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合肥(今属安徽)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
陈瑄早年曾参与明军平定西南的战争,历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职。靖难之役时率水师归附明成祖,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平江伯。
陈瑄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
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九岁。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号“恭襄”。
陈瑄早年随父亲任职成都,因是武臣之子,得以舍人的身份随侍大将军蓝玉,深受器重,后袭父职为成都右卫指挥同知。他以善射著称,多次随蓝玉征讨南番、越巂。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昌土司月鲁帖木儿发动叛乱。陈瑄随军讨伐,逾梁山,平天星寨,连破宁番卫诸蛮族,而后又征讨盐井,进攻卜木瓦寨。当时,陈瑄所率中军被叛军重重围困。他身先士卒,下马步战,接连射杀叛军,足部受伤后裹伤继续迎敌。战斗从巳时一直持续到酉时,终于将叛军击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陈瑄从征叛番贾哈剌,从小道出奇兵,趟过打冲河(今雅砻江),并搭建浮桥,接引大军渡河。他下令拆掉浮桥,以示破釜沉舟,结果连战连捷。后来,陈瑄又会合云南军征讨百夷,因功升任四川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
建文四年(1402年),陈瑄升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统领水师,镇守南京江防,以抵御燕军。但他却在燕军抵达浦口时,主动率水师迎降,使得燕军顺利渡过长江,攻入金陵。不久,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
是年九月,明成祖大封功臣。陈瑄因有“默相事机之功”,仍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加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封平江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指挥使之职。
永乐元年(1403年),陈瑄被任命为总兵官,总督海运(海上漕运)。他当年便从海上向北京、辽东输运粮食四十九万余石,以供应两地兵饷,后又在直沽建百万仓,修筑天津卫城。在督理海运期间,陈瑄让漕卒与海上岛民进行互市,公平交易,既利于岛民,又便于海运。
永乐七年(1409年),陈瑄与安远伯柳升一同率水师巡海,结果在青州海面遇到倭寇侵掠沙门岛。他当即迎击倭寇,一直追击到朝鲜国境内的金州白山岛,将倭寇船只全部焚毁。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命陈瑄与丰城侯李彬统领浙江、福建两地水师,剿捕海寇。后因海水涨潮漫堤,海门至盐城境内有一百三十里地受灾。陈瑄又受命修筑捍潮堤,率四十万士卒筑堤一万八千余丈。
永乐十年(1412年),陈瑄上奏道:“嘉定县濒海之地,正当江流冲会,其地平衍,无大山高屿可恃。海舟于此事故频发,常有触礁、搁浅。”他征得明成祖的同意,在嘉定县的青浦筑成方圆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山,并于山上立土堡作为航海标识,以提醒过往海船避让。明成祖将土山赐名为宝山,还亲作碑文记述此事。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因会通河全面通航,决定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仍由陈瑄负责。陈瑄建造浅船二千余艘,起初运输两百万石,后逐渐增加到五百万石,使得国用得以富足。
当时,江南漕运沿运河抵达淮安后,须转陆运翻过河坝,再经淮河抵达清河,其过程损耗巨大。陈瑄采纳故老的建议,自淮安城西侧的管家湖起,开凿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并修筑四座闸门,以适时泄洪。他还沿湖修筑十里长堤,以提高船只运输能力,使得漕船可以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
陈瑄督理漕运三十年,针对漕运事务实行很多整改措施,精密而有远见,可谓“举无遗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继位。是年九月,陈瑄上疏仁宗,提出七条经国利民的建议:
重国本:南京乃是国家根本,应严整守备力量。
择贤良:推举人才应予核实,不能只论资格;挑选公正的朝臣分巡天下,考察政治得失。
苏民力:湖广、江西、浙江等地距北京较远,百姓输运粮饷往返几近一年,有误农作。可让百姓运至距离较近的淮安、徐州等处,再由官军接运至北京。另外,快船、马船所载粮草不过五六十石,每船只用官军即已足够,无需召集百姓前来听候。
