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蛱蝶的成虫常栖息在湿润繁茂雨林里的灌木丛和河床两岸。亦栖息于潮湿的阔叶林中。垂直栖息海拔根据环境而定。一般可达到1800米的高度。在降雨量很大、极度茂密的山地、丘陵森林中,该种的栖息海拔可高达2400米。在喜马拉雅山脉,该种的栖息环境为400-1400米的热带落叶林和1200米以上高度的常绿林。
枯叶蛱蝶分布于中国、印度、日本、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大型蝴蝶,翅展85-110毫米,前翅长42-45毫米。以前后翅相叠其翅形及斑纹似枯叶而著称。前后翅均略呈半椭圆形,翅顶张出一尖突斜向外侧,后翅后缘与外缘间延伸出一向后的尖突,这2个尖突的变化颇显著。翅的背面闪深蓝色、紫蓝色或淡蓝色光泽,依季节不同而异。前翅从前缘中部到后角,有一宽的桔黄色斜带,CuA1室中央有一黑色圆纹,其中心有一白点,R4室内有一白色斑点;外缘内侧有一黑色波状细线。后翅外缘内侧也有黑色波状细线,R3、M1、M2、M3室内有时具一圆形暗色纹。翅的腹面呈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处有1条深褐色的横线,加上几条斜线,酷似叶脉;其色彩变化多,黄褐色、褐色、红褐色均有;有的色彩均匀,有的散布大小不规则的枯黄色、苔绿色斑纹及小点;CuA1,斑甚明显,其中心椭圆斑半透明,像昆虫蛀蚀的孔。由前翅顶角内侧到后缘中央和后翅前缘中央至后缘尾突处各有1条深色直条纹,2翅相叠时,前后翅深色直纹相连,仿佛是叶片的中脉。
枯叶蛱蝶雌、雄成虫触角均为棒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间柄节、鞭节和总长的长度虽雌虫长于雄虫,但差异均不显著;雌虫柄节长度则显著长于雄虫。此外,雌、雄虫触角鞭小节数量也略有差异,雌虫鞭小节数为49一54节,雄虫鞭小节数为47-52节。
该种成虫极善飞行,飞翔高度高而敏捷快速,翅膀可以抵御密度较大的森林中的降雨和湿气。枯叶蛱蝶以腐烂水果、阔叶树干虫蛀伤口流出的树液和动物粪便为食,是典型的食腐蝶类。多停留在树干或有落叶的地面,野外偶尔访花。
当枯叶蛱蝶被鸟类追捕,处于危险中时,它会以一种无规律、错乱般的方式飞行,很快地落入植物叶片之间,然后迅速将翅膀合拢,静止不动。此时的蝴蝶将翅膀外侧的花纹展露,形似一片晒干的枯叶,在完全拟态伪装的形态下,鸟类通常无法发现它们。枯叶蛱蝶的天敌包括鸟类、蚂蚁、蜘蛛、黄蜂、赤眼蜂和部分细菌。
枯叶蛱蝶的一生会经过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是完全变态的动物。
卵期4-6天,初产时为绿色,临孵化前变成黑色。呈绿色球形,表面有12-13条明显的纵棱,直径约1.1毫米,高约1.3毫米。成虫将卵单个或2、3粒卵产在位于寄主植物附近的落叶、树干、树叶、枯枝及石块等上,也会直接产在寄主植物的茎、叶上。在人工捕获的情况下,雌蝶平均产卵约246粒,在营养水平提升后产卵数可高达约280粒。
幼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2-31.5℃,相对湿度为48%-98%。幼虫期21-36天(在人工捕获的情况下为16.8-23天),有5-6龄,以5龄居多。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多栖息于根部附近光照稀疏的场所,一般在取食时才爬到叶背;最后一龄则栖于寄主植物茎的下部。觅食活动多在傍晚及清晨,野外较难观察。遇到危险或刺激时会喷出刺激性液体或弯曲装死。
1龄虫:孵化的第1日头黑而大,体棕褐色,尾节黄色,全身布满绒毛;第2日头与体节间出现1白色环;体前半部浅墨绿色;尾部浅黄色。
2龄虫:头黑色,体浅黑色至棕色或黑褐色、发亮、尾部色浅;气门黑褐色。黑色或褐色、分叉的棘刺明显;棘刺基部黑色,好似身体上布满黑点。头顶有1对黑褐色、细长的分枝突起,随龄数增长而渐长。
3龄虫:头黑色,体黑褐色至黑色,稍带红色;4列纵向黑色棘刺,中间2列从淡黄色逐渐成黄色,基部圆丘状;刺毛端黄色。临褪皮换头壳前,头小,颈细,尾部尖,棘刺基部浅褐色。
4龄虫:头黑色,体棕色带黄;棘刺基部金黄色或具橙色圈纹,棘刺呈黑色。
5龄虫:头黑色,体黑色;棘刺呈红色,棘刺基部为橙红色。
老龄幼虫化蛹前食量逐渐减少,停食约1日后,爬到较隐蔽的枯枝、叶背上吐丝倒垂身体,即尾端悬挂在寄主植物,头端向下进人预蛹期,约1日后蜕皮化蛹。
该种的蛹期10-15天,幼虫化蛹于寄主周围的植物叶背、枝条、枯枝及石块等阴凉处;悬垂在较结实的植物枝干、石块下面。蛹为悬蛹,长椭圆柱形,腹部向内凹陷成一弧形,有很多小棘刺。黑褐色,蛹底色呈褐色或黑褐色,间杂白褐色斑,各腹节有明显而尖锐的圆锥状突起,头部顶端也有1对突起。
枯叶蛱蝶在蛹中重组时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有15183对碱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