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鸽(学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体长35-41厘米,体重约250-340克;形似斑鸠,头部和上体主要为蓝灰色,尾羽较长,2枚尾羽灰褐色,其余尾羽白色。翅膀灰褐色,带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腹部至尾部为棕灰色。胸部暗红,有大白斑点。喉部白色,下体肉桂红色,虹膜红色,喙黑色,腿、脚红色。雌雄区别:雌性,胸脯绯红色,头灰绿色,翅膀红褐色,眼睛红色;雄性,翅膀灰绿色。
顾名思义,是一种特别喜欢旅行的鸽子。鸽形目鸠鸽科鸠鸽亚科的一种。又称漂泊鸠,为近代绝灭鸟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原分布于北美洲的东北部,秋季向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的东南方迁徙。是典型的群居社会性物种,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当一群旅鸽飞过时,有6公里长,1.6公里多宽,遮天蔽日。主要食用浆果、坚果、种子和无脊椎动物。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杀死。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栖息于北美的森林平原地带、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早晨和傍晚常栖于大树顶端枯枝上沐浴阳光。
该物种原分布于北美洲东北部的森林带以南,西部到洛基山脉,延伸到宾夕法尼亚州。秋季向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的东南方迁徙。旅鸽繁殖的地区主要在新英格兰南部、纽约、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在内的大西洋中部各州,远至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大湖地区,以及肯塔基州南部的密西西比河上游谷地。
旅鸽是一种中型鸽类。体长32-41厘米,翼展65厘米,体重约250-340克。体型比哀鸽大二到三倍,形似斑鸠。旅鸽的身体呈长椭圆形,由一条长长的羽毛尾巴作引导,并由设置良好的翅膀推动,其肌肉强健有力,对于该物种的体型而言非常强大。当它在天空中掠过时,人们的眼睛几乎难以捕捉它的飞行轨迹徒,当徒劳地寻找时,这种鸟儿早已消失不见了。
雄鸟:鸟喙笔直,平常的长度,比较纤细,喙基较宽,上面有一层粗糙的肉质覆盖物;上部的下颚在尖端处略微下降,边缘变形。头小,颈部纤细,身体比较饱满。腿短而强壮,前部鳞片状,脚趾在基地稍微蹼状,爪短而钝。羽毛在脖子下部混杂,在背部紧凑。翅膀长,次级飞羽最长。尾巴有十二根锥形羽毛。鸟喙黑色。虹膜亮红色。脚爪胭脂红紫色。头部和侧面淡蓝色。喉咙、前颈、胸部和两侧浅棕红色,其余部分白色。脖颈下部沿着两侧,变成金色、翠绿色和深红色。上体的羽毛一般为灰蓝色,在翼覆羽有些标有黑点。翅膀暗黑色,上覆羽主羽蓝色,顶端隐蔽处有较大的发白色。尾部中间两根羽毛黑色,其余部分在底部呈淡蓝色,最后变成白色。
雌鸟:羽毛颜色比雄鸟略浅淡,尽管它们的羽毛颜色分布是相同的。胸部浅灰褐色,上半部浅红棕色,带蓝色。脖颈上的有多变斑点但数量并不多,眼睛有点暗红色,脚爪也是如此。
旅鸽是一种社会性鸟类,成群结队栖息在森林中,聚集成面积多达数百平方千米的大群,在一棵树上往往会有一百个旅鸽巢。是典型的群居生活的物种,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旅鸽也是一种北美大陆独有的候鸟,夏天住在北美洲从加拿大中西部到美国的广阔范围内,而在冬天则迁徙到墨西哥和古巴等地。在迁徙的时候,由旅鸽组成的鸟群可以达到1.6千米宽,500千米长。这样庞大的鸽群容纳的旅鸽有如天文数字,有时候可以超过20亿只。
主要以时令作物、植物果实如浆果、坚果、橡子、栗子、葡萄、樱桃、山茱萸、黑莓等,也吃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不幸的是旅鸽的食物也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在内的种植谷物,它们经过欧洲移民们种植的田野,大量吞食人们的庄稼,这也是该物种被人类捕杀的原因之一。
