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中心,还借鉴现代化博物馆的主题展示法,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集中体现主题,引入4D动感影院等高科技视听设施,让深奥的科学哲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2009年开放,举办野生动物摄影展,展览分为鸟类、昆虫和非洲野生动物三部分,成为北京摄影爱好者的盛会。
参观门票40元
通票60元(含博物馆参观和观看4D电影);语音导览器租用
一、符合以下条件可免费参观(不包含4D电影):
(1)离休人员凭离休证;
(2)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本人有效证件;
(3)1.2米以下儿童(需有成人陪同);
(4)残疾人凭本人残疾人证。
二、符合以下条件可享受半价优惠:(参观门票20元、通票40元)
(1)60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
(2)大、中、小学学生(含港、澳、台,不含成人教育)凭学生证、学校介绍信;
(3)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
(4)持有社会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
三、家庭套票100元(含4D影院,包含2名成人1名儿童)。
四、单独购买电影票40元。
一、团体参观须提前1-2天预约,电话预约。
二、本馆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须5名听众以上),具体讲解时间和内容,请参照本馆一层服务台当日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本馆提供语音导览仪的租赁服务,每部导览仪每次收费10元(限参观当日使用,不得带出)。
四、本馆服务设施:展厅西侧设有电梯,展厅东侧入口处设有免费存包柜,地下一层影院门前设有小商品部,经营简单食品饮料和各种纪念品等。
内部交通
公交线路
乘公交车81,484.510,518,594,630,695,751,607,617,913,运通110路中科院地理所或南沟泥河站下车可到。
地铁线路
(1)乘5号线地铁,在大屯东站下车,西北出口,向北200米,换乘484、617(原836路)、695、751、913、594路公交车,在中科院地理所站或南沟泥河站下车(乘公交约4站地)。
(2)乘8号线地铁,在奥林匹克公园站下车,西北出口,向西500米,马路北侧。
(3)乘15号线地铁,在奥林匹克公园站下车,西北出口,向西500米,马路北侧;或在北沙滩桥站下车,东北出口,向东1300米,马路北侧。
外部交通
自驾车线路
(1)大屯路自东向西行驶,遇地下隧道时走地上辅路,过大屯路(东西向)与北辰西路(南北向)交叉的十字路口后,继续向西100米路北。
(2)大屯路自西向东行驶,遇大屯路(东西向)与林萃东路(南北向)交叉的十字路口后,进入地上辅路(不要下隧道),直行至大屯路(东西向)与北辰西路(南北向)交叉的十字路口掉头,向西100米路北。
(3)本馆门前免费停车位充足,请您配合停车场保安调度。
(4)由北沙滩桥向东至北辰西路左转调头约200米或在北辰西路与大屯路交叉路口向西约200米可到。
开放时间:每周星期二至星期日(05月1日至8月31日):9:00-17:00,
(9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9:00-16:00
闭馆时间:每周星期一;
售票时间:9:00-15:30;
(如遇节假日或特殊情况,以本馆正式对外公布信息为准)。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规划和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和教育的需要,1999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的倡导和关心下,国家投入经费,经过近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
该馆集动物标本收藏与展示、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生物多样性描述与编目为一体,是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专业博物馆,是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所,动物标本收藏和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学术机构,由动物标本馆和标本展示馆两部分组成。
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凝聚了我国几代动物学研究的科学家的心血和集体智慧。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共分为三层,建筑格局仿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普及动物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的功能。
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背景,系统全面的将科学知识与精美的动物标本展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种展览方式和手段由浅入深的引导广大参观者学习和了解动物学知识。
展示馆于2009年5月17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地,一个拉近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大众距离的平台。
设9个固定展厅和1个流动展厅和一个4D动感电影院,其中固定展厅一旦布展完毕基本不用变动,而流动展厅是根据不同的主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时更换,保证了展示馆的主题与社会紧密联系,为社会服务。
开馆后的动物博物馆计划每周开馆6天,周一闭馆,每天接待普通参观者300人次,每年开放时间300天。除了固定展示内容外,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短期的主题展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指导以青少年为主的普通观众亲身参与、实际操作,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意识。
展示馆下设动物多样性与进化、无脊椎动物、鸟类、濒危动物、蝴蝶、昆虫、动物与人、动物所发展历程、精品、交流共十个独立展厅,另设可供参观者休闲娱乐的咖啡厅和4D动感电影院,可使参观者来此汲取专业知识的动物科学主题书店和开放式讲堂。
是我国最悠久的标本收藏机构,是在原震旦博物馆、静生生物调查所、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所属标本馆的基础上,经过几代科学家近百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动物标本馆现集中在独立的标本楼内,包括鱼类及两栖爬行类标本分馆、无脊椎动物标本分馆、兽类标本分馆、鸟类标本分馆、昆虫标本分馆和标本数字化分馆。标本馆现有各类动物标本530余万号,约占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收藏总量的1/3。使用了先进的高强度金属密集柜保藏标本,其空间可满足标本馆未来数十年的发展需要。标本馆馆藏标本几乎包括了在我国分布的各主要类群和代表性种类。标本收藏范围则包括了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的标本以及二十余个国家的标本,此外,部分国外赠送或交换的珍贵标本也收藏在本馆。
标本展示馆建筑格局仿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7500平米,包括地下一层、地面二层半,共三层半的结构,其中布展面积5500平米。
国家动物博物馆先后有秉志、陈桢、陈世骧、刘崇乐、蔡邦华、郑作新、张广学、宋大祥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院士,还有一批如寿振黄研究员、张春霖研究员、朱弘复研究员、沈嘉瑞研究员、张玺研究员等为中国动物学事业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的著名专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研究、大规模的生物资源调查,概莫在这些大家的直接参与或指导下发展起来或完成的。
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即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基地,国内最大的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专业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馆藏标本的研究,科研人员先后发表了各类研究论文6000余篇、专著300余部,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54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数百项。
国家动物博物馆共分九个展厅:
(一)昆虫分馆、昆虫厅与蝴蝶厅;
(二)无脊椎动物分馆与无脊椎动物厅;
(三)鱼类两爬分馆;
(四)动物与人类厅鸟类分馆;
(五)鸟类厅;
(六)兽类分馆;
(七)濒危动物厅;
(八)数字化分馆;
(九)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厅。
展厅共展示珍稀动物标本5千余种,分为科学知识展示、动物标本展示和生态景窗展示,通过声、展示灯光、舞台灯光、紫外光、电、多媒体、动物标本实物、图片文字、生态环境重现和视屏手段,把动物学知识有机的贯穿现在整个展示过程中。
北京动物博物馆动物所新园区建设工程于2003年10月动工,2004年8月主体结构完工。2004年10月,北京市“结构长城杯”评选小组对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动物所科研楼、标本馆工程以及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承建的动物所标本展示馆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科研楼、标本馆工程荣获“结构长城杯”验收五个精品获得金奖。中建八局承建的标本展示馆工程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四个精品,一个优良获得银奖。2005年11月,北京市建委将“结构长城杯”的金奖奖杯及证书分别颁发给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和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是北京市建筑结构质量的最高奖项。
在搬家之后,动物所的工作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吸引了更多、更好的科学家来动物所工作。动物所以此为契机,结合国家目标及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取得更大的成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动物博物馆突出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以科学传播为主,突出研究所的特色。博物馆考虑一部分空间作为流动展区。动物博物馆布展工作是一项精心的工作,动物所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北郊科学园区的成立,将有利于平台和资源共享,必将推动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008年奥运会期间,经过中科院专家组考察和筛选,由福州恒达教育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制作的600只动物标本,被国家动物博物馆选入,在京展出,向国内外宾客开放。福建省入选的600只动物标本,均采用先进的制作工艺,尤其在义眼研发、皮张鞣制、假体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福建省动物标本制作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动物研究所数字化标本馆是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下设的一个实体机构,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机构。数字化标本馆是在全球生物标本信息化的背景下,应服务于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和中国动物标本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而设立的。数字化标本馆是动物标本信息储存和发布中枢,其主要职责是直接参与动物标本信息建设项目,集中处理、备份、反馈和发布动物标本信息并为各标本馆提供技术支持。为搞好数字化标本馆建设,推动中国动物标本信息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标本馆的成员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07年5月21日,坐落于北京奥运村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日前迎来自落成后的第一次展览——野生动物摄影展。作为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的一部分,该展览展出了来自中国各地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的上百幅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分为鸟类、昆虫和非洲野生动物三部分。其中,“非洲野生动物”展区所展示的照片系我国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原主编吴常云先生在2002至2007年间五次深入非洲肯尼亚马萨依马拉、坦桑尼亚塞仑盖蒂等著名野生动物保护区精心摄制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举止优雅长颈鹿、活跃灵巧的汤姆逊瞪羚、光彩夺目的大红鹳、凶猛但不乏温柔的母狮……其形象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其神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者以超强的震撼和视觉效应。在昆虫摄影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朝生暮死的蜉蝣在求偶,纤细可人的豆娘在蜕皮,螳螂捕虫那一瞬间的生死存活,彰显出生命的瑰丽和多彩。鸟类摄影展区不但展出有国内外各种珍禽的生动形象,还展示了鸟类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如猛禽惨遭猎杀、栖息地被无情破坏、油污和化学毒素严重污染水鸟所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激发了人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