兴学校:府州县学的教员多不称职,应予考核,不称职者予以黜落;挑选俊秀之才补为生员;准许军中子弟入学读书。
整军伍:应核实军伍,年老患病者由子弟替代,逃亡者予以追捕,绝嗣的军户验明后加以除籍。
谨边防:开平等地乃是边防要地,守兵虚弱,粮食不足,应挑选、训练精锐之士,加强守卫,同时屯田自给。
专漕运:漕运官军年年运粮北上,返回后还要维修漕船,终年劳苦。应禁止所属卫所对他们加以繁多的徭役。
明仁宗采纳了陈瑄的建议,命有司迅速执行,不久又赐陈瑄铁券,并允许他的子孙世袭平江伯爵位。有朝臣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陈瑄只是老生常谈。仁宗驳斥道:“武臣能言及此,已是非常难得,况且现在都害怕出言获罪,更应对他加以奖掖。古人尚知千金买马骨,我这么做岂不是远超古人。”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继位,仍任命陈瑄为总兵官,驻节淮安。陈瑄不但督理漕运,还兼管淮安的地方事务,抚辑军民,所领官军悉听节制。
宣德四年(1429年),陈瑄奏请朝廷,打算征发十二万劳力,用半个月的时间疏浚济宁以北长沟到枣林之间的淤塞河道。明宣宗念及他长年辛劳,命尚书黄福前往一同经理。
宣德六年(1431年),陈瑄再次上奏:“每年运粮动用十二万军人,连年劳苦。请在苏州、松江等府以及江西、浙江、湖广等地另外签发民丁,并在士兵较多的卫所签发士兵,共二十四万人,分番轮流运输。另外,江南的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误农作,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州、松江、安庆的士兵,每年驾空船到淮安运粮。如果让江南的百姓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由官军运送到北京,根据里程付费并付给耗米,这样军民都会方便。”明宣宗遂命黄福和侍郎王佐加以执行。从此,漕运由民运改为兑运。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陈瑄在淮安总兵官任上病逝,终年六十九岁。明宣宗追封他为太保、平江侯,赐谥号“恭襄”。江南百姓因陈瑄疏浚河道有德于民,在清河县(在今江苏淮安)为他建立祠堂。
陈瑄早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他在洪武年间任职于四川,曾随军征讨南番、越巂、百夷,参与平定月鲁帖木儿、贾哈剌的叛乱,为明朝初期西南边境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陈瑄在靖难之役时是南军水师统帅,镇守江防,但却主动迎降燕军,使得明成祖顺利入南京称帝。他也因推戴之功获得平江伯的爵位。
陈瑄在仁宗年间曾上疏言事,提出“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走漕运”七条政治主张,包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国防等多方面,每条都切中时弊,还提出应对之策。
陈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官,督理海上漕运、内河漕运共计三十年,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陈瑄在理漕的同时,还针对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治理与改造,提出了大量的建议:
疏浚徐州至济宁间的运河河道。
在吕粱洪西侧另凿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
在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修筑长堤,凿开泰州白塔河以连通长江。
在高邮修建湖堤,并于堤内凿渠四十里,以避免风浪造成的凶险。
在淮河至临清间的运河上,依照水势设置了四十七座闸门。
在淮安建造四十个区的常盈仓,又在徐州、临清、通州设置仓库,以便于转运。
在淮安到通州沿途设置五百六十八个观察点,派官军驻扎,以引导漕船避免搁浅。
沿运河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行人。
陈瑄实施的治河措施,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也为后代治理京杭运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陈省三 追封平江伯。
曾祖母 孙氏 追封平江伯夫人。
祖父 陈重一 追封平江伯。
祖母 朱氏 追封平江伯夫人。
父亲 陈闻 元末曾为义兵千户,明朝初年官至都指挥同知,后追封平江伯。
嫡母 王氏 追封平江伯夫人。
生母 王氏 追封平江伯夫人。
—— 配偶 汤氏 追封平江伯夫人。
子辈 长子 陈佐 明英宗时袭爵为第二代平江伯。
次子 陈俨 生平不详。
三子 陈仪 明英宗时授勋卫,官至都指挥佥事。
四子 陈伦 生平不详。
五子 陈侃 生平不详。
杨士奇:①自少颕敏不凡,好善恶恶,内笃孝行。②公善任使,均劳逸,秋豪无取于下,凡漕途奸弊,扫涤一清。③公为人闿爽英毅,弘度伟畧,禂人广会,谈论亹亹,伦辈推服,公余披阅载籍,考知往古成败治乱之故,喜近逢掖士,时相讲议,善交际,能推利为义,所至以济人为心,多所建置,人用德之不忘。(《平江伯追封平江侯谥恭襄陈公瑄神道碑铭》)
