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鸵鸟(Arabian ostrich),或曰中东鸵鸟(Middle Eastern Ostrich)是鸵鸟的一个已经消亡的亚种。曾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及近东地区。
在远古时期,阿拉伯鸵鸟原有的分布地应该是连续的,但因阿拉伯半岛的干涸,出现了鲁卜哈利沙漠等不宜生存的沙漠,所以逐渐消失。它们分散为两个子群: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方的小群和位于相当于今日沙特阿拉伯、约旦、伊拉克及叙利亚边境交界处的大群。早期在西奈半岛,它们可能是与北非鸵鸟统合。这两种鸵鸟外观上很接近;可能雌鸟颜色略浅。区分二者的唯一的可靠的特征为体型:阿拉伯鸵鸟跗跖骨的长度为390—465毫米,北非鸵鸟的为450—530毫米。
阿拉伯鸵鸟一直都是被猎杀的对象,加上后来先进的武器投产,情况就更为恶化,最终导致它们的灭绝。到了20世纪初,阿拉伯鸵鸟已经很稀少。它们最后的堡垒是叙利亚沙漠以北的内佛得北部,介乎北纬34°-25°、东经38°至幼发拉底河河谷,在焦夫省数量最为丰富,与同样已经灭绝的沙特瞪羚及很稀少的阿拉伯羚一同生活。于1928年、1941年、1948年及1966年都有指见到阿拉伯鸵鸟。南方小群于1900年代至1920年代间消失,可能是因加剧的干旱所致,但仍存有一些蛋的遗骸。约于1931年,哈利·圣约翰·费尔比(St. John Philby)在阿拉伯发现了一些蛋壳碎片。
根据粒线体DNA的分析显示,阿拉伯鸵鸟与北非鸵鸟是近亲,于是在沙特阿拉伯正将北非鸵鸟来重新引入到这个地区。索马里鸵鸟亦有被引入以色列以往阿拉伯鸵鸟生活的地方
阿拉伯鸵鸟在当地的文化中有着悠久及重要的地位。在近利雅德的史前石洞壁画上就刻有一只成年的阿拉伯鸵鸟及11只雏鸟。在新亚述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它们是祭牲,并会被绘画在杯子或其他用鸵鸟蛋造成的工艺品上,出售远至伊特鲁利亚。
根据《约伯记》及《耶利米哀歌》中,都有描绘阿拉伯鸵鸟为不好的双亲,因它们会留下蛋在巢中,故在犹太文化中,它们并不怎么值得嘉许。阿拉伯鸵鸟亦可能是属于《利未记》内所述“不洁净”或不符合教规的食物。
在罗马帝国时期,鸵鸟会在狩猎竞技中被猎杀,或作为食物,不过较有可能是北非鸵鸟,而非阿拉伯鸵鸟。阿拉伯鸵鸟的羽毛则在女帽中被视为较北非鸵鸟的高尚。
穆斯林的兴起令阿拉伯鸵鸟成为财富及高贵的象征。狩猎鸵鸟成为贵族及富商的余兴节目,它们的蛋、羽毛及皮革则大量被用在手工业上。活生生的阿拉伯鸵鸟及其制成品都被出口远至中国。唐朝就曾有纪录有关阿拉伯鸵鸟的模样。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鸵鸟就曾在一些著作中被讨论,如贾希兹(الجاحظ)的《动物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