旅鸽以数十万对在一起集群筑巢,这些鸟巢在栖息地绵延数公里,占地数平方公里的森林。繁殖期为3-9月。结群营巢于树上,巢用细枝构成。每窝产卵1枚。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为12-13天。雏鸟第1周食双亲分泌出的鸽乳。寿命可达30年。
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之前,北美有多达50亿只旅鸽。
17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没多久,旅鸽因为肉味鲜美,成为这些开拓者的食物,旅鸽的噩梦开始。
1800年到1870年间,旅鸽的数量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当旅鸽的肉被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大规模的商业捕杀开始。
1805年的纽约,一对旅鸽卖两美分,旅鸽肉由火车从美国西部运来。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的穷人往往除了旅鸽见不到其他的肉食。
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鸟类观察组织发现旅鸽的数量下降的速度太快,他们决定想办法保护旅鸽。
1850年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旅鸽的数量在减少,但是美国内战之后铁路和电报的发展让劳动人口大量增加,更推动了旅鸽的需求。
1857年,一些学者向俄亥俄州立法会议提出了一项议案,要求保护旅鸽。但是立法会的专项委员会以“旅鸽数量庞大,栖息地四处都是,觅食地宽敞开阔”为由,拒绝立法保护旅鸽。
1870年到1890年之间,旅鸽的数量直线下降。
19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战争结束后,鸟类学者已经很难发现大片的旅鸽群,各地发现野生旅鸽的记录也越来越少。
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每天有5万只旅鸽被杀死,这种情况持续了5个月。
19世纪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惠特曼教授从野外抢救回来几只旅鸽,尝试人工饲养和繁殖,但是经过几代后,鸽子的数量越来越少。
1896年,大约25万只的一群旅鸽被猎杀,这是人们所知的最后一个大旅鸽群。
1897年,密歇根州终于立法,在10年的时间里禁猎旅鸽。
19世纪90年代中期,旅鸽已经非常少见了。之后,旅鸽的野外记录几乎没有。
1898年,芝加哥大学的惠特曼教授将仅有的几只旅鸽赠给辛辛那提动物园,希望能通过动物园专业人员的饲养,保留下这个珍贵的物种。
19世纪末,动物保护主义者开始呼吁保护旅鸽,在密歇根州通过立法,在旅鸽筑巢地两英里范围内不许使用捕鸟网,但这项法律没有被严格执行。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县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岁的少年猎人用自己的气枪打下了一只野生旅鸽,这是最后一例野生旅鸽的记录。
最后剩下的一对旅鸽在留下一个幼雏和几个未孵化出来的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给它们的幼雏起了一个名字叫“玛莎”,名字来自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妻子玛莎·华盛顿。
1910年,所有人工饲养的旅鸽陆续死去,只剩下“玛莎”独自活在世上。
1914年9月1日中午,管理员来到玛莎的鸽舍进行检查,看到玛莎蹲在屋顶,一动不动地看着外面的天空。管理员清理完鸽舍后离开,过了大约1个小时,管理员再次来到玛莎的鸽舍时,发现玛莎已经倒在了笼子里,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玛莎的尸体被送给拥有140家博物馆的史密森学会,被制作成一具剥制标本保留,但不做公开展示。
1947年5月11日,美国在威斯康星州立怀厄卢辛公园为旅鸽立碑,谨以为念。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杀死。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其灭绝的确切原因很难确定,但人类广泛砍伐清除野生的提供其主要食物的阔叶树种,以及铁路网络和电报系统的大范围扩建,繁殖地筑巢被破坏和将幼鸟运送往市场可能是物种灭绝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他重要因素包括过度射猎,新瘟疫的传播,以及在它们的最后几年,社会性结构的崩溃。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绝灭(EX)。
