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建设街与锦江路交叉口东100米,占地面积13120平方米,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隶属于集安市文物局,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1958年9月15日,在原集安农业展览馆的基础上成立集安博物馆;1988年5月,改名集安市博物馆;2009年,集安博物馆新馆舍竣工。截至2019年末,集安市博物馆藏品有1089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69件/套,举办展览6个,参观人数31.55万人次。
集安市博物馆展览布局分西厅、东厅和正厅。
西厅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高句丽建国前后的劳动工具、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石器、玉器、金器、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等。
东厅展出高句丽时期的各种墓葬及高句丽多彩的壁画。高句丽早期人们在石砌墓壁上涂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绘制的图画。内容有出行、宴饮、歌舞、狩猎、战斗等场面。此外,还有屋宇、神仙、星象等内容。晚期壁画则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内容以四神为主,辅以网纹、人物、蟋龙、伎乐仙人、莲花等。
正厅展出了整幅好太王碑文拓片,一至四面均完整清晰。还展出好太王碑不同时期的照片、拓本照片以及中外研究成果。
集安市博物馆展览特色陈列分为8个单元。第一单元,农耕渔猎。第二单元,石城陶瓦。第三单元,积石为封。第四单元,好太王碑拓本。第五单元,铁马兵戈。第六单元,宴享歌舞。第七单元,文化艺术。第八单元,衣帻金花。通过这8个单元的展览,可以欣赏到高句丽人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化,领略到高句丽作为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东北亚地区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一个单元农耕渔猎
高句丽人的生活范围主要是东北地区,史书记载,多大山深谷,由于地形地势的制约,注定了高句丽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在与中原的频繁交往中,中原的先进文化得以流入,使高句丽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铁镰刀、铁铧,它们的形制与中原农具相差无几,是在某些落后地区仍在使用。
第二单元石城陶瓦
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城和丸都山城附近发现了大批的砖、瓦,它们的形制与中原基本相同。展品高句丽的瓦当花纹比较丰富,主要有莲花纹、兽面纹、忍冬纹。
第三单元积石为封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史书记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
第五单元铁马兵戈
第五单元展览中钗形、铲形铁镞在中原是很难见到的。还有专用于冰雪期作战用的钉履。说明高句丽是一个剽悍的民族,所以高句丽存世期间曾多次与周边诸国发生战争。据好太王碑记载,仅在好太王执政的22年中就曾经发生过8次比较大的战争,如此频繁的战争,带给高句丽普通百姓的自然是深重的灾难,而带给高句丽军事系统的则是刺激与发展,所以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得以在高句丽军队中广泛推广,而且屡有创新。
第六单元宴享歌舞
高句丽民族不仅是一个剽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民族。《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
第七单元文化艺术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是该民族的魂魄所在,由于高句丽同中原之间的关系,所以高句丽本身没以有自己的文字以及货币。展厅看到的这幅冉牟墓的墓志铭全部为汉字。集安曾经出土多方铜印,其中,“晋高句丽率善仟长“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这一类铜印均在“高句丽“前冠以“晋“字,充分反映了高句丽与晋的隶属关系。
这些货币是从高句丽遗址和墓葬当中出土的中原货币。有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秦半两;汉五铢;王莽货泉和大泉五十,没有高句丽自己的货币。
第八单元衣帻金花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馆藏的这些金、银饰也说明了这一点。展品做工精细,美观大方。
集安市博物馆藏品来自考古调查、发掘。藏品按质地分为:玉石器、金银器、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印鉴、货币、建筑材料10类。玉石器有:白玉耳杯、玉璧、玛瑙珠、石矛、石刀等。金银器有:金坠饰、金指环、金针、金线、金手镯、金钗、银饰等。鎏金器有:鎏金镂空鞍桥、鎏金衔镳、鎏金桃形马饰、鎏金泡饰、鎏金箭头等。铜器有:赵国青铜剑、人形车辖、铜镜、铜鼎、铜矛、铜斧、铜盂等。铁器有:铁犁钟、铁铲、铁刀、铁锅、马饿、铁镞等。陶器有:陶罐、陶仓、陶枕、陶砚、黄绿釉陶壶、四耳陶壶等。瓷器有:盘口青瓷壶、白瓷碗、青花瓷罐、酱釉瓷罐等。印鉴有:都统所印、西边社长章、“封全”押印等。货币有:战国货币、汉代货币、唐五代时期货币、宋辽金时期货币、常平通宝等。建筑材料有:“太宁四年”瓦当、“丁巳”瓦当、莲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太王陵铭文砖、龙纹砖、板瓦等。截至2019年末,集安市博物馆藏品有1089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69件/套。
集安市博物馆藏文物中重要藏品有:玉壁、金指环、金耳饰、金针、七年相邦阳安君镀、四耳陶壶等。
金针:针系纯金锻制而成,针体呈圆柱形,针尖为三棱形,针鼻完整,针长3.6厘米。1985年6月禹山墓区3105墓出土。
玉壁:平面形、正中有孔,通体磨光,淡青色,半透明,直径8.6厘米,孔径3.4厘米,厚0.3厘米。1963年7月1日东台子遗址西侧一座高句丽古墓附近出土。
金指环:指环采用薄金片绕成环状,表面外缘饰一周均习的紧线纹,中间槌一圈凹下的圆点,圆点中还各缀两滴粟粒般大小的金珠,其含金量80%,净重6.1克。1975年11月17日,禹山墓区2138墓附近出土。
金耳饰:上部大小两金环,中部是一个分两层的十二个小金环焊接成的扁球形,两端各有一固定环上下连接,下部为两小一大卷边桃形叶。金耳饰全长5.6厘米,重15克。1972年7月28日集安石庙四队社员耕地时出土。
七年相邦阳安君镀:通体呈墨绿色,剑刃锋利,断面为六棱形,剑身两面均有铭文,全长23厘米,宽2一3厘米。1977年秋阳岔高台村农民挖菜窖时出土。
四耳陶壶:此器为长颈大喇叭口,深腹平底,腹上有四个等距离的横耳,素面有方格纹,高62.5厘米,腹围30厘米,口径32.8厘米,底径18.6厘米。1961年11月通沟河口遗址出土。
1958年9月15日,在原集安农业展览馆的基础上成立集安博物馆。
1961年9月9日,成立了集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1962年,起集安博物馆和集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隶属于文化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编制6人。
1964年,集安博物馆旧馆舍竣工,位于迎宾路88号(2002年门牌号改为迎宾路249号)。
1963年一1964年,两次请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集安博物馆、集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题写馆名、所名。
1966年—1976年,集安博物馆与集安博文化馆合并。
1972年,原有人员返回集安博物馆,编制增至8人,馆内设文管部、展览部、资料室与办公室。
1980年,成立了集安文博服务部,隶属于集安博物馆,担负讲解、宣传、保卫、物业管理等工作任务。
1988年,县改市,集安博物馆改名集安市博物馆,与集安市文物管理所合署。
1992年起,集安市博物馆由文化局副局长、驻馆主持工作,兼任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
1999年2月8日,成立了集安市文物保护派出所,编制3人,隶属于集安市公安局,业务由集安市博物馆指导。
2001年,集安市博物馆撤销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了副局(科)级建制的文物局,仍隶属文体局,编制4人,设局长1人。
2002年10月30日,集安市文物局升格为正局级,隶属于市政府,增设副局长3人,编制增至6人。
2003年,撤销文物保护派出所,成立集安市文物保护公安分局,编制增至15人。组建60余人的文物护卫大队,负责野外重点遗迹的安全保卫工作。
2004年,文物护卫大队并入集安市文博服务部。
2005年,集安市文物局列入政府序列内。
2007年,集安市文物保护公安分局更名为集安市文物保护派出所,编制缩减至11人。
2009年,集安文物局和集安市博物馆仍合署办公,增设集安市文物局党委,设党委书记1人。同年,集安市博物馆新馆舍竣工。新馆址位于建设街与云水路交汇处。
集安市博物馆建馆50余年来,在高句丽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高句丽研究专著14部,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省级奖项1个。论文内容丰富、广泛,涉及高句丽碑碣石刻研究、高句丽古墓研究、高句丽壁画研究、高句丽古城址研究、高句丽考古综述、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文物研究等多个方面。高句丽研究专著除《集安县文物志》外,有耿铁华、孙仁杰合作出版的《高句丽研究文集》,耿铁华出版的《好太王碑新考》《中国高句丽史》,张福有、孙仁杰、迟勇合作出版的《高句丽王陵通考》《高句丽王陵统鉴》《集安高句丽墓葬》,耿铁华、崔明合作出版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王云刚出版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集安市博物馆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王陵》《高句丽文物精粹》等。
1994年12月,集安市博物馆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集安市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集安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