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西湖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镇3公里,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四周环绕的是此起彼伏的沙丘。据史料记载:该湖距今500年,形成于元代;明代称之为察干淖尔,清朝前期又称为塔日干淖尔;140年前,奈曼旗第10任扎萨克郡王的陵墓建于此地;光绪3年,在这里兴建孟根庙,注名功成寺,又称功成庙泡子;50年代更名为“西湖”。
奈曼西湖由于是沙漠之湖,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25万人次,旅游纯收入达60万元,水产养殖收入350万元。水面盛产数十种鱼虾,特别是红尾鲤鱼,长须赤尾,形体俊秀,肉质鲜美,驰名中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点尝此鱼;1990年,金日成77寿诞,我国政府送去77条奈曼西湖红尾鲤鱼祝贺。
内蒙古奈曼旗人引以为自豪的沙漠之湖———奈曼西湖,2001年最后一滴水向人们告别。记者看到,昔日烟波浩淼、鸥鸟飞翔、游人不绝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望不到边的一片白茫茫盐碱荒沙,微风吹动,沙尘泛起。奈曼西湖成为奈曼人的热门话题,流露出人们对奈曼西湖的深切怀念和惋惜,也流露出近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破坏,让今日的奈曼人吞噬恶果的不满,更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然而,这座形成于元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中型水库却因连续近10年的干旱,于2001年5月彻底干涸,库内26种鱼类、50多种动植物资源灭绝,水库所担负的防洪、灌溉功能也完全丧失。据专家介绍,西湖水库的干涸是因为该库的水源--教来河断流所致。历史上,奈曼西湖也曾因干旱于1944年和1964年两次干涸,后来又因为降雨量充沛而重新蓄水。
奈曼西湖总面积2733多公顷,水面最大时达1333多公顷。1962年经历3年大旱后,湖水还剩20万立方米,以后又恢复了水量。据旗水利部门介绍,奈曼西湖干涸的原因主要是干旱,连续3年降雨量均在100毫米左右,此外是西辽河支流的教来河近年未供一滴水,包括1998年发大水。
2003年,尽管当地降雨量相对较大,在库底形成了一尺多深的水面,却最终因水源难以为继而再次干涸,奈曼人的“西湖梦”又一次化为泡影。
为避免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当地政府在库区周围大力发展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目前,已造林10000亩,种草10000亩。此外,又在库区开发农田7000亩,使水库职工基本解决了收入问题。
过去奈曼西湖周围是水草丰满,没有人烟,现在在其周围居住了近5万人。人类长期乱垦滥伐造成这一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逐年恶化。尽管近年来,奈曼旗加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但过去破坏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近年来奈曼旗打井种植近万公顷水稻,在生态建设中大量种植耗水量大、蒸发量强的杨树,是否也是造成奈曼西湖干涸的原因?目前,奈曼旗地下水位已经下降8米左右,而且下降还在继续。
由于奈曼西湖干了,奈曼旗周围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明显增多。奈曼西湖能否再生?奈曼人在期盼。2011年奈曼旗政府引进资金,采用BT模式对水库进行了西湖水库大坝防渗及水资源储备项目,对大坝进行加高培厚,防渗护坡、新建泄洪闸和坝顶路面,西湖水库大坝防渗加固后,工程规模为中型,总库容6140万m³,最大坝高15.5m,坝长1231m,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及临时建筑物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但是没水。发展了农业项目,现在可用耕地4万多亩,经济效益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