罗龠:陈瑄通南北漕运,每岁四百万石至京师,国家万年,诚万世之利也。
程敏政:﨣﨣陈将军,平江始开国。少年八石弓,勇气屡破贼。朅逢中兴主,得附升天翼。当宁念丰镐,京邑望南北。安得萧与韩,晏岁足兵食。将军家合肥,老大谙稼穑。一朝被简知,舞蹈奉明敕。建牙淮水阳,诸路尽承式。孜孜竭众智,疏凿靡馀力。廒庾便交挽,堤闸济危啬。艘舸随浅深,湖坝几通塞。百年民力苏,万里海涛息。居然奠东南,不复困供亿。将军去几时,寝庙见颜色。火旗与云马,夜下不可测。父老说遗事,往往动遐忆。征夫多苦辛,国本在培植。贤孙今代将,当复守成则。东风吹客舟,清口日初昃。公忠夙所钦,再拜读铭刻。(诗作《怀贤诗二章·平江伯陈恭襄公》)
朱厚照:肇运金汤数十载,敷土奠川,当日中流资砥柱;开漕利涉千万年,河清海晏,今时江汉永朝宗。
张瀚:漕渠之功在江淮以南者,平江伯陈瑄为大,在齐鲁以北者,尚书宋礼为多。
王世懋:国朝称治河功,前有陈平江瑄,宋尚书礼,徐武功有贞,刘尚书大夏,近则潘尚书季驯。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谈迁:江淮漕运力,其事赖恭襄。绿京书元使,黄头歌擢郎。何人敢折柳,无岁不思棠。郑伯渠今在,区区未足方。(诗作《平江侯陈恭襄祠》)
查继佐:知海运之艰,犹能踵宋礼漕议悉,瑄亦饱边大依赖也。张航海赫、朱舳舻寿之后,不可无平江。而不慊后世,以防燕而迎燕。
杨昶:天下大定,公总百万之兵、漕百万之粟不告劳,而京师边鄙岁皆仰足,功亦大矣。昶尝求公之为人,盖好善而多略,知人而善用者也。开府之日,凡吴、楚、江、浙、荆、舒、淮、扬自万户以至齐民,凡有才足以干事,智足以烛微,言足以说理,学足以博物者,无不以礼罗而置之幕下。每一政一事必谋于众,忘己从人,择其善者而行之。(《恭襄祠碑记》)
张廷玉:宋礼、陈瑄治河通运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
陈瑄早年以善射著称,曾随蓝玉出行郊外,远远望见一只孤雁混杂在鹅群中。蓝玉命随行部将射雁,但却都未能射中。最后陈瑄上前,一箭便射死孤雁。蓝玉又让陈瑄去射飞翔中的鸱鸮,鸱鸮亦应声而落,之后也是屡试屡中。众将佩服不已,而陈瑄却毫无得意之色。
陈瑄在明成祖时因功被封为平江伯,子孙世袭,共历十世十代,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陈瑄,字彦纯,建文四年(1402年)封平江伯,予世劵。宣德八年(1433年)去世,追赠太保、平江侯,谥号“恭襄”。
第二代:陈佐,陈瑄之子,宣德十年(1435年)袭爵。正统元年(1436年)去世。
第三代:陈豫,字立卿,陈佐之子,正统二年(1437年)袭爵。正统十四年(1449年)进封平江侯。天顺七年(1463年)去世,追赠黟国公,谥号“庄敏”。
第四代:陈锐,字志坚,陈豫之子,天顺八年(1464年)袭伯爵。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
第五代:陈熊,字继昌,陈锐之子,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爵。正德四年(1509年)削爵,流戍海南。正德五年(1510年)复爵。正德六年(1511年)去世。
第六代:陈圭,陈熊再从子,嘉靖元年(1522年)袭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武襄”
第七代:陈王谟,陈圭之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袭爵。万历二年(1574年)时仍在世。死后追赠少保,谥号“武靖”。
第八代:陈胤兆,陈王谟之子,万历二年(1574年)至万历四年(1576年)间袭爵。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或之前去世。
第九代:陈启(一作陈启嗣),陈胤兆之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袭爵。崇祯元年(1628年)或在此之前去世。
第十代:陈治安,陈启之子,崇祯元年(1628年)袭侯爵。卒年不详。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河漕转运》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
《明史稿·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七》
《罪惟录·卷十六·乘时诸臣列传》
《续藏书·卷十三·勋封名臣一》
《国朝献徵录·卷九》
《今献备遗·卷十》
《国琛集·上卷》
《明文衡·卷七十七》
陈潘二公祠是明代两位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合祀祠,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文庙内。该祠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原名恭襄祠,因清朝乾隆年间在祠中加祀河道总督潘季驯,改名为陈潘二公祠。原位于清浦区清江光华化学厂内,后年久失修,1997年因所在地域被淮阴卷烟厂征用,另行择址迁移保护。2007年在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复建,兼作大运河名人馆。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