1813年一个寻常的午后,天空中传来一阵巨大而杂乱的鸣叫声,美国著名的画家、博物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先生抬起头来,他看到庞大的鸟群,慢慢地遮盖了北美的上空,阳光不见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里宽的鸽群,在奥杜邦先生的头顶。飞了3天。这位当时有名的鸟类学家预言:“旅鸽,是绝不会被人类消灭的。”
因为旅鸽终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北美大陆上,每到迁徙的季节,它们成千上万遮天蔽日。当欧洲人刚踏上北美大陆时,这里有50多亿只旅鸽。
有人估计,当欧洲人刚到北美的时候,这里有30-50亿只旅鸽。当年美国拓荒者在荒野里赶着大马车走呀走,头顶上突然有一群旅鸽飞过,遮住了太阳。就这么一直遮着,他们又走了几个小时,旅鸽群才过去。“旅鸽”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它英文名中的“passenger”就是“从身边经过的人”的意思,谁想到,它最终真的成了自然历史的匆匆过客。
旅鸽灭绝的最主要(甚至可以说惟一的)原因就是拥有先进技术的人类占据了美洲。有人认为,北美的拓荒者砍伐森林造成旅鸽失去栖息地是旅鸽灭绝的主要原因,但更加直观的原因是旅鸽被大量猎杀。在1800年到1870年间,旅鸽的数量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当旅鸽的肉被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大规模的商业捕杀开始了。1870年到1890年之间,旅鸽的数量直线下降。
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之后,由于旅鸽肉味鲜美,开始遭到他们大规模的围猎。从此,旅鸽也就一步步走向了灭绝。当时鸽肉在市场上轻易买到,美国密执安州一个季节里就捕获了750万只旅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旅鸽从几十亿猛减到濒临灭绝。
为了猎杀旅鸽,捕猎者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一种方法是缝上一只旅鸽的眼皮,让它不能看见东西。然后把它的双脚栓在一根长杆的顶端,猎手把长杆升到一两米的高度,然后甩下去,于是旅鸽做出降落的动作扑打翅膀。这个动作吸引了鸟群中的其他旅鸽。它们可能以为地上有什么吃的东西,于是很多旅鸽降下来,掉进罗网。他们甚至为那只不幸的旅鸽单独创造了一个名词——“媒鸽”(stool pigeon)。注明:“媒鸽”就是“告密者”最初的称呼。
另一种方式是用枪射击。鸟类画家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如此描写在一个旅鸽栖息地发生的大规模枪杀:“大猎杀之后,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活的旅鸽了。很多人骑着马,赶着大车,带着枪支弹药,在周围安营扎寨。两个从罗斯威尔走了几百英里赶来的农夫,驱赶他们的几百头猪来吃这些被猎杀的旅鸽。四处都是给死旅鸽拔毛的人,拔完毛就把旅鸽肉用盐腌起来。”
人们焚烧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烧硫磺,让飞过上空的鸽子窒息而死。人们甚至坐着火车去追赶鸽群。枪击、炮轰、放毒、网捕、火药炸......。他们采用丰富想象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捕杀鸽子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喂猪,甚至仅仅为了取乐。曾经,一个俱乐部一周就杀了5万只旅鸽,有人一天便杀了500只。他们把这些罪恶一一记录下来——那是他们比赛的成绩。
旅鸽肉被用火车运到美国东部。在1805年的纽约,一对旅鸽只卖两美分。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的穷人往往除了旅鸽见不到其他的肉食。1850年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旅鸽的数量在减少,但是美国内战之后铁路和电报的发展让劳动人口大量增加,更推动了旅鸽的需求。再加上森林被加速砍伐,这种鸟类的噩运就像翻滚过山车一样越走越快,无法阻止了。
