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丽椋鸟(学名:Lamprotornis chalybaeus)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须或存或缺如。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翅长适中,初级飞羽10枚,第1枚特短而小;尾羽短,呈平尾状,尾羽12枚。脚长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体羽具纵纹。栖息地是开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丛地区。主食为植物果实和浆果,亦兼食昆虫;营巢于树洞中、土崖壁洞中或裂缝洞中。每年仅秋季换羽。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蓝耳丽椋鸟指名亚种 Lamprotornis chalybaeus chalybaeus
2.蓝耳丽椋鸟东非亚种 Lamprotornis chalybaeus cyaniventris
3.蓝耳丽椋鸟西非亚种 Lamprotornis chalybaeus nordmanni
4.蓝耳丽椋鸟中非亚种 Lamprotornis chalybaeus sycobius
栖息地是开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丛地区,常见于热带地区,主要是开阔的林地。尤其是在西部非洲马里,生活在沙漠边缘。在肯尼亚则相反,躲避东北部的干旱地区。巢建在年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山区。在索马里则远离海岸和内陆,喜欢在海拔600至2000米之间活动。
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蓝耳丽椋鸟体长为21~22厘米,雄鸟体重74~112克,雌鸟体重61~96克。属中型鸟类,成鸟前额,后颈,翕,背部和尾上覆羽蓝绿色,蓝色覆羽两侧有黑斑。眼先黑色,眼睛下方有一块明亮的蓝色和整个脸颊形成明显的对比。颏,喉,胸和覆羽带有蓝紫色色调,有金属光泽闪耀,和大腿,腹部和底面的翅膀形成差别。翅膀蓝绿色,初级覆羽呈蓝色。翼角紫青铜色,装饰顶部边缘。小黑斑溅满大飞羽和次级飞羽。尾羽多偏蓝。虹膜黄色或橙色,腿和嘴是黑色。两性相同。
幼鸟的体羽比它们的父母暗淡,底部棕褐色,上部比腹部更具多彩。虹膜是红褐色,有灰色眼圈。
每年仅秋季换羽。在繁殖季节后,它们的鸣叫声在每隔一段距离能听到颤振。晚上栖息在树枝间,在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则生活在村庄附近的芦苇丛中,在津巴布韦或其他地方,也出现在芦苇或灌木棘丛。在某些情况下,会聚集几百只鸟。在塞内加尔,则很少单独,一般集30只左右的小群。由于特殊的锯齿状翅膀,飞行时相当嘈杂。在肯尼亚,这些鸟喜欢在地面跳跃移动,几乎是永远行走。
蓝耳丽椋鸟的叫声非常有特点,在飞行时用相同的哀怨的语气反映在自己的鸣叫曲中。栖息在树上时则共同鸣唱,还可以听到其他的高亢的哭声、悠扬的音乐声,和响亮的噼里啪啦声和嘶嘶声。
蓝耳丽椋鸟在无花果成熟的季节大量涌现,它们主要是在地面上寻找食物,主食为植物果实和浆果,亦兼食昆虫,抓蚱蜢,甲虫。在埃塞俄比亚,食谱是水果和昆虫。在肯尼亚,采集龙舌兰的花蜜。它们还爬上水牛、蓝牛羚和斑马的背,啄食寄生虫。这些鸟喜欢在空中捕获有翅白蚁和蝗虫。
产卵季节在不同的区域时间有差别。在塞内加尔从6月~10月,在尼日利亚从6月~7月,在苏丹从4月~6月,在埃塞俄比亚从5月~9月,在厄立特里亚3月~4月,甚至延长到7月。在肯尼亚和乌干达,产卵时间在3月和4月。在扎伊尔南部从9月~12月期间。而在南部非洲(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和南非)的信息是一致的,10月和11月。
蓝耳丽椋鸟营巢于树洞中、土崖壁洞中或裂缝洞中。将巢建在离地面3至13米以上的树洞内,使用天然树洞和或旧巢,巢用草、树叶和羽毛等内衬。每巢产3~5枚卵,卵的颜色从紫琥珀棕色到各种蓝绿色,平均大小27至19毫米,重量约6克。由雌鸟单独孵化13或14天。幼鸟留巢期为23天,小鸟最初的食物是昆虫,水果和浆果。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