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Sa汤味美价廉,深受普通百姓喜爱。尤其当年乾隆帝与宿州Sa汤的传奇故事,至今为宿州人所津津乐道,使得宿州Sa汤声名远播,与符离集烧鸡、砀山酥梨、萧县羊肉汤,并称宿州美食“四绝”。
宿州Sa汤,少有西北牛肉拉面汤那样的“浓墨重彩”,也不似江南阳春面那般的“清丽淡雅”,宿州Sa汤卖相平常。但入口后的那个香爽,那个滋润,那个舒坦,好得唻,没法说……。细细地品尝琢磨,宿州Sa汤,颇像这一带的人与这一带的山水,更像这一带的文化,瞧着平淡无奇,却有着深沉的底蕴,有着浓郁的味道。
宿州Sa汤的Sa字,字典上没有,电脑也打不出。宿州人说,是俺们宿县人(宿州以前叫宿县,本地人念成“虚线”)最先做出了Sa汤,造出了这个字。为了证实这一点,搬出了风流皇帝乾隆爷来佐证。一说风流,难免有人会意成了男男女女之事。其实,文采风流,风华绝代,那才是真正的风流。乾隆爷就很有些文采风流。否则,也就不会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修成功。据说,瞧着编修好的《四库全书》,乾隆爷心下高兴,那个美啊,甭提了!高兴了,总得干点什么吧?干脆,微服私访去!其实,也就是找个名目,公费旅游去了。
乾隆爷带着一干人等,出紫禁城,过天津卫,一路向南,晓行夜宿,倒也顺畅。途经宿州(清朝那会儿还不叫宿县,叫宿州)时,走的晚了,累了,也饿了。好不容易寻着了一家小饭铺,敲开了门,掌柜的却说早打烊了,东西都卖光了,恁啥都没了。乾隆他们一行是微服私访,不便亮明身份,只得好言好语地与之商量,拜年的话说了一箩筐。那掌柜的也是老江湖了,听话音,看作派,瞧出了这帮人的不同凡响,尤其是领头的那位爷,那眉眼,那气度,举手投足间,天地不过一勺耳!掌柜的心中暗道,听说当今圣上喜欢微服私访,瞧这主的架势,莫不是皇上吧?于是,赶紧打点起精神,小心伺候起来。他和小伙计好一顿忙活,东翻西找,能吃的都拾掇出来了:几副剔光了肉的鸡骨架,几块不大的猪肉皮,少许麦仁,碎花生米,还有卤肉用的几味香料,一股脑倒进锅里熬起来。熬好了,打了鸡蛋花,稍微勾了芡,淋上芝麻香油,撒上香菜,热气腾腾,端了上去。估计乾隆他们也是饿极了,再加上那个汤香气扑鼻,味道确实不错,吃得乾隆爷连连激赞了三个好!吃得了,高兴。乾隆打着饱嗝儿,学着当地人的口音,问老板,这是啥(这里要读去声)?猝不及防间,掌柜的随口答道,这就是啥(宿州人都是读去声的)。皇帝老儿金口玉言,说了这汤是Sa,又得到了店家的首肯,更高兴了,又问,哪个Sa呀?掌柜的念过几年私塾,有点儿文化。他歪着脑袋,眯缝着眼,憋着劲儿,在那儿编撰着Sa字:这个Sa嘛,左边月字旁,右上边是个夭折的夭,下面是,嗯,一个韭菜的韭。嗯?有这个字吗?乾隆很疑惑,心里话,老子这个天子可不是好糊弄的,是有一肚皮学问的,俺老人家咋就没见过这个字呢?掌柜的见乾隆面露狐疑,忙不迭地解释说:这汤里有鸡,有肉,有麦仁,还有别的食材,加上十余味佐料,需长时间地煮,慢慢地熬,才能做成。这个月字,在汉字里就是肉的意思,夭折的夭,那一撇写直了,就是天,天是天子的,草民岂敢用?故写成了夭字,加上韭字,韭,由非字和一字组成,既表示这里面食材的多样,也说明此汤须月月熬,天天熬,非一日之功也。掌柜的见乾隆脸上疑惑之色渐消,继续说道,这个汤是俺们宿州人弄出来的,汤的名字,是俺们自己起的,字也是俺们自创的,康熙字典里都没有。你还甭说,那个掌柜的挺能白话,哄得乾隆爷还真地信了。
自那以后,宿州Sa汤声名远扬,迅速在有着22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淮海大地上走俏,陪伴着一亿多勤劳的淮海儿女,度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这儿的人们在饱享口福的同时,也将宿州Sa汤与乾隆帝的故事,口口相传,传诵至今……
用散养嫩母鸡汤熬制、当年的麦仁、不放牛羊肉等杂肉,作料配料24种,先后顺序均有讲究。汤味入口鲜咸,汤味厚重。汤汁浓淡适宜,用筷子轻轻搅动,细细的,柔韧的,像母亲纺成的棉穗,含在舌尖,依旧是肉味,沁入心底,依旧是肉香。各种味道都那么香浓、绵长,都那么耐品、耐寻味。一碗下肚,劳顿饥渴顿消,精神大振。
夏天喝它可以开胃,冬天可以驱寒暖胃。早晨来一碗,一整天都是精力充沛,还可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哦,必须要打一个鸡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