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岛因位于潮白河、永定新河、蓟运河三河汇流入海处而得名。三河岛东临渤海,现有面积1.59公顷,周长563米,坡度在0至10度之间,面积15000平方米(400×200),岸线562.5米,最高5.81米。三河岛形成于明代。明嘉靖年间,为防止倭寇进犯,在蓟运河左岸的海岸线上,填垫高地并修筑了一座北营炮台,与右岸的南营炮台共同组成了北塘要塞。清朝时,要塞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缮,对地基进行了加固,基本上形成了半岛的形状。在清末天津海防三大炮台中,北塘炮台的地位仅次于大沽炮台。当年八国联军进犯时,摧毁了整个炮台,但地基完好无损。近代时,为保证天津汛期泄洪,于1950年人工开挖了潮白新河,1970年到1971年开挖永定新河。1973年,拓宽蓟运河河道时,因施工困难,遂将炮台遗址保留下来,北营炮台地基就此与陆地间的联系被割断,形成了如今的三河岛。
炮台
三河岛炮台(北营炮台,又称右营炮台),作为北塘炮台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为防防倭寇,
即北营炮台和东大营炮台,使其成为扼守蓟运河口的北塘海防要塞。北营炮台所在地因地势较低,就以人工填土夯实为高地后修建。此后,北营炮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八年至咸丰九年(1858年-1859年),光绪四年至光绪五年(1878年-1879年)经历了三次加固和重修,对营区土地填高,加固重修了防御设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大沽炮台难于攻取,英法联军便于1860年8月1日在防守薄弱的北塘登陆,并在此进行了北塘海战。英法联军占领了北塘炮台,继而从后侧包抄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失陷。继而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劫掠了天津和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时,北塘炮台再次被占领。1901年9月7日,清廷与侵华的各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第八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此后,大沽、北塘等炮台被迫拆除,北营炮台仅剩三合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