1914年9月1日,一只名叫“玛莎”的旅鸽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动物园去世。“玛莎”的名字来自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妻子玛莎·华盛顿。后来,玛莎的尸体被送给拥有140家博物馆的史密森学会。在那里,它被制作成一具剥制标本。这具标本仍然保留在史密森学会,但不做公开展示。为了纪念这种曾经遮天蔽日的鸟儿,也为了提醒公众注意动物保护问题。后来有人在威斯康星州的雅路星国家公园里的密西西比河边,立起了一尊“玛莎”的铜像。人们再也看不到旅鸽像满天红霞一样飞起,只能看到青铜做的鸟儿,讲述着生命多么值得人们去珍惜它的死引起了一些骚动。原因很简单,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在形单影只地走完“鸟生”的最后岁月之后,玛莎把一个曾经拥有庞大种群的物种刻上了灭绝动物墓地的碑石。晚年的它仿佛只是为了等待摄影术发展起来,以便留下它最后的倩影,好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个关于旅鸽的故事。
像其他旅鸽一样,“玛莎”有着挺拔修长的身材,长长的尾巴。作为鸽形目、鸠鸽科的一员,它们比人们熟知的家鸽更加秀美。可惜,黑白照片不能表现“玛莎”身上美丽的色彩。作为雌性,“玛莎”有着绯红的胸脯、灰绿色的头,红褐色的翅膀和红红的眼睛,而雄性的翅膀则是灰绿色的,更添一分绚丽。
“玛莎”的同胞都是美丽的鸟儿,但它们并非生而珍稀。旅鸽曾经是北美最常见的鸟类。那时旅鸽组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动物群,排名第一的是洛基山脉的蝗虫。
开始保护为时已晚,1857年,一个保护旅鸽的法律草案被提交到俄亥俄州议会。议会选派的委员会为此写了一个报告,其中写道:“旅鸽不需要保护。它们很能繁殖……考虑到它们宠大的繁殖数量,没有什么平常的方法能损害它们。”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Petoskey),每天都有5万只旅鸽被杀死,这种情况持续了5个月。刚刚逃过一劫的成鸟准备重新筑巢,就会被猎手定位了。它们根本没有机会繁殖后代。在1896年,一群大约25万只旅鸽被猎杀,这是人们所知的最后一个大旅鸽群。
动物保护主义者们在19世纪末开始呼吁保护旅鸽,在密歇根州通过立法,在旅鸽筑巢地两英里范围内不许使用捕鸟网,但这项法律没有被严格执行。19世纪90年代中期,旅鸽已经非常少见了。1897年,密歇根州终于立法,在10年的时间里禁猎旅鸽。可惜为时已晚,此时其实已经无鸽可猎了。正式记录中,人类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旅鸽是在1900年3月22日,虽然到1930年还有人声称看到旅鸽。
生态学家认为,庞大的种群是旅鸽的一种生存策略,靠数量来“淹没”捕食者。在旅鸽经过的地区,捕食它们的食肉动物会因为很快吃饱而放弃捕食,从而使更多旅鸽得以生存,而被吃掉的数量也可以通过繁殖很快得到补充。这就好比高山上的巨大冰川可以挺过整个夏天,而在冬天通过积雪补充失去的体积。不过,在人类面前,这样的生存策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旅鸽的集群习性让它们成为猎杀的绝佳目标,而旅鸽“用数量求生存”的策略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类从中攫取肉食的欲望。当旅鸽的数量减少到一个临界点以下时,这种原本看起来很有效的策略也失效了,不善于躲避敌害的旅鸽被分批消灭,就像小冰块很快在太阳底下消失。
每年旅鸽被杀戮者数以百万计,还用火车运到城市销售。从1870年起旅鸽数量骤然下降,当1914年9月1日旅鸽被正式定为绝灭种类。1900年2月,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贪婪的猎人打死了。美国政府曾登出这样一个特殊悬赏:谁要是找到一只旅鸽便可得到1500美元的奖励。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到奖赏。
美国威斯康辛州赖茨维尔州立公园(Wyalusing State Park)立有一块旅鸽纪念碑,上书︰“该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