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澧,物理化学家、润滑材料专家。他率先在中国开展了润滑油脂微结构、胶体稳定性和化学性能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是中国润滑化学、润滑剂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带头开展固体润滑作用及固体润滑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创建了固体润滑研究基地,为中国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及为解决宇航等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奠定了基础。
25年1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1946年-1950年8月在美国依阿华州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获得理学硕士。
1950年10月至1958年6月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工作。任题目组长,1956年晋升副研究员。
1958年7月至1968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文革期间,被说成是从美国回来的特务,遭到迫害,1968年2月22日自杀于兰州。
1 陈绍澧.润滑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57
2 陈绍澧、梁国霖.偏光下的皂油凝胶.科学通报,1957,(9):286
3 陈绍澧、徐维墉.锂皂润滑脂的相转变和锂皂纤维的生长.燃料学报,1958,3(3):212
4 陈绍澧,徐维墉.表面亲油性膨润土的研究Ⅰ——膨润土表面的胺化及其分散性质.燃料学报,1959,4(4):391
5 陈绍澧,李生洲.复合皂润滑脂的特性之研究Ⅰ——复合钙皂MBII体系.燃料学报,1960,5(2):159
6 陈绍澧.润滑材料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科学通报,1962,(2):9
7 陈绍澧,欧阳锦林.无机固体物质的高温润滑性.科学通报,1963,(12):59
陈绍澧,1925年1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50年在美国依阿华州(IOWA)大学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后,立即回到了祖国怀抱,投身于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他开始主要从事润滑油脂的制备科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特性、微结构和润滑性质的研究,是我国润滑油脂应用研究和润滑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开创性的成果,先后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润滑油脂是一个以油为分散介质(连续相)和以皂凝胶粒子为分散相(不连续)的两相结构分散体系。②润滑油脂分散相的皂—油凝胶粒子仍然是一个以油为分散介质和以皂分子聚合体(皂晶体)为分散相的结构分散体系。③皂—油凝胶粒子内部的油和作为润滑脂分散介质的油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两者可互相转移。转移因素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机械过程,而与皂油凝胶粒子相变性质密切相关。④润滑脂的胶体性质、机械稳定性和润滑特性取决于皂油凝胶粒子的微结构及其内部油和介质油之间的转移规律。发现锂基和钙基脂纤维状微晶粒子越小,脂的稠度及稳定性越差,纤维状粒子越宽大,脂的稳定性和脂性能越好。
上述科学观点不仅能很好解释前人难以解释的现象和规律,丰富了胶体化学和润滑油脂化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为新型高效润滑脂的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南,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好评。我国胶体化学的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傅鹰教授和戴安邦教授均认为陈绍澧在非水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作,获得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结果,丰富并发展了胶体化学研究。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先后成功地研制出了304系列、KK系列等民用和军用新型高效润滑脂,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急需。1962年10月,由他倡议并组织在兰州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全国近70个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200位专家和工程师参加了会议。这次学术大会的召开,以及陈绍澧等专家的学术报告对我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60年代初,陈绍澧根据当时国际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的现状和宇航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很高的科学预见性及时而果断地在我国开创了固体润滑研究的新领域。对二硫化钼、石墨、聚四氟乙烯及金属氧化物、卤化物等的固体润滑行为和作用机理、物理化学效应与润滑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固体润滑剂和材料的制备科学和使用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在室温到高温的整个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润滑性的无机固体物质及其混合物作为高温润滑剂的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新颖而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主要包括:①二硫化钼、石墨在室温至500℃的温度范围内有较低摩擦系数。石墨在高温大气环境中良好润滑性的主要机制在于温升使其层间力减弱,在摩擦表面上取向性增强和与金属表面氧化膜之间有更强的吸附。②凡具有层状结构的金属卤化物在其脱水至开始分解的温度范围内均具有低的摩擦系数。③一些二元固体润滑剂粉末的混合物具有协同(加合)效应,如MoS2与石墨、MoS2与CoCl2·6H2O、石墨与CoCl2·6H2O等,而另一些则表现出对抗效应,如GrCl3·6H2O与各种金属卤化物。陈绍澧率先提出不同无机固体物质二元和多元混合物的选择是获得在宽温度范围内保持低摩擦和高抗磨性的高温润滑剂的有效途径之一。④首次获得了从室温连续升温到500℃下,摩擦系数可保持在0.05左右,在400℃以下长时间恒温下摩擦系数亦可保持在0.1左右的PbO基涂层。他开创和培养建立起来的科研队伍,在后来的研究岁月里,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下,先后研制出数十种能满足宇航及其他高新技术条件下使用的固体润滑材料。这些润滑材料在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和导弹发射装置直到如今的各类卫星和导弹上均获得了成功应用,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和院部级奖励,为我国宇航工业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开创的特种润滑材料的研究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之一,这一学科80年代建立的开放研究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润滑材料研究的基地和国际摩擦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
到1968年2月,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迫害去世前,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1部、译著2部,并完成了《空间摩擦磨损与润滑》专著手稿1部。
陈绍澧在研究工作中,不仅以身作则,呕心沥血,而且热情、耐心地培养人才,鼓励和提倡不同学术见解的交流和争鸣。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所形成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为同事们所称道,并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当年跟随他从事润滑学科研究的年轻科技骨干,已有10余位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他亲自指导培养的研究生薛群基研究员,已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每当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学科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深深缅怀陈绍澧这位学科奠基人。