量进食10月份是冬眠前夕,需积累养料,准备越冬。满足这三个阶段的饲料对养好蛇关系极大。由于蛇类在食物缺乏时会产生大吃小的现象,故饲养时一般将大蛇、小蛇分开饲养。投喂时间因蛇种的习性而定,投喂地点一般离蛇窝较近,以便于蛇类找到。对于腐坏的残饵,应及时清除。

蛇饲养的环境

蛇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温度过度高或过度低,均不利于生长,一般气温13~30℃适合蛇类活动,夏季应在场内设遮荫物(本蛇场设葡萄架遮荫),场内温度要保持在15~30℃C,湿度50%左右。夏天秋天为降温增湿,可在中午太阳猛烈时喷水降温。

蛇类10月初逐渐冬眠,冬眠时间为150~160天,为了不至于冻僵,可在蛇洞顶上加盖干稻草或尼龙薄膜,或加挂一只25瓦蓝色灯泡,把蛇窝温度控制在7-14℃之间,但要放置水体调节温度,使蛇能安全过冬。

价值及其他

蛇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药用和食用,而且是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等的重要原材料。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和利用蛇类资源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中国民族乐器中使用蟒皮的除二胡外,还有三弦、手鼓等。二胡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三弦和手鼓的历史也可追溯到500年以前。在蛇类资源利用上,不单单是中国的蛇类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和需求巨大,而且其他一些国家对蛇类资源也有着相当大的利用量。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蛇类出口大国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蛇类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早在2400多年前,《山海经》在记述巴蛇时就有“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之记载;秦汉时期,更有“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之记录。从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名作《捕蛇者说》,可以看出当时对异蛇(即五步蛇,也叫尖吻蝮)野生资源的大量利用。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食用、药用和利用蛇类皮张制作二胡等民族乐器导致蛇类消耗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利用蛇类原料生产保健品、化妆品、皮制品等范围和数量也快速增加,导致了对蛇类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中国药用蛇类多达70种,《中国药典》收录了薪蛇(五步蛇,尖吻蝮)、乌梢蛇、金钱白花蛇(银环蛇)和蛇蜕(乌梢蛇、锦蛇和黑眉锦蛇)作为商品中药材。对药用蛇类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根据《中国中药资源》的资料统计,薪蛇的年需求量约为5.3万千克,乌梢蛇约为154万千克,金钱白花蛇约为89万千克。如天津中新药业所属企业乌梢蛇年用量在1000~5000kg,薪蛇年用量在1000kg左右。

目前,中国对蛇类资源的需求除食用外,主要包括中药、保健品、化妆品、民族乐器和皮革制品等生产行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蛇类主要包括:蟒蛇、眼镜蛇(包括舟山眼镜蛇和孟加拉眼镜蛇)、滑鼠蛇、五步蛇、蝮蛇、银环蛇、王锦蛇和乌梢蛇等。

蛇相关榜单
农村常见的十种凶狠动物 农村最不能惹的动物 这些农村动物遇到躲着走
农村常见的十种凶狠动物名单如下:马蜂、毒蛇、水蛭、蜈蚣、蝙蝠、刺蛾、刺猬、蝎子、蜱虫、黄鼠狼,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动物 十种浑身是宝的动物 最实用的动物
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动物名单如下:鳄鱼、梅花鹿、蛇、海狸鼠、蓝鳍金枪鱼、驯鹿、驴、鲎、中国牦牛、蓝马鸡,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农村认为的十大邪门动物 农村民间流传的邪门动物 遇到最好不要惹
农村认为的十大邪门动物名单如下:蛇、猫头鹰、黑猫、乌鸦、蝙蝠、黄鼠狼、公鸡、刺猬、狐狸、蜈蚣,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盘点全球十大最怕冷的动物 世界上哪些动物会怕冷
世界十大最怕冷的动物名单如下:鳄鱼、蚯蚓、烫鼠、青蛙、乌龟、蜗牛、蛇、蟾蜍、刺猬、黄蜂,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盘点全球十大最怕热的动物 世界上什么动物最怕热
世界十大最怕热的动物名单如下:极地冰虫、北极熊、栗鼠、猪、海星、狗、蚯蚓、蜗牛、蝙蝠、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世界十大蛇类之最 蛇类十大世界纪录 最毒的蛇 最大的蛇
世界蛇类之最名单如下:最贵的蛇、世界上最大的蛇、世界上最毒的蛇、爬行速度最快的蛇、攻击性最强的蛇、排毒量最大的蛇、最长的蛇、长相最奇特的蛇、最温顺的蛇、最奇异的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长相最奇特的蛇 长相最奇怪的十种蛇类
世界长相最奇特的蛇名单如下:猪鼻蛇、飞蛇、象鼻蛇、钝尾两头蛇、乔科皮带蛇、非洲角蝰蛇、叶鼻蛇、蜘蛛尾毒蛇、钓鱼蛇、爪哇闪皮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最长的蛇 蛇类身长排行榜 什么蛇最长
世界十大最长的蛇名单如下:亚马逊森蚺、网纹蟒、缅甸蟒、紫晶蟒、水蟒、非洲岩蟒、黄金蟒、亚洲岩蟒、眼镜王蛇、黑曼巴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最危险的蛇排名 哪种蛇攻击性最强 最危险的毒蛇排行榜
世界最危险的蛇名单如下:圆斑蝰、眼镜王蛇、黑曼巴蛇、黄金眼镜蛇、虎蛇、锯鳞蝰、绿曼巴蛇、赤尾竹叶青、响尾蛇、银环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上10大最美蛇类排行榜 世界十大最美蛇盘点
世界十大最美的蛇类名单如下:丽纹蛇、黄金蟒、绿曼巴蛇、赤尾竹叶青、紫灰锦蛇、红尾蚺、绿锦蛇、白化花斑蛇、绿瘦蛇、粉红眼镜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颜色最好看的十种蛇 五颜六色最美的蛇 颜色最好看的蛇
世界颜色最好看的蛇名单如下:玉斑锦蛇、奶蛇、山王蛇、加州红边袜带蛇、白化球蟒、绿树蟒、帕氏马岛滑蛇、魔鬼蛇、香蛇、红尾蚺,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蛇 世界体形最大的十类蛇 全球最大的蛇排名
世界最大蛇类名单如下:亚马逊森蚺、水蟒、网纹蟒、缅甸蟒、非洲岩蟒、紫晶蟒、黄金蟒、亚洲岩蟒、地毯蟒、蟒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没有毒的蛇 世界上最常见无毒蛇类排名
世界十大没有毒的蛇名单如下:球蟒、翠青蛇、乌梢蛇、中国水蛇、玉斑锦蛇、绿锦蛇、三索锦蛇、黑头剑蛇、颈棱蛇、草腹链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最毒的蛇是什么蛇 世界排名前十名的毒蛇 毒性最大的蛇类
世界十大最毒的蛇名单如下:细鳞太攀蛇、巴布亚太攀蛇、棕伊澳蛇、黑曼巴蛇、杜氏剑尾海蛇、裂颏海蛇、贝尔彻海蛇、南棘蛇、西部拟眼镜蛇、东部拟眼镜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红色蛇类 常见的红色蛇 红色的蛇都有哪些
世界十大红色蛇类名单如下:奶蛇、香蛇、帕布拉奶蛇、红尾蚺、紫灰锦蛇、红射毒眼镜蛇、山王蛇、墨西哥玫瑰红蟒、赤链华游蛇、赤链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绿色蛇类 常见的绿色蛇 绿色的蛇都有哪些
世界十大绿色蛇类名单如下:冈氏竹叶青、翠青蛇、绿曼巴蛇、绿树蟒、绿林蛇、赤尾竹叶青、铠甲蝮、绿瘦蛇、东非绿曼巴、莽山烙铁头,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最毒的海蛇 海蛇毒性排名 毒性最强的十大海蛇
世界十大最毒的海蛇名单如下:艾基特林海蛇、贝尔彻海蛇、裂颏海蛇、棘鳞海蛇、橄榄海蛇、印澳海蛇、青环海蛇、淡灰海蛇、杜氏剑尾海蛇、长吻海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陆地最毒的蛇 世界十大陆生毒蛇排行榜
世界十大陆地最毒的蛇名单如下:银环蛇、黑曼巴蛇、细鳞太攀蛇、眼镜王蛇、莽山烙铁头、巴布亚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棕伊澳蛇、西部拟眼镜蛇、加蓬蝰蛇,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蚺蛇 最出名的蚺蛇种类 蚺属十大蛇类排名
世界十大蚺蛇名单如下:亚马逊森蚺、缅甸蟒、水蟒、红尾蚺、红沙蟒、岛蚺、黄水蚺、巴西虹蚺、林蚺、血蚺,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世界十大蝮蛇 最出名的蝮蛇种类 蝮亚科十大蛇类排名
世界十大蝮蛇名单如下:响尾蛇、巨蝮、原矛头蝮、尖吻蝮、铠甲蝮、赤尾竹叶青、东部菱斑响尾蛇、中介蝮、铜头蝮、高原蝮,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哺乳动物
  • 狗狗
  • 乌龟
  • 鱼类动物
  • 观赏鱼
  • 海洋动物
  • 宠物
  • 鸟类动物
  • 节肢动物
  • 其他动物
  • 动物习性
  • 动物特长
  • 猛兽
  • 好养动物
  • 小型观赏鱼
  • 大型观赏鱼
  • 贵族犬
  • 宠物狗
  • 家庭犬
  • 热门文章
  • 世界蛇类之最
  • 福建十大常见蛇类
  • 中国十大无毒蛇
  • 越南最常见的十种蛇
  • 国内十大宠物蛇品种
  • 广东十大常见蛇类
  • 世界十大最美的蛇类
  • 世界十大没有毒的蛇
  • 世界十大绿色蛇类
  • 十大不会咬人的蛇
  • 中国十大毒蛇
  • 世界十大红色蛇类
  • 广西十大常见蛇类
  • 泰国最常见的十种蛇
  • 非洲十大毒蛇
  • 热门词条
  • 1
    赤尾竹叶青
  • 2
    银环蛇
  • 3
    金环蛇
  • 4
    舟山眼镜蛇
  • 5
    绿锦蛇
  • 6
    黑眉锦蛇
  • 7
    丽纹蛇
  • 8
    玉米锦蛇
  • 9
    白头蝰
  • 10
    福建颈斑蛇
  • 11
    香蛇
  • 12
    眼镜王蛇
  • 13
    乌梢蛇
  • 14
    圆斑蝰
  • 15
    白眉蝮
  • 16
    中介蝮
  • 17
    太攀蛇
  • 18
    三索锦蛇
  • 19
    翠青蛇
  • 20
    紫